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与都江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4 06:39:03

题记:这是一篇脑洞文,年少时曾多次去过都江堰水利工程,但那时没学过中医,故从未从中医角度思量过它的意义。今年再访都江堰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同为治水,真武汤和都江堰有何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滔滔水患,在自然界中存在,在人体中当然也存在。而治理大自然中的水患,和治疗人体中的水患从某种角度上讲,应该是同一回事。于是好奇心起,尝试着来探寻下这个规律。若有牵强附会之处,还请各位看官一笑置之。


真武汤之名考证


真武汤本名玄武汤,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合成,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宋林亿等人校正《伤寒论》时,为避宋始祖讳,易“玄武”为“真武”,沿用至今。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方者,借以镇水之义也。”


《汉方精义》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


真武汤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故名“真武汤”。


真武汤条文分析


伤寒论中有两处条文出现了真武汤:


《太阳篇》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


《少阴篇》第316条:「少阴病二丶三日不已,至四丶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丶或小便不利丶或下利丶或呕吐,真武汤主之。」


水寒之气,外攻於皮表,造成四肢沉重疼痛,内盛於里,就有腹痛下利的症状出现。当水寒之气停於上焦,则喘不能卧。停於中焦胃腑,则呕或下利。停於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或少腹满。


真武汤证辨证要点


真武汤证,核心是阳虚水泛。具体症状有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等等。


要点一:整体为阳虚,往往是长时间的阳虚,常常表现为畏寒肢厥等。


要点二:水泛证。在每个应当运用真武汤的病人身上,可以侧重出现一部分。或者饮邪上干清阳,或者饮邪破肺,饮邪犯胃,饮邪凌心,或饮走肠间。或者饮泛体表,饮浸渍筋肉等等。一般是具有一种或几种水泛症状。


一言以蔽之,真武汤证,就是基本的阳虚见证加上部分的水泛见证。 


真武汤病机分析


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盖水为至阴,须赖肺丶脾丶肾诸脏气化以行之。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丶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下焦寒盛,水气不化,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浸淫于四肢而厥,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侵渍胃肠而腹痛下利,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水寒下趋大肠而下利更甚,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此等阴寒之水,不用五苓散是因非表热之饮,不用小青龙是因非表寒之饮,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只能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岷江泛滥与人体水泛的类似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位于岷江河道上的水利工程。岷江发源于四川和甘肃交界之处的雪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岷江进入成都平原,,泛滥成灾。


我一直觉得,《尚书·尧典》中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正好可以用来描述这种洪水泛滥的景象。


这里水泛的特点是,不受控制,河床极不稳定。,毫无规律,任性流动。是不是很像前面我们讨论的真武汤证水泛的特点------“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浸淫于四肢而厥,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侵渍胃肠而腹痛下利,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水寒下趋大肠而下利更甚,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但核心就是一点:浩浩乎泛滥成灾!在自然界则怀山襄陵,在人体则浸淫为患,都是水患引发的问题。


在灌县城西南面,还有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真武汤证有时候也会因为邪水积聚,而影响全身津液输布失常,有时候会有口渴胃干现象,堪同此理。


另外,真武汤证中,阳虚不能化气行水,“阳化气,阴成形”,因此岷江被玉垒山阻碍东流,完全可以把玉垒山想象成积聚的阴的物质,让江水不得顺势流动。


真武汤用药分析


真武汤温阳散寒,以利水气。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总体思路是要达到肾阳复,水气化,则诸症可愈。


附子辛热,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刺激命门相火充分燃烧,水就不泛滥或妄行。


茯苓淡渗,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


白术燥湿健脾,帮助脾胃运化功能,使水有所制;


生姜温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缓急以止腹痛;三者舒筋以解筋肉瞤动,敛阴以泻水,收敛使水归根於阴,不会有发散之忧;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李冰治水思路与真武汤用药思路的类似


李冰在都江堰采用“疏导治水”理念,选择在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扼住岷江的咽喉。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奥秘主要体现在主体建筑物上: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及飞沙堰。


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建筑物,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装满卵石,然后用渡船抛至江心。四年之后,在岷江河道间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大鱼嘴的江心坝。岷江冲出山口之后,江水经鱼嘴分流,驯服地分成内江和外江。外江为主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灌区。


鱼嘴类似真武汤的茯苓,泄洪分流,制水并利水,让多余的废水从小便排走。装在竹笼里的卵石形状也很像茯苓的饮片。


飞沙堰位于宝瓶口的前边,除了能够自动调节进入宝瓶口流量以外,还能有效地排除进入内江的泥沙和卵石,防止宝瓶口被淤塞。


飞沙堰类似白术,白术五行属土,健脾燥湿,五行之中,土能制水。《广雅》云:“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说文》云:“堰,壅水也。卢照邻亦有诗句“谁家能堰东流水?”



宝瓶口本身是从玉垒山上凿开的一条水道,也是内江水流入成都平原,被疏散开的必经之路。战国时代,生产力低下,只能用棍棒和铁锤凿开大山,若要全部完工,就得经年累月。但李冰想出了妙计来大大加快进度,那就是用火烧岩石直到发红,再用冷水相激,让岩石炸裂。



这种火烧岩石的方法,就类似附子与生姜,用火热的阳气来化开阴的积聚,破除水流的障碍,从此天堑变通途。


另外,都江堰的整体思路道法自然、顺应水性,并未使用高闸大坝把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另外,鱼嘴和宝瓶口的两个弯曲也让河水的流速能在此处变缓,都体现了一种柔而缓的治水思想。


这种柔而缓的思想就如同芍药的药性,缓急止痛,敛阴舒筋,不是一味地刚猛对抗,而是有智慧地以和缓的方式化解。


真武汤与都江堰思想的真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江山易代,人亦更迭,但月与花都是相似的,月与花,都如同天道之中恒久不变的东西,有可能高悬在上,也有可能在你身边。


而万事万物,不管是治水还是治病,都唯有遵循天道之中恒久远的那些规律,才可以生生不息,此之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宣明中医学社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