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楹聯賞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24 09:19:02






佛法似沧海,纳众流而不溢;

经典如尺镜,含万象而有余。






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


般若寺法堂和藏经楼、万佛殿在同一建筑内,此联全部围绕佛法经典而展开,可谓流光溢彩,气象万千。


通常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类编佛所说的四阿含、五部,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的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的撰述则称论藏。十二部即佛说经。在我国,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的典籍的总集称为大藏经。


的数量浩瀚如海,而佛法的弘扬,须凭借经典为媒介。我国上自晚汉,下迄中唐,前后七百年间,翻译的工作从未间断,并得到了朝廷的极大支持。现存的大藏经超过了八千余卷,数量堪称惊人。


的翻译工作如此重要,在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中,有两位大师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是鸠摩罗什和玄奘。



译经事业真正大规模的开始,是在鸠摩罗什来中土之后。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一定差距。鸠摩罗什羁留凉州(现甘肃省武威市)十七年,对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也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博学多闻,文学素养很高,因此他翻译的经典,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鸠摩罗什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创造出一种具有外来语和华语调和之美的新文体,对后来的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公元409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在佛学界成为不可思议的传奇。


另一段传奇的开始是在大唐贞观二年,玄奘大师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展转西行,过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长达十七年。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部送抵长安时,僧俗出迎者多达数十万人。太宗皇帝李世民下诏令玄奘在长安弘福寺主持翻译工作,并亲自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说到《大唐三藏圣教序》,在书法界的地位似乎比界更大,此序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所书,称为,后由沙门怀仁从的书法中集字而成,称为《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后人研习王羲之书法,多从此贴中得力。玄奘大师在弘福寺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后的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译事业,至玄奘大师达到了最高潮。


般若寺法堂联通过比喻的手法,成功赞颂了佛法经典的伟大。以“沧海”和“尺镜”来说明佛法典籍数量的浩瀚和内容的广博精准,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也是此联的成功之处。佛法是实证的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印证佛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佛法经典便是尺子和镜子。



比喻是对联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相传朱元璋与君臣间有一副巧对: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朱元璋);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此联用的也是比喻的手法,在入世的情怀里,堪称宏大,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839年, 林则徐到广东禁鸦片烟,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帮助出谋划策的有之,嘲讽的有之,威胁利诱的更有之。林则徐在自己的府衙挂出了这样一副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引经据典,并用比喻的手法,既申明以大海纳川的胸怀听取吸纳各种建议,又向社会宣示,不惧怕任何歪风邪气,以无欲应对邪恶,表达了作者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态度。在这个对联中,文字的张力十分强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24岁时,一次在集市卖柴,偶然听到一人在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顿然开悟,可见《》的强大力量。惠能大师的主要学术成果《坛经》是中国中唯一一部除了亲授以外,由中国僧人所讲,而称之为《经》的。《坛经》云:“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则众生,后念悟则佛”;“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大师在《坛经》中明确告诉天下: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如此说来,在集法堂、藏经楼和万佛殿于一体的建筑外悬挂这样一副对联,布置者真是内含深意啊。

 

般若寺楹联的解读,到这一期全部结束了。在撰写解读文章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佛法的精深和对联的精妙,以及创作者深厚的佛学功底和纯熟的楹联创作技巧。这些对联,像一朵朵鲜花,像一曲曲妙音,曼妙多姿地展现在般若寺的各个显眼之处,有缘者,自然能领略它们迷人的风采。最后,用清代描写余杭径山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般若寺楹联解读之旅,也是我对般若寺全部楹联的补充解读:


左泉右泉照石影,

出谷入谷聆泉声。

远山青绿近山碧,

大泉钟磬小泉琴。



感恩浙江省协会会长怡藏写此联。

感恩钱塘角落老师解读撰写。

感恩孙晓菁老师诵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