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临洮老照片,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2-27 08:49:38

点击" 这里是临洮 "关注我们




志健世兄存念,余承乏局务,瞬经年余,虽毫无建树,幸赖诸同仁协助之力,得免陨越,兹以实施新县制裁局改科,以后如或劳燕东西,仍凭本服务精神尽忠社会,庶不负年来相雅许之初衷也。


这里是临洮



2015年4月初,笔者意外的见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拍摄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1940年),是临洮教育局撤局改科交接之时全体员工合影。照片经过装裱后,由时任县教育局局长的袁和璧(字荆山)题赠给同事。

   当时,县教育局共9人,其中,工友2人,具体姓名在照片上都有具体介绍。志健者杨贞也,为临洮近代教育家杨明堂之侄。

杨贞毕业于甘肃第三师范(临洮师范),1954年将家里珍藏的金代狄道县印无偿捐给了县博物馆。该印1946年4月出土于杨家院内,为紫铜古印,周边方正,边长约5公分。该印制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6年),是临洮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古县印。


   一张老照片,一段饱含深情的赠言,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致力于临洮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别样的精神世界。同志之间感情融洽,情同手足,相处和谐,在面临工作变故之时,难免淡淡感伤,依依不舍。特别是如果个人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仍然要秉承服务精神,尽忠社会,不负一起工作时,约定干一番事业初衷之句,超凡脱俗,令人感慨。

在现代人看来,临别赠言恐怕很难有这样的言语。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就是有这样一群人,志向高远,情趣相投,勇于担当,坚守高尚的精神追求,既是在离别之时,也要提醒鼓励,莫忘理想,不改初衷。由此,可以想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以及干事创业的言行状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特别是临洮教育界的风气。正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成就了民国时期临洮教育的繁荣和辉煌。

民国时期的临洮教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耀眼的高峰。

1937年,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地理学家顾颉刚先后五次来临洮考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记载:临洮学校数量之多为甘肃之最。临洮耄老对教育极重视,捐资兴学者多,略有资产之教员又肯义务授课,遂使全县男子无不受国民教育。

据史料统计,1909年至1940年,临洮籍学生在国内专科以上毕业141人(其中,考入北大、清华7人),位居甘肃省第一;军宪学校毕业29人,位居甘肃省第三;出国留学生9人,位居甘肃省第四。

解放前夕,临洮参军参干的中等学校学生、教师及社会知识青年1580人,其数量居于北京市之后的全国第二位,县级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洮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洮教育领先的优势逐步退却,与全省乃至全市教育强县相比,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临洮人民怀有浓厚的教育历史自豪感,有着重振临洮教育雄风的强烈期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教育追赶战略,再创临洮教育辉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探究临洮教育先贤足迹,我们同为教育工作者,所缺的是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及尽忠社会的责任担当。

乐为人师,争当名师,应当尽可能的少一些庸俗,多一份高雅,追求人生无悔的精神境界。由此汇聚强大正能量,形成尊师重教、敬业奉献的浓厚风气,实现振兴临洮教育之梦。

(文:苟永杰)



编辑
袁鹏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