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平:民间中医是沉默的大多数,有用却非法行医,我们寄希望于中医药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03 14:47:03


作者:王君平,,长期关注并报道中医药发展


2014年,我跟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山西省太谷采访国家非物质传承人杨巨奎。杨老年过八旬,从事中药制剂50多年,龟龄集制作工艺的传承人,集一生心血耗巨资建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


在山西平遥,访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传人王培章。82岁的王老是傅山女科第九代传人,被誉为当代傅青主。王氏妇科起源于金元时期,延续800年,迄今已达29代。


在山西运城沿盐湖前行,在中条山下访年近七旬的中医肿瘤大师崔扣狮。,被国医大师点名治肿瘤,却在感叹一直在非法行医。


民间中医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如何倾听这些沉默的声音呢?


打捞沉默的声音,让评论更有力量




写评论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我在写《给民间中医一片天》的时候,正巧当代著名的民间中医李可去世了。草根变名家,毕竟凤毛麟角。而更多的民间中医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处于有用、有益却非法行医的状态。 


      这么多民间中医,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呢?就是因为我国1998年出台《执业医师法》,让民间中医成为非法行医的地下状态。从徒弟来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这些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不要说考取执业医师证,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了。


规定为师者至少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两项条件。按照现行师带徒规定,没有学历的民间中医,哪怕就是带了徒弟,徒弟也不能考执业资格,这样就几乎断了民间中医传承的路。


虽然不可否认民间中医队伍鱼龙混杂,但在传承中医精髓保存中医特色方面,民间中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手在民间。  
如何解决民间中医发展的困境呢?

我们寄希望于中医药法,能给中医一片天,把民间中医引入依法行医的轨道。让他们名正言顺行医。  


中医药有太多的奥秘,在现在条件下还无法解释,人类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的前提下,中医在某些人眼里成了不科学,甚至伪科学。 

 


中医药没有了话语权,一直在沉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打捞这些沉默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中医。


中医药有太多的奥秘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还无法解释清楚。在人类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的前提下,中医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成了“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中医不是不科学而是超科学。只是目前人类还无法认知。,中国文化是文化的早熟儿。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要加以巩固、整理和提高。如何激发中医药的活力和潜力,是摆在每个中医药人面前的现实课题。  


知识就是角度,让评论更专业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论叫《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学送给全世界的礼物。


中国国内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的生理和医学奖,举国欢腾,我们应该有一份冷静和清醒。究竟诺奖能不能加速中医药的发展?

我是学新闻的,我们有很多新闻事件出来以后,必须用我们专业的视角来分析,知识就是角度,知识让我们的评论比别人更专业。 


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虽然青蒿素和青蒿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这件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  


如果中医不去打开这个神秘的黑匣子,不去借鉴现代的医学和成果,老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故步自封,中医药只能是一棵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这么多年来,在西医强势的地位下,中医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西医成为科学的唯一标准。但是对于医学规律来说,大家还没有完全把握认识,我们更要有一份清醒,这个清醒就是中医药专业的知识。


我们觉得如果按照青蒿素这个路子,来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就迷失了方向。更有人说,诺奖不是强心剂,反而是对中医药的致命打击,如果按照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例子,最后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医药西化的路子。有了专业的积累,就不会担心评论的角度。


汲取文化精髓,让评论更有潜力



在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上,。新闻发布会以后,这个黄花菜没凉反而越炒越热。黄花菜这个事出来以后,有很多人板子打在了刘维忠厅长的身上,认为他是不准确的传播,让人产生误解。 


不严肃的传播,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甚至会给人抹黑中医的口实。  就是我们经常要说的,真佛要讲家常话,就是我们要用别人爱听的语言方式,让读者来接受我们讲的理论和事实。  


我当时就写了《黄花菜能治愈抑郁吗》的时评。其实,要正确认识中医,不在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立场究竟站不站在对一个对中医药理解的立场。在普遍存在的“中医粉”和“中医黑”公然对立存在的时候,我们怎么说,别人都有可能不相信。 


我们不只是要看到现象,还要看到现象背后比较深的文化背景,我在言论里引用了古人讲的一句话,叫“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辉光。”  


如果受众缺乏最起码的认同,无论传播再巧妙精确,也进不了人家的耳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上世纪80年代德国波克特教授就曾这样说道:“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背负“不科学”之名的中医,面临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削弱的困境。中医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的,在古代,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抓鸡,并不完全是一句戏言。而在现代,由于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中医典籍对很多人无异于“天书”。可以说,文化语境的缺失是中医“抑郁”的病根,再多的黄花菜都无法治愈。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中医的“根”和“魂”。汲取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中医药固本培元根深叶茂,名家大医悬壶济世人才辈出才不是梦想。


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不只是输血式扶持,更需要造血式发展。中医强筋壮骨,不只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的“刘维忠们”,也不只需要从中医药受到启发、拿下国际顶级声誉的“屠呦呦们”,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中医药现在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缺乏顶层设计,而是发展处于一个人为分裂的状态,就是中医中药分不开。这么多年来,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懂医,这样无法有效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涉及教育、医疗多个领域,无论哪个领域出现了短板,都会出现转走的现象。 

中药的发展一定不能有一个部门来解决,一定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的层面来进行通盘考虑,顶层设计,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健康造福。



忽然想起,在山西永济有一个扁鹊墓,大概五六年前,墓前一棵千年古槐树突然被火焚掉了,而今在老树的周围长出五颗小树,这预示着中医药虽然饱经磨难,却也生生不息啊!中医药的发展不缺精气神,缺的是发展的沃土,振兴中医此乃民族之福,民族之幸。  


本文来源:正安聚友会公号,中国中医药报微信授权转载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推荐 | 点击阅读

: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5  

                   或 加微信 251693518

商务合作:18500879979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