【泾河轶事】话说泾河里捞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2 15:56:54



    在泾阳县西北的王桥“洪口”,泾河经过千里驰奔,跃出龙门,流向了富甲一方平原沃野。水咏郑白渠,史册上永载着疲秦强秦的史话,也流下了诸多的泾河往事。

到泾河里捞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那时,每至泾河汛期,奔腾咆哮的河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蚀浪排空,河谷嚎响,夜静时分,十里八乡都能听到。

河水暴涨,是上游宁夏、甘肃降雨而为,山洪冲下的枯死權木枝连同泥沙滚滚而下,洪水大时,常有连根拨起的大树、檩条、木板之类的东西冲下,那时,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在泾河洪水中捞到能用的东西,定会成为事后多日的美谈。当然也勉不了对上游人遭灾的估计和怜悯。

把从洪水中捞动能用的东西叫“洪柴”,把能烧火做饭的浪下枯枝叫“河落柴”。

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一个捞柴的工具“摄子”,能勾、能捞,再配上长长的榆木把,那就是泾河汉子战洪捞柴的家具了。农闲时,总会把松了的铆用楔子加紧,把捞浪沫柴“小柴”的铁丝笼子加密。最讲究的是耙子把的选料,大都选择二到三年龄,小对把壮的榆树,长有丈余,伐倒后,剥去树皮,用瓷碗碎片刮去摄子把上的节刺,若摄子把不端直时,还要生一堆麦秸火,文火熏烤后,再压直弄端,十分讲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美不如家伙美。用榆木做摄子把,那是因为榆木质地玩固且见水后不易腐朽折断,是水中的上等材质。

欲在浪中行,必有好本领。泾河边的人靠水吃水,会凫水的人就多,有很多的水中高手。

当泾河涨水时,有经验的人会根据水位高低,抢先占到好的位置,即使洪水不大时,也会选择浪头击岸,水流回漩的地方,水像筛子般摇转,迅速把柴漩涡在一起,再用摄子捞起。洪峰过后,细瞧满河滩,个个都成了泥塑的人了。在清泉边洗净后,都围拢在一起,吃喝不论你我,其乐融融,祥和无比。

突然间,再一次洪峰而止,木板、木电杆在巨涛中而来,水中高手立即选择水面宽阔,地势平坦的地方,勇猛扑入泥浪中,或骑或抱把“猎物”压到到岸边,岸边接应的人,只要耙子挨上,都能按捞到实物的时价,公平的分到一杯羹,从不论功分配。这是“洪柴”,绝不可贪得,不知流传了多么年的规程,无人知晓,但泾河边的人都这样自觉的沿袭着。

“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是说得不到不意之财或非法所取,日子就过不好。故常有人说某人发迹了,得了一笔“横财”。别羡慕那些,真的得了“横财”,那距离“横祸”还远吗?

一个是“洪柴”,在洪峰中用生命和惊涛骇浪相搏击,把“洪柴”捞起平分,一个唾沬一个钉,是那样的豁达:另一个是“横财”,两者音近字异,其义却大有不同。

泾河,我的母亲河,你养育了你的儿女,给了他们强健的体魄,把博大、无私、勇敢的血液也注入到儿女们的脉搏……



长按二维码关注“泾河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