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家皮影戏:北国之声映竹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22 06:16:34

项家皮影戏:北国之声映竹乡

“凤阁龙楼,万古千秋,太阳一出照九州,平顶关上九龙头……”前不久,在安吉孝丰镇大河村,简陋的戏台上,项家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项玉山铿锵的唱词伴着阵阵锣鼓声,将招牌剧目《杨家将》的效果表现得酣畅淋漓。乍一看,还以为他在为观众表演节目,仔细一瞧,正对着他的其实是一个摄制组镜头。

据了解,该摄制组是省文化厅非遗摄制组,正在拍摄“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系列微纪录片。大河项家皮影戏历史悠久,在近150年历史中得到长足发展,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9年被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2011年大河皮影展示馆建成,2012年对皮影展示馆进行布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发扬。

从皮影戏的起源、传承,再到申遗之路、组建皮影戏剧团,以及大河皮影文化展示馆及推广之路,摄制组将围绕“代表人物、个性唱腔、经典剧目、绝技绝活”等主线,充分展示项家皮影戏的历史脉络、特色看点、生态现状和保护发展等方面,主题定为《北国之声竹乡影》。

据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周增辉介绍,这是一部以微纪录片形式介绍56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的电视系列片,每片时长5分钟,全片总长280分钟,节目组还特地邀请了省非遗保护专家团进行专业指导。“本次拍摄,对大河项家皮影戏延续艺术生命力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周增辉表示,拍摄完成后,将由省文化厅统一安排播出。(来源于光明网)

链接:项玉山与皮影戏的一世情缘

清光绪二年(1876年),项加荣带着项家皮影戏这门技艺,举家从河南省桐北县黄家庄金家桥热河店迁移到孝丰镇大河村桐油坞,从此在大河落地生根。一晃138年光阴,大河项家皮影戏在风雨飘摇中经历着跌宕起伏,也演绎着兴衰沉浮。
      村里人一直叫他们“项家班”,项玉山是项家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早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回忆当时的情形,颇为自豪地说“一说‘项家皮影戏’谁都知道,那可是名声在外”。
       12岁时,他被长辈们“拉”进了剧团,因为耳濡目染,一入团就“耍”得有模有样。他说,因为皮影戏在江南一带极为少见,由此广受各地群众喜爱,剧团自正月开始就四处表演,从孝丰到广德再到宁国,演出一场接着一场,一直到清明节前后才能回家。

,皮影戏被列为“四旧”。为避免祖传皮影被毁,项玉山冒着风险将14副皮影拆下,用油纸严实地包裹了10余层后,偷偷地埋在了后山山洞的深坑里。12年后,他悄悄地将它们拿回家中珍藏。这时,皮影戏已没有了“舞台”,甚至连自家儿女对此也并不熟悉。

      生活平淡,偶有起伏。1996年,他将祖传的两副牛皮皮影放进了县文化馆。这一别,竟又是12年。12年后,他突然得知,祖传技艺被作为“非遗”项目进行各级申报,镇文化中心,村委,村民们也都纷纷表示希望他能重拾掇技艺,将剧团组织起来再表演。突然听闻这个消息的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心情,大声宣告——“皮影戏终于要重出江湖了。”
      2009年,项玉山远赴甘肃购买新皮影;凭借年轻时记忆,他将广为流传的剧本一字一字“磨”出;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将台词一句一句校对;为了让剧团走上正轨,他还四处找寻琴师……在他的热情带动下,儿子儿媳、女儿孙女都开始学起皮影戏。
      在他的耐心教授下,皮影戏剧团在胡琴“吱吱呀呀”声中拉开了表演的帷幕:竹棍这头连接着皮影,那头掌握在演员手中,牵引、拨动、更替,在手法的不断变换中,演员们操纵带动着皮影灵活地变化着各种动作。一阵锣鼓胡琴的急促奏响,一段荡气回肠的念唱,各种角色的皮影人陆续登场,《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一出出戏剧故事,在光影变化着映衬着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绮丽。
      如今,皮影戏在大河已经是“村属”文化。只要皮影戏剧场灯光一打,锣鼓一敲,村民们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赶来看演出。村党支部书记徐礼宝说,现在皮影戏已经有好几位传承人了,但是他们还想把皮影戏更群众化,让皮影戏进入到千家万户,确保它在大河能世代相传。
      项玉山现在已经成为皮影戏这么技艺的“导师”,眼下还带着4名徒弟。这个月底,他将和他的皮影戏剧团远赴宁波演出,让城里人也看看安吉的“非遗”文化传承。

                                      中华项氏家族网综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