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公元前2世纪,原生活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至中亚阿姆河以北的区域,从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全线贯通丝绸之路的壮举。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古代月氏研究成为国际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厘清丝绸之路的历史,探讨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往与互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并没有得到确认,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古代国家和人群的关系至今也难有定论。


  寻找古代月氏考古遗存

  为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由笔者带领的学术团队从2000年开始,通过在甘肃和新疆持续十多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初步确认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纠正了长期以来将该区域置于河西走廊西部的误解。

  同时,针对作为游牧人群的古代月氏文化遗存的考古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纠正了长期以来认为游牧人群“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看法,提出了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人群普遍生活状态的见解,总结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从东天山到新疆北部、蒙古草原等古代游牧人群生活的区域,调查发现了大量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在国际游牧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公元前1200—前200年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很可能是古代月氏的遗存。但是,要使这一认识得到确认和国际公认,必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将其与东天山地区的遗存进行系统比较,两者互证。因此,在东天山地区考古工作的基础上,进入中亚开展工作是古代月氏文化研究继续深入的必然选择。

  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西迁中亚后的大月氏生活在妫水(今阿姆河)北,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西天山西端区域。2009年6月12—27日,笔者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考古遗存进行了考察,初步了解了两国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和特征,为开展中亚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9月18—26日,西北大学举办了欧亚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国的学者20多人和国内知名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为西北大学开展中亚考古工作做了重要的学术准备。

  2011年5月26日至6月9日、9月26日至10月11日,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察队,先后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考察。全面了解了两国从青铜时代至中世纪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和特征,掌握了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并与两国的多家研究所、博物馆、大学等单位取得了联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2015年8月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也签定了合作研究协议。该项目获得了陕西省人民政府中亚考古专项经费的支持。

  填补古代月氏研究空白

  由于对古代文献理解的错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将游牧人群的大月氏与农业人群的大夏(巴克特里亚)混为一谈,进而将巴克特里亚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存误认为大月氏的文化遗存。因此,西天山西端区域游牧文化遗存的考古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长期未能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因此,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西天山山脉的山前草原地带开展了连续多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了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以往研究的学术空白。

  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从2015年9月起,我们选择撒马尔罕市西南20公里的萨扎干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萨扎干遗址位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是一处古代游牧文化的中型聚落遗址。此次发掘持续到2016年7月,发掘了中小型墓葬10余座、大型墓葬1座、居住遗迹2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金器等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文物。

  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与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同时期游牧文化遗存面貌相同,应属古代康居文化遗存。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康居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域是相合的,为我们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前的希腊巴克特里亚和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流域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为我们进一步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和探讨月氏与贵霜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和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西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与农耕文化遗存的系统比较研究,我们有望在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粟特等的关系方面获得全面系统的考古资料和科学依据,在这一国际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西北大学开展的中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亚开展考古工作过程中,我们本着对历史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全面考虑了文物保护和未来展示的需要。这种负责任的做法得到了合作方同行和当地居民的好评。

  2016年6月,,在乌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这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