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专栏】我想飞的更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1 15:49:11

点击标题下蓝字关注我哟

像李镇西那样热爱学生||像李镇西那样师德高尚

像李镇西那样教学娴熟||像李镇西那样能说会写

像李镇西那样反思成长||像李镇西那样童心不泯

欢迎关注研究会荔枝电台: 镇西有约

公众号:lizhenxijiaoyu        网址:(见下)

http://blog.sina.com.cn/u/2561668445

QQ群||①群:210557498      ②群:480159215


编者按:     

“ 身居大山深处,脚下有路,心中有梦,在理想的天空里,就算只是一只小小的麻雀,我也想飞得更高……”让我们跟随“勇哥”一起飞的更高。


我想飞得更高

张学勇

在虚拟的网络有一个并不虚拟的团队——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在这个并不虚拟的团队里有一个真真切切的“勇哥”。

“勇哥”是谁?“勇哥”即我,我即“勇哥”。在群里,不管年长年幼都管我叫“勇哥”。虽然如此,实际上却名不符实,其实我并没有那么“老”,仅年过而立未及不惑而已。

收获,在坚守中丰满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偏远山区的一个默默无闻小学校长;在网上却还有一点点“知名度”,要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肯定是吹牛,三百五百的“粉丝”还是有的,别号“麻雀校长”。

2009年8月,我突然被任命为一所小学教学点的“校长”,开始了“从政”生涯。在第一篇日记中,我这样写道:“今天,是我担任龙湾小学校长的第一天,走在坎坷不平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上,我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既没有走马上任的喜悦,也没有‘发配边疆’的忧伤,更没有头三脚难踢的担心。只是无端地觉得,我又换了一个地方,将要开始另一种新的教育生活……”

校园里,残垣断壁,,建筑垃圾却无人清理,小山似的堆在了教学楼的后面;校园四周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校墙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说实话,我知道这里条件差,但没想到比我预料的还要差,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点后悔。既来之,则安之。短暂的失落之后,我调整好心态,便开始了自己的教育苦旅……

缺少师资,我就一次次动员内退在家的老教师回来发挥余热,还说服了妻子长途跋涉来这里教英语;缺少资金,我和老师们一起省吃俭用,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校园里的建筑垃圾舍不得雇用机械整理,从未干过重活的我和几个老教师像愚公移山一样镢刨锨挖,牺牲了好几个双休日,硬是整平了那一块空地……

2012年2月,我又突然被调到了更远的北孙徐小学。同样是一所刚刚建成教学楼的山区小学,校墙要倒,厕所要塌,校园要整,取暖要安装……百废待兴,但经费依然紧张得要命。我在第二组日记中这样写道:“自从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一条路会比原来更长,更远,更艰难,面临的考验更严峻。但我坚信,给我一些时间,我会让这一座校园,慢慢改变,慢慢改变,变成一方池塘——一方生态的池塘……”

虽然学校建设的任务时刻牵动着我的神经,虽然每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让我疲于应付,但我仍然不敢忘记思考,不敢忘记读书,不敢忘记写作。每天,我都以校长、班主任、教师三位一体的身份游走在校园,审视着教育,反思着自己。五年来,从《走近龙湾的日子》到《走向大山更深处》60多万的文字,是我思考的结晶。可能这些思考是浅薄的,但它们是真实的,真实地记录着我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记录着我的得失成败……

山再高,也挡不住我思考的翅膀。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愿意思考,就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中国教师报》、《校长》的专题报道是我的收获,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的文章是我的收获,孩子们的快乐的笑脸也是我的收获……

网络,在新平台上起飞

说实话,我属于那种跟不上时代的人。对于网络,我开始一直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就连现在使用QQ号都是学生帮我申请的,第一次上网也是2007年的陈年旧事了。

可是,就是这个QQ号让我开始了与网络的不解之缘。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神奇的网络为大山深处的我打开了一扇飞向大山之外的天窗。

先是驻足《中国教师报》的香山会馆,写文章,发帖子,参与活动,组织讨论……那两年多,我就像干透了的海绵遇到水一样,贪婪地吮吸着,慢慢地使自己变得厚重起来。

2012年3月,我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民间的网络团体——“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蜕变。

2012年5月,听说李镇西老师在北京有一个思想研讨会,我安排好课程,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北去的列车,有了与“偶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一见钟情,成了李镇西老师铁杆级的粉丝……

2012年7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一次线下活动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举行。我和几个朋友不远千里,坐了近四十个小时的硬座来到武侯实验中学“朝圣”。虽然研究所创始人蒋自立老师再三鼓励,我终究没有鼓起勇气到台上做一个仅仅十分钟的交流。

