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六军第一团的组建、壮大和发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31 15:25:32

1934年,随着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陕甘边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群众在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地方革命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对此,,纠集优势兵力对陕甘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红二十六军和地方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革命武装力量有所新的发展。
       
1934年2月,成立了“陕甘边苏区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所辖有耀县游击队、平子游击队、关中特委队等,在关中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开辟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秋,第三路游击队已发展有平子游击队、宁县三支队、新正五支队、湫头八支队、龙咀子十六支队。此外,还有中宜、旬邑、淳化、耀县、渭北、富平、彬县等十四支游击队和一个特务队。

 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1934年9月19日,,在正宁县湫头以三路游击队的的特务队和平子游击队为基础,从新正五支队、宁县三支队抽调部分人和枪,组成红二十六军一团(简称红一团)。下辖一、二两个连,共二百余人。团长陈国栋,政委张仲良;一连连长张金怀,指导员徐兴堂;二连连长牛树声,指导员杨伯伦。

红一团成立后,配合三路游击队在关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进行了湫头、高窑、七界石、麻子掌、王寨子、七里铺、赵村、直罗镇、王郎坡等一系列战斗,消灭了大量的地主民团武装,使陕甘边南部根据地逐渐扩大到以湫头、照金、小石崖为中心的正宁、宁县、淳化、耀县、中部(今黄陵县)、宜君、铜川的部分地区。

1934年秋冬,,采取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进行摧毁性的分区“围剿”,。敌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六个团,进驻旬邑、正宁、宁县、揳入南梁与照金之间,妄图切断中心根据地南北之间的联系;冯钦哉第四十二师四个团,摆在宜君、中部、洛川、富县、甘泉一线,守备咸榆公路,集中对付陕甘边东区。红四十二师第一团奉命牵制敌六十一师,在三原、淳化、耀县、宜君一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红一团在团长陈国栋,政委张仲良的领导下,出色的完成了牵制任务,。

1935年3月,,新正四支队阻击失利。红一团闻讯出击将敌击退。4月1日,红二十六军第一团和宁县三支队开赴宁县金村塬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当红一团由瓦扇子行军到金村庙附近时,得知金村已驻扎敌三十五师马培清骑兵团。红一团立即向湘乐川转移。敌三十五师骑兵团闻讯穷追不舍。红一团由湘乐川北上盘克塬,在半坡受到优势敌人前后夹击。危机时刻,红一团二连连长张治怀率领全连战士凭借有利地形阻击敌军,掩护主力突围。在二连的有力掩护下,团部及一连、先锋连、宁县三支队安全突围。这次战斗,红一团损失严重,团长陈国栋负重伤,二连连长张治怀等30余人壮烈牺牲,20余人被俘。突围后,红一团转移到九岘塬桃树庄一带休整补充。

1935年5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胜利会师。从陕南突围北上的红二十五军此时也进入甘肃陇南。于是,,并亲自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集中近10万兵力,采取南进北堵、东西夹击的方针,对西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妄图一举消灭西北红军与根据地,。此时,西北红军仅两个师,加上地方游击队也只有万余人,是敌军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加之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尚未全面结束,部队未能得到充分休整与补充。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前敌总指挥部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空隙,将其各个击破。在敌军的部署尚未完成前,先打东线晋军的先头部队,然后再打初来乍到的东北军。由红四十二师骑兵团、第一团在咸榆公路两侧开展游击战争,袭扰和牵制南线敌军。并动员西北根据地的所有独立部队和游击队、赤卫军、少年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拖住敌军,拖垮敌军。红一团在骑兵团的配合下,在宜川、麓县、澄城、合阳、宜君、中部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扫荡观音堂、芝川、,打土豪,分粮食,,开辟了洛川、中部、宜君游击区,控制了咸榆大道,切断了敌军的交通运输线,牵制了南线敌四十二师冯钦哉部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西北红军主力兵团的作战。7月中旬,红二十六军第一团进军宜君、中部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随后红一团退回陕甘边南区根据地,配合第三路游击区的各游击队,以正宁湫头塬为中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三、四月间,,调集东北军6个师的兵力及地方保安队、,对关中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红一团和关中独立第一、二、三营与富县两个独立营奉命在富县杨家塬、套洞塬阻击敌军进攻,掩护关中特区党委和苏维埃政府安全转移。4月,、二、三营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关中独立第一、二、三营合编为关中独立第三团,陈国栋任团长,刘永培任政委,黄超天任参谋长。此后,红一团和关中独立三团开赴瓦窑堡,。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