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社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30 16:21:18

点击上方“微新疆”订阅


  昌吉耍社火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那时居住于乌鲁木齐的纪昀,曾记述昌吉人耍社火景象:“孤木地屯与昌吉头屯以舞狮相赛,不相上下。昌吉人舞酣之时,忽喷虫红笺五尺,金书太平天下,随风飞舞。众止喧观,遂为擅胜。”




  昌吉社火的兴起、发展与昌吉的屯垦及各省同乡会馆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在昌吉建县(1773)余年间,来自关内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屯民已在这里扎根,至光绪年间(1876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带来的人中,也有各省的人(两湖人居多)后来在这里定居。为了相扶相帮,自1934年起各省在昌吉的人先后建立同乡会馆。随着民间结社组织——会馆的建立,关内各省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也在昌吉传播开来。社火,就是其中一枝奇葩。它伴随着经济繁荣的步伐而在边陲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如山西会馆的锣鼓、大头和尚、汾阳大套、旱船、太平车;陕西会馆的高抬芯子、陕北秧歌、两湖、四川会馆的龙灯;河南会馆的狮子;直隶会馆的高跷等。这些会馆的人为活跃生活,年节期间都要举办社火等文艺活动。各会馆的社火既保持原籍特征,又融其他省当地风味,且都带有竞赛性质,所以每次耍社火时都可看到花开数枝,争奇斗妍的场面。




   改革开放后,自1981年起,社火活动开始恢复,并逐年发展。近年来,在昌吉市委宣传部、文体局、文化馆的组织与领导下,各乡镇、社区每年春节、正月十五都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社火活动,使其规模日趋扩大,内容愈渐丰富。




  昌吉历史上的社火以传统内容为主,其中有不少民间舞蹈和湖北、四川很接近,如花鼓子、地蹦子、小场子、采莲船、板凳龙、五节龙、地围子、四船扑莲、对鼓、挑花蓝等,具有江南水乡的俊秀格调,显得山美人俊,诗情画意,给人们一种清新、秀丽、欢快之美感。昌吉地区的狮舞中,都能找到河南狮舞的踪影。




  昌吉的社火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各种芯子、高跷、龙灯、狮子和各种地台社火、故事等,均在强烈的锣鼓伴奏中以大型综合性的游转方式活动。昌吉的锣鼓主要是山西绛州锣鼓和山西威风锣鼓。


  纵观昌吉社火近年来的发展,内容是丰富了,除了有一些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腰鼓,又增加了彩车、民族歌舞等项目,一般每年各社区、乡镇大小队伍30多支,参加表演人数达万人之多,队伍长达1公里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