“张学勇,你千里迢迢来武侯实验中学不讲一讲,会后悔三年的。”蒋自立老师这样给我灌后悔药。

“其实,从坐在听众席上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了后悔,后悔何止三年啊?每一次后悔都要用一生来反思……”我在自己的博文中这样沉痛地叙述着自己的悔恨之意。

从四川回来,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群里积极参加讨论,每周六呱呱社区的活动我都抢麦发言。开始的时候还很紧张,备好提纲,对着读一读;慢慢地,不紧张了,慢慢锻炼着自己即兴发挥,说得越来越自在。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信心越来越足。

2013年7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二次线下活动在湖北仙桃举行。因为会议议程的临时调整,我10分钟的发言改成45分钟的汇报。这次,我没有再推辞,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给了大家45分钟的“精彩”……

“我知道,我讲得并不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是最好的自己了。”我在自己的博文中这样评价自己的表现。

接下来,山东莱芜、山东成武、山东新泰、甘肃庆阳……或长或短,我开始在讲台上面向更多的朋友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

“一切转变源于自我。没有人能代替谁思考,因为脑袋长在自己头上;没有人能代替谁前行,因为脚长在自己腿上……”

几乎每次交流,我都这样开头。我的真诚也带动了许多年轻的老师,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一起前行……

我知道: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网络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我又约了更多的人在这里起舞……

前行,我想影响更多的人

“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只有闲人才没有空儿读书学习。”这是我的“麻雀语录”里的一句“非名人名言”。

当群里有人埋怨工作太忙,没空读书学习的时候,我总是跳出来显摆我的“语录”,然后现身说法,。

其实,在我们学校,比我忙的老师真不太多。我大小也是个“校长”,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过问;我是个如假包换的班主任,班里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都要处理;我是个货真价实的一线老师,备课、上课、作业自然一样也少不了。可是,我仍然坚持读书,坚持“下蛋”,坚持写我的教育日记,每年十几万字的产量也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我还经常参加、组织各QQ群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难道我的时间比别人多吗?

“心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一件事,想去做不需要任何理由;一件事,不想去做可以找到几万个理由……”我总是用这段话警示自己。

这段话,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当我们沉迷于催人泪下的狗血剧情,当我们沉迷于热火朝天的麻将扑克,当我们沉迷于推杯换盏的饭局应酬……慢慢地就迷失了自己,慢慢地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

每当群里有人牢骚满腹的时候,或者有人萌生退意的时候,我就扮演着“心理医生”的角色,一遍一遍地鼓励,一遍一遍地引导,许多朋友又变得积极起来,阳光起来。

山东莱芜的小邢老师听了我的报告,深有感触——“三十年的顿悟——成长原来是自己的事儿。”

“开始就不晚,坚持就不慢!”我及时鼓励,小邢老师慢慢地活跃起来,参与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成长得非常快。

“自从2013年初加入了名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的QQ群,我便有了我一定也能成长起来的决心。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肯定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今天,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开始了追梦之旅。给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开学前我要读完‘麻雀语录’,彻底了解这位让我敬佩的管理员。我希望他是我真正与李镇西老师同行的第一位师父……”这是一个名为“向往旸光”的博友的博文。

另一位名为“静待花开”的网友在博客里这样写道:“今天,终于鼓足了勇气,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在群里认识了麻雀校长张学勇,读了他的很多博文,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很是钦佩。他的鼓励让我终生难忘。他建议我开博客,可我觉得自己的东西没有可读性,会遭来白眼和笑话。勇哥说‘心魔不除,难以成长’。我也因为这句话思考了好久,我到底担心什么?现在我想明白了,我不是诗人不是作家,不需要很多读者,我只想记录自己!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还会有更多;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还会有更多。就这样,我续写着自己的故事,又构成了别人故事里的情节。

我总是说:转变源于自我,成长不可替代,我所能做的只是唤醒、唤起,哪怕每次活动只影响了一个人,那就是行善,那就是积德,那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勇哥“,我愿意做这样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勇哥”!

 身居大山深处,脚下有路,心中有梦,在理想的天空里,就算只是一只小小的麻雀,我也想飞得更高……


(本文发表于2015年《陕西教育》教学版第7—8期合刊)


作者简介:

张学勇  男,山东泗水人,李镇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会“名牌暖男”。业余时间喜欢瞎聊天,喜欢读闲书,喜欢写小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班主任之友》《当代教育家》《教师博览》等发表文章60余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







1 每天读博文1篇。

2 每天上好1节课。

3 每天与1名学生谈心。

4 每周参加1次网络研讨。

5 每周写1篇教育教学随笔。

6 每学期批注1部教育专著。

7 每学年在呱呱社区举办1次个人讲座。

8 每年参加1次李镇西研究会年会。




本 期 编 辑:王立杰



李镇西研究会
ID:lizhenxijiaoyu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