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光阴里的窑洞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07 09:26:14

点击标题下「艺乡微刊」可快速关注



王宏刚

       王宏刚,甘肃省庆阳人,生于1976年。农民工,现居河北省。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

       中学时就读于湖南省湘潭文学院函授班,期间发表作品若干并获奖。后期停笔十多年,2005年有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今晚报》《每日新报》《文汇报》等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入选《折腾青春》诗歌选集、《朵朵皆年华》人气作家散文精选。



遗失在光阴里的窑洞


       在黄土高原之上,望着天空,似乎与云朵触碰在一起。这一种高,是的的确确,真真切切的。从漂着云朵的蔚蓝色苍穹之下,是无数棵密密麻麻的树木,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与独特的民居,那便是祖先们生活了几千年的窑洞。
     而我出生时,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发黄,烟熏火燎的原始风貌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从忆起的事物里,深刻的情景便是村庄里人们修造窑洞的过程。
      那时候,只见许多壮实的青年男人,顶着烈日,光着黝黑的膀子,脸颊通红,脖子上搭一条毛巾,一边用木车拉土,一边用毛巾拭去额头上滚落的汗珠子。能看出,在这些窑工身上,冒着汗水蒸发的热气,喷发而出。他们喊着口号,时刻充满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其中有父亲,他的浑身几乎湿透了,似乎用手一拧,那件衬衣就像淋了雨水,便滴答滴答地落下来。为了赶时间,不分白天和黑夜,几乎很少看到歇息的时候。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与黄土打交道的事早已根植在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这种古老的文化基因,严于律己,无从去反抗,自然而然地接受着父辈们的遗训。窑洞地开挖似乎从头到尾都是费时费力的。可人们为了有个安逸的地方,辛苦便成了常事。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修造的那几口窑洞,一直延续到现在,过了半个世纪,爷爷在那口窑洞里度过了他的一生。
     父亲也一样,不过,在他的年月里,有些辛苦,但自有了居住的地方之后,心里轻松许多。
      大多的时候,只考虑粮食作物,或赚几个钱,够养活一家人的日子。爷爷没有享受到清福。在晚年时,得了一场大病,久卧不起,也许是家庭拮据所致。一年过后,便去逝了。在窑洞的墙壁上,我看到了一张七寸之大的黑白相片,用木框圈着,那是爷爷唯一一生的相片。窑洞,寄托了太多的情感。爷爷走后,我们延续着这种血统,把家的概念牢牢地铭刻在心。



       

     门前,有棵柳树,是爷爷修造窑洞时栽种的,说是挡风遮雨,闲暇之余可以纳凉。有句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确如此,我们大了时,便在树下纳凉、捉迷藏、荡秋千,玩得其乐融融。春天来临时,约好了小伙伴,爬上树,折了许多柳条,编制草帽、草鞋,制作柳笛,扮演成各色的人物,在春天的田野里玩起了游戏。这棵柳树,便成了我们童年时的一道风景。相距柳树不远,有一排排杨槐树、梨树,在四五月间,树上挂着繁密的白色花朵,一堆堆,一簇簇,重重叠叠。从那些小花朵里,散发出阵阵清香,满院子,满屋子,满村庄里都是槐花流淌的味道。
      树栽在门前,有它的好处,窑洞也不孤单了。常常聚集一些鸟雀来,啄木鸟、喜鹊、麻雀、布谷鸟,能来的都来了。四季鸟鸣,从不间断。各种各样的鸟儿,有各种各样的叫声,飞翔的姿势。从春夏到秋冬,从清晨到傍晚。门前的树便成了鸟的天堂。树上的鸟儿们,开始了它们的生活,筑巢垒窝,衔着树枝与泥巴,乐此不疲。一棵树站在风中,便站成了风景,贴切的说,成全了鸟的梦想。它们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大多的时候,衔一些小虫子,回到巢穴里,叽叽喳喳几声,然后又飞翔在天空里,来来去去的俯瞰着大地。        
      几十年了,这棵柳树老了,连春天来了时的脚步声都听不见了。开始变得迟钝,缓慢。用力地抽搐着,挣扎着,粗糙的皮肤,越发的沉重,没有了活力,激情。大概是真的老了,不能动弹了。像人,在年老体弱时,多病的样子。可是在春风的努力呼唤下,半醉半醒,长出的那枝绿,显得老土,没有张力,没有奔放。
      每逢大风一起,雷电交加,一场暴雨过后,老柳树开始抽噎着,从头到脚,仿佛站立不住。在狂风骤雨里,便折断了许多枝条,顿时,落下了一地。干枯,苍白无力。




       渐渐的,在时间的缝隙里,老柳树开始计划守老。年年岁岁里,日日夜夜里。一棵树便有了许多悲欢离合,被人们记住,又忘却。是在时光飞逝里,想着那一个春天最早的初吻,是否还残留着当年的那份眷恋。
      汶川地震发生后,窑洞受到了巨大地冲垮,残垣断壁。居住了世世代代的窑洞,最后就毁于一旦。从此,我们搬离了这个烟熏火燎的地方,开始下一个新建的家。在搬迁时,所有陪伴我们的东西,那些盆盆罐罐、农具,都跟随在父亲的身旁全部安置在新的房子里。父亲舍不得扔掉,每一样,每一件都排列的整整齐齐,摆放在空闲的地方。
      门前的那棵柳树,从此孤零零的矗立在风中。偶尔,父亲去看看,发出一声叹息,大概是对这棵树的无限怀念,更是对住了几代人的窑洞恋恋不舍。
      后来在新房的门前,地面上长出一棵椿树,吐着新绿,怕占地方,便铲除了它。逢雨天,积些水,又生长出新的树苗,足够带来一些绿意,椿树便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在瞬息万变的时光里,椿树慢慢的又长大了。对于铲除它的念想我开始了另一种方式。让这棵树活出精彩来,活得有风度,驰骋在我们的脑海里。椿树的生长速度是极快的,这在所有树木里,算得上是树的最好见证。不管是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寒霜,冬天的飞雪。椿树,永远站在了我们的约定里,目光里。
      我想,在多年后,是否我们可以与那些树一样,沐浴在阳光里,等待一场春风化雨的安逸时光。回望那些曾经沧海桑田里的过往。让生命之树万年常青。



《艺乡》微刊欢迎您


温馨提示


《艺乡》微刊现在全面征稿(微信平台公众号:hanqiaoshici)。栏目设置如下,只要关注平台即可投稿:

1、栏目设置。“艺乡”发布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民俗等各个文化艺术门类,具体设置十多个相关栏目。

2、广泛约稿。除本土作家、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的作品外,广泛征集全国各地优秀原创首发作品,欢迎大家广泛赐稿。

3、投稿指南。邮箱:476761767@qq.com。投稿时请注明“艺乡”投稿字样。建议来稿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及个人生活照一幅。

4、稿酬奖励。对投稿作者以文章赞赏金额的50%支付稿酬(另外50%将用于平台运营),稿酬在稿件发表一周后以微信红包的方式发放(请随时在编读交流群关注作品发表情况,并联系领取稿酬,寒桥微信:hanqiao1981)。

5、编读交流。新建编读交流群,微信群名称:《艺乡》微刊;QQ群:《艺乡》微刊(584110918)。请投稿作者主动添加,以便了解文稿发表情况和领取稿酬。


艺乡微刊  精神家园



       不管身在异乡还是故乡,

《艺乡》都是您栖息心灵的宁静家园!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