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讲坛】《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30 07:11:27

2016年10月10日至12日,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配合此次会议,特推出七场公众考古讲座,包括《三苗与南土——湖北重要考古新发现解读》、《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石破天惊——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探索》、《海昏侯墓重要考古发现》、《大周原考古纪实》、《从那时起,我们不再“五音不全”——郭家庙墓地的音乐考古》。10月10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做了《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的讲座,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此次讲座同时也作为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论坛的一部分,旨在将广受学术界关注的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促进公众对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城的认识。现将讲座内容撮要介绍如下:


1

引子:要从历史的宇宙的长河中考虑问题



讲座开始,刘斌所长以宇宙、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切入,指出地球产生的历史是46亿年,地球生命的起源则是35亿年,生命、物种开始不断地繁衍,灵长类动物出现于距今7000万余年,人从猿到人的变化发生于距今300万年,从这时候到距今1万年左右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了陶器、农业、定居,由此进入新石器时代,而文明的诞生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这些介绍提醒我们要从历史的宇宙的长河中去考虑问题、认知事物发展规律,“大家都在纠结、焦虑于就业、考试、房价这些眼前的事物,而不太关心人类的历史、地球的历史这些更永恒的问题,当我们把自己放在几十亿年宇宙长河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我们个人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


以上列举出来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在现在已经成了常识,但300年前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还不超过5000年,直到19世纪我们才开始真正认识我们的星球以及人类的历史。是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这些知识和常识是一批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通过不懈的探索甚至付出生命才获得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改变我们思维的科学家们,比如哥白尼、布鲁诺、达尔文。


2

你知道中华五千年文明吗?


在介绍良渚文明之前,刘斌所长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五千年文明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吗?提到古埃及,我们能联想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和木乃伊。提到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脑海里能浮现出什么形象?是不是只能联想到传说中黄帝或者更晚点的距今4100年前后的大禹治水?还是仍然坚持认为只有到了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墟时代,中国才出现了文明?


中国4000年以前的年代框架和文化面貌,都是在20世纪建立起来的,通过考古学家100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建立起了夏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框架,将中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往前提前了两百多万年,把中华文明的开端从晚商提前到二里头时期、龙山时代,最终通过良渚等文明的确认,坐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礼记》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考古就是要我们去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中去理解事物,这或许也可以称为考古之道。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同时也都处于北纬三十度附近。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良渚文明的确认也经过了80年的历程。良渚遗址由施昕更先生发现于1936年,1959年由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第一次发现了随葬玉琮、玉璧等大型玉礼器的墓葬。80年代中期,先后在江苏吴县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地,发现了多处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精美玉器,奠定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2007年发现确认了良渚古城,开辟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纪元,2007年。


3

良渚文明是独特的玉器文明


良渚文化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稻作农业相当发达,在农业的基础上出现了玉器、漆器、刻纹陶器、象牙器等高端手工业。与古埃及、西亚的青铜文明不同,良渚文明是用玉来表示的文明,是玉文明。以琮璧钺等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一,反映了以神权、王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良渚文化的神徽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表现的极为一致,说明在这一广大地区人们有着统一的信仰,存在近似“一神教”的原始宗教,在良渚,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可能王也作为神来崇拜,跟古埃及文明的法老颇为近似。





4

良渚文明的都邑:一座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庞大城市系统 


良渚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代表是良渚文明的都邑——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余杭C形盆地内,良渚古城的核心区以宫殿区(30万平方米)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内城(300万平方米)和外郭城(800万平方米),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有由11条水坝组成的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防洪水利系统,城外还分布着瑶山、汇观山等祭坛墓地以及广阔的郊区,整个城市系统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在这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现各种类型的遗址点230余处,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和遗址群之一。



莫角山宫殿区东西长63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30万平方米,是一座人工堆筑而成的巨型土台,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区或“紫禁城”,整个工程土方量达228万立方米,可媲美古埃及同时代或稍晚的胡夫金字塔(石方量约为250万平方米)。莫角山宫殿区内还分布着三个宫殿台基,分别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以及莫角山顶面平台上我们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台基,总数达30余座,以及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沙土夯筑的大型仪式广场。


莫角山宫殿区的西部还分布着反山王陵、姜家山贵族墓地和桑树头贵族墓地等王陵及贵族墓葬区,如果说宫殿区是国王和权贵们的居住区,那么西边的这些墓地就是他们的归葬之处。


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面积达3平方公里,轰动了学术界,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城”。2007年以来,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地考古工作,使我们对良渚古城遗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古城内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城墙宽20-150米,保存最高处约4米,总长约6公里。城墙略呈圆角长方形,有内外马面状凸起,共有8个水城门和1个陆城门,城内外分布有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大面积的水域或湿地。


内城外围还有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郑村,卞家山等长条形高地构成的外郭,控制面积达8平方公里,这些长条形高地,是城外居民的居住、埋葬之地。


在良渚古城北部发现了由11条大型堤坝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年代约为4700—5100年,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完备的防洪水坝系统,这个水坝系统的发现可阻挡古城北部的洪水,起到拱卫城市核心区的作用,同时也可能会有灌溉、运输、储水等作用。这些水坝也都是人工堆筑而成,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




经过计算,良渚古城的宫殿区、城内高地、城墙、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总的人工堆筑土方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需要一万人连续工作七八年才能完成。


5

良渚文明基因的传承


良渚文明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空消失不见。它是环太湖地区在距今7000-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6000-5300年的崧泽文化的积淀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良渚文明之后,又出现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良渚文明的玉琮、玉璧等玉器,一波波地传播出去,影响所及达到北方的山东、山西、陕北、甘肃以及南方的江西、广东,最终汇入夏商周文明,玉器成为周礼的重要礼器。


讲座最后,刘所长指出,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讲每一个考古学文化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一个考古学文化转化为另一个考古学文化并不等于说这个族群被消灭了,而是文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不曾断灭过的,良渚文明作为中国五千年前后最重要和耀眼的区域文明之一,最终融入到了一个大的中华文明之中了,我们从良渚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因此,文化是不曾消失的,它溶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今天DNA的研究证明我们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


刘所长的讲座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现场观众就良渚文化的特质、浙江史前文化序列、良渚神徽、良渚古城水城门、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在年代上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良渚古城考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品




 




欢迎关注“浙江考古”
长按二维码,即刻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