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需要更多的跨文化人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11 06:38:30

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摘要
 
新华网思客

  敦煌,特别是莫高窟充分展示了这样一个多样性,它的存在也向世界表明文化的多样性是可以共生共存的。作为一个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者,我感觉到现在非常缺乏对“”文化方面有研究的人才。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接受思客专访


  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做客新华网思客会,并接受了思客的独家专访,在专访中,李希光对“”、文化创意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根据专访内容整理而成。 


  思客:您参加这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有什么感受?


  李希光:敦煌文博会的意义在于敦煌在地理上的位置,它本身就是各个文明的交汇点。它从地理上往西南通向和田,从和田再往南、往西,一部分进入阿富汗和今天的巴基斯坦,还有一部分进入今天的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的西藏。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几大文明,除了中国本身的儒教和道教是本土发展起来的,另外的和伊斯兰教都是通过敦煌进入中原的。


  这次主题就是 “文明的多样性、共生共存”,而我们的敦煌,特别是莫高窟充分展示了这样一个多样性,它的存在也向世界表明文化的多样性是可以共生共存的。


  思客:您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给甘肃带来哪些机遇?


  李希光:具体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西部地区出发,与中亚和东欧连接,涉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还可以向南亚、西亚延伸,打通印度洋的通道。


  它将使甘肃成为最大的受益省份之一,因为根据我们国家的规划,丝绸之路分北线、中线和南线,中线的省份就是从长江的经济带通过河西走廊跟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系起来,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线,无论是陆路还是铁路都是走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贯穿甘肃境内。


  思客:您过去16年间曾多次带领学生到亚洲周边进行访问,您对于“”沿线国家的多语言、多民族、多文化有哪些更深的感受?


  李希光: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到时间的紧迫。现在我们一谈到“”,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文化,介绍中国多,西域这块要么就是河西走廊,要么就是新疆,这就两块。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走出半步?所谓半步,就是走出喀喇昆仑山,走出瓦罕走廊和兴都库什山,往对方迈半步,把它连接起来。我们看不到域外的丝绸之路跟中国新疆、敦煌、河西走廊有什么文化联系,如果找不到这种深远的文化联系,那么我们今天的会议精神就没有办法发扬。所以,我们需要走到讲波斯语、讲印度语、讲乌尔都语的地方。


  我现在都让我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包括中国西藏地区的藏族学生开四门语言课,比如藏语,因为通过藏语可以学到东西,包括梵语的字母和很多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丝绸之路上的伟大文化。


  为什么要学乌尔都语呢?整个通往南亚的“”,有5亿多人口讲乌尔都语,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在那个地方要建设“”,开发市场发展能源,但是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更不用说文化环境,所以这一点是非常紧迫的。“”本身就是走出去,但是我们不了解对方,怎么和对方交流,而这种交流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作为一个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者,我感觉到现在非常缺乏对“”文化方面有研究的人才,不仅是中国学生,更需要外国学者,这需要我们花更大的努力去培养。


  思客:您认为巴基斯坦在“”的倡议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中巴如何抓住“”的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呢?


  李希光:中巴经济走廊是“”的旗舰项目,并且中国向巴基斯坦投资了460亿美元,巴基斯坦也在中巴经济走廊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说明两国之间是非常信任的。


  从巴基斯坦的案例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从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上看,中国和巴基斯坦基本上没有共同之处,但是两国却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亲密的关系。我为什么在过去5年间去了10次巴基斯坦,就是要找到这个答案。我们能不能用中国巴基斯坦的模式跟“”上的每个国家都建立这样亲密可信任的关系呢?这一点值得大家思考。   


  思客:对于丝路文明,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还要有创新性的文化资源,生产更多文化创意的产品,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李希光:文化创意应该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端的,第二个层次是能进入家庭的,还有一个层次就是旅游产品。


  我最担心的就是廉价和同质性旅游产品太多,我也去过丝绸之路很多国家,我最喜欢的是博物馆的建设,这一点就是高端产品。第二个可以带回家的,高档的或者中端的产品,就是一些重要的文物级的艺术品,能不能进行高端复制,然后大家可以把它带回家珍藏起来,这就等于把“”的文化精神带回了家。


  至于旅游产品,第一次来到敦煌看一遍有兴趣,第二次就完全不看了,第三次来就看都不用看了,就是太同质化,太廉价化。我觉得这次敦煌文博会的高端产品做的非常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能否搞一个文化产业,把高端产品通过一种精美的艺术再创作,甚至是高于原作,要超过它,这是我的想法。



▲李希光:敦煌的存在向世界表明文化的多样性是可以共生共存的


  思客:对于目前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和传播“”您有什么建议?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传播?


  李希光:首先,记者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这个广博不是像北大考古系的教授做得很专业,而是多视角的,既有中国的视野,也有外国的视野,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儒教的视野,也有、伊斯兰教的视野,这是记者的基本功。


  但是写出来的作品和报道又要大众化、可读化,那就是讲故事。26年前我开始走丝绸之路,我在研究功课的过程中,看到丝绸之路主要有四大佛窟,我以每一个佛窟写一篇人文故事,这就需要知识性、可读性。


  我前期请教了很多学者,就设计了一个主线,这四大佛窟怎么能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起来,通过一个点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借机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把读者平时不会看的乏味的历史考古知识通过你的采访写到自己报道里面去,这就需要非常专业的精神和观察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作者的精彩文章。

欢迎关注思客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扫描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思客!

微信ID:sikexh

投稿邮箱:sike@news.cn

联系电话:010-88050629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