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一线,谱写法治情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1 11:21:24


检察日报于2012年和今年分别组织了“黄河行”“长江行”走基层大型系列采访活动,这两次活动既是新闻媒体“走转改”活动的持续贯彻落实,更是以来我们和政府“依法治国”方略和成就的良好展现。这两次采访活动,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体现其中。


一是从地域和时间层面对我国的基层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描绘。、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域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各大中城市、东中部地区在媒体镜头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大部分人对这些地区的情况也更加了解,而中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虽然报道也不少,但我们欠缺的是对这些地区更加深入、细腻的媒体呈现。检察日报的下基层系列采访沿长江、黄河的水流路线展开,涉及青海、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西、安徽、上海等省市,把东中西部的基层法治建设放在一个框架中,这十分有利于我们全面而不是偏颇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情况。


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日益加快。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方面这是和政府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重大方略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日益内化到领导干部和社会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中。“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启动于2012年9月4日,“长江行”系列采访活动启动于2016年5月14日,从时间节点看这两次走基层活动恰好涵盖了以来我国的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对这期间我国取得的依法治国成就有了时间轴的延伸性体现。


二是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法治素养和职业情怀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蜿蜒流转数千公里而孕育中华文明。193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只身赴大西北进行采访,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沿途写下大量的旅行通讯,后集结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为当时国内外了解大西北风土人情、民众生活以及红军长征等情况的窗口。


 在“黄河行”“长江行”系列采访中,,条件很艰苦。深入基层的记者们在这些采访中的艰苦、遇到的困难可以想见,但记者们的职业精神和法治情怀却可以透过精彩而充实的文字看出来。碧水丹山青海尖扎、黄河古渡内蒙古磴口、千年古县山东郓城、大凉山深处四川宁南、神女峰下的巫山,、在一个个检察官身上,而这一切都在记者笔下跳动着。

 

在《“生命禁区”的坚守》中,记者写道,“‘无人区’不是‘无法区’,。”在《香格里拉:精心守护“心中的日月”》中,,“守护这片天空,是我们的责任。这些所谓的艰苦,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记者随后写道,,记者回首望去,细雨洗涤着刻有院名的巨石和脚边轻盈的蒲公英。的确,这何尝不是幸福!”正是记者们深厚的法治素养和职业情怀,才能让文字具有了强大的传播生命力。

 

三是采访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大放光彩,将法的公正威严和人的至真至性结合了起来。《青海共和:“上白下蓝”的文化密码》中,,也是一个因为开会不关闭手机而受到全院通报批评的普通检察官,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多才多艺的藏族汉子。,,,甚至自掏腰包,,。内蒙古磴口县除了检察长何斯琴是女性外,还有3名副检察长也是女性,4名“检花”不仅在工作上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女性婉约的一面也毫不逊色,比如开朗精干、举手投足有一股豪爽之气的副检察长卢红冰尤其喜欢阅读书籍杂志,除了工作相关的外,还喜欢检察日报《绿海副刊》的散文专栏等,与干练爽朗的工作作风互为映衬。


在“黄河行”“长江行”系列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检察官们,他们的办公条件可能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中西部高海拔地区可能是恶劣的,但是他们的法治情怀、人格光辉却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的则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正在日益加快,法治的思想、服务的意识正在深深浸透到检察官们身上。他们依法办事、公正无私,却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既坚持原则又服务百姓,这都会深深打动读者。

 

四是通过“黄河行”“长江行”系列采访报道,,这对于以后全国法治建设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在《“走出去”更要“带回来”》中,记者写道,“为提升竞争力,企业需要‘走出去’。,同样需要‘走出去’,这对开阔视野、转变理念、提升能力有极大好处,也是我们克服‘坐井观天’、盲目自大的一剂良药。” 。

 

在《硬化基础争一流》中,报道提出,如何与本地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如何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检察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甘肃玛曲:怀抱黄河第一弯》中,记者在手记中写道,,空编7人;人均年龄偏大,年轻干警偏少;一边是骨干流失严重,一边是人才招录困难……人才短缺,令检察长斗格加十分头疼,他一再建议记者为此多反映、多呼吁。”记者以笔为矛,记录的不仅是家国情怀,还有问题、意见、建议,记者是真正可以奔到基层第一线的职业,他们的记录可以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黄河行”“长江行”系列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环境、制度还是人的思想、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在发展、进步,但无论在何种地方、何种时间,正如《青海尖扎:碧水丹山检察情》中写的,“变的是物质,是环境,不变的是那一份事业心和检察情。”每一位检察官都是我国法治进程的见证者、践行者和守护者。检察日报的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用一种时空的宏观方式,将我们带入了法治大国的历史进程。


有一点小遗憾是,大概囿于篇幅限制,采访系列活动报道不能以长篇通讯的方式发表,我想在记者采访调研过程中,所掌握的一手资料一定远远大于见诸文字的篇幅,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每一位走基层记者的采访笔记和资料,一定还会有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可以见诸笔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