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7 13:22:40

留别诸亲友
近代.马一浮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是日花期)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
“希夷”,《老子》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沤灭”,《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崦嵫”,即崦嵫山,今为甘肃齐寿山,既是轩辕故里,又是先秦发祥之地,诗人屈原认为是日落之所。
诗是什么?先生曰“诗以道志,志之所至者,感也。自感为体,感人为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如何产生?先生曰“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须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即仁心从此显现。”
兴发感动是人性的苏醒,诗学兴发是仁心的显现,把兴发感动上升到哲学层面,在中国诗学史上是重大创见。叶嘉莹教授许多年来以兴发感动解释中国诗之特质,近年则援引马一浮先生此言,进到以仁心的苏醒解释兴发感动,并指出此言“是对广义之‘诗教’而言的一种极能掌握其重点的体认和说法”。
诗教甚大,而世之名为诗人者,其诗则小。果能闻道,虽不能诗,何损;诗虽工,而无当于性情之正,何益?…温柔敦厚之旨,当反之自心,看能体会到甚处。若有一毫刚忿,则遇物扞格,去诗教远矣。
温柔敦厚,诗教也。传统诗学,在于植养伦理、明德开慧。学诗、论诗者,不可背离。
何以见得诗人得此“诗教”?还看临终时。
在动乱期间,先生的蒋庄,亦是“斯文扫地”。满载智香慧香的古今书籍,已被“付之一炬”。如此处境,先生没有刚忿、没有怨恨。只是平静地留下一首诗,淡然逝去。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顺应自然的变化,随缘无常的变迁,万事万物的消长盈缺,生命的成长壮老,或许皆有一定的规律与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明此因果,虚空来,虚空去。不变随缘。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此世肉身气神,也是四大和合,只是假名为身,皆是随缘聚散。只是大部分世人,对此现象与本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沤灭全归海”。沤,水泡。沤生沤灭,水泡的生起与消灭。常以此喻人生的无常与短暂,示人不可贪恋执着。水泡的生灭,皆在大海。人的生灭,皆在业海,皆在性海。“花开正满枝”,性海有无常生灭,也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祥和。此应是当追求之事,此才是“随缘不变”的“不变事”。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此是先生自身的写照,喻自己生命将去,与诸朋亲友,临崖挥手,说声道别。愚意,此句亦是先生对“儒学”命运的预测。世风时下、正己正人、化己化人,救人救世的“儒学”,如同那落日般,夕阳西下。
在《尔雅台问答》中,先生真切地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他认为,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惜先生的预测,已近成真。现世,痛治己之贪嗔痴,以求自性光明者,为是不多。
张中行先生曾说过,先生更近于古人。因为先生学养过人,少烟火气而近于“无情”,然“无情哪得眸如海”?愚意先生是“情到真时恰是空”。
“性醇智高,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先生之谓。

 专栏作者 
周子
中医为业,诗文为辅,
治身以简,净意而求

大雪纷飞:daxuefenfei1314
诗歌 | 人文 | 眼睛 
长按下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