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文楼——把旧时风景镌刻在碑记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04 14:28:54

作者/王梓  叶妙琴


碧溪文楼,位于诏安县东门外玄天上帝宫旁,为玄天上帝宫附属建筑。明甘肃巡抚林日瑞所建,作为东关林氏子弟读书之处。清道光元年(1820)重修,增筑魁楼,现存此次重修碑记。碧溪文楼建筑面积100余平,由门楼、天井、和主体建筑构成。原有“五魁楼牌匾”,主体建筑2层,一层为读书之处,二层为文昌阁,祀魁公。现为民居。



重修碑记成为了碧溪文楼仅存的资料。但已大半漫漶不清。



我们即刻做了拓片,经过反复琢磨推敲,碑记原文大意基本清晰,甚是可喜:



 

碧溪林氏文樓碑記


古之教者,家有塾,與黨庠、州序、鄉校而並重,蓋興賢育才,以家瑞而蔚為國禎。其養之甚切,其教之也甚勤。書史所記,不可狂也。


碧溪文樓,林氏家塾也。地在詔東門之外,前明甘肅巡撫忠簡公所建,元帝宮之東,教孝堂地也。地對燈峰,分列旗鼓,羣山聳峙,環立如芴。其最秀者,有芹、藻二峰。詔之諸水奔流南下,至此一匯,然後右折而入於海。


榮光叔祖進士韻軒公嘗欲築文樓於此,有志未逮。己卯秋,光言於長者曰:“此地有文峰拱秀,帶水瀠洄,若興建文樓,崇祀文昌,為吾家士人祈福,且便肄業,誠承先啟後之盛舉也。”爰鳩族人而議之,莫不踴躍捐輸。四閱月而工告竣。糜白金一千五百餘兩。樓高三丈有奇,憑欄而望,遠近村落歷歷如繪,而煙波浩渺,舟楫往來出沒□□□襟帶之間。關其下,為堂室曰“培蘭”,俾吾家子弟會文其中。而樓後尚有舊存房屋可建為肄業書舍,以一時經費未充,姑俟異日。登斯堂也,敦倫飭紀,生孝弟之心,敬業樂群,後學問之益。由此人文丕振,美哉!始基之矣。


碧溪,十世祖號也,祖□瑞房,字應祥。邑□□□□□□□□□。


斯樓之建,董其事者,邑賓其泰,天培、監生應泰、璣鬥、華春、光玉,生員珠光、山□、士□、碩麟、文□,□□,皆碧樓祖派也。故名。

   

 東關榮光□□氏謹誌

道光元年歲次辛巳花月  日穀旦立



那时候的房子都很矮。碧溪文楼落成时,“楼高三丈有奇”。这大约是当时相当高的数字了。所以特特的纪录了下来,而且称之为“楼”。登高可以望远。站在文楼之上凭栏而望,看到的景象是:“远近村落历历如绘,而烟波浩渺,舟楫往来出没□□□襟带之间。”三个琢磨不出来的字并不影响景观。老人们说,那时候的东溪水域宽敞得多,障碍物也少,所以在稍高些的地方就能看得很远很远。村庄如绘,舟楫往来,烟波浩渺。然后,“诏之诸水奔流南下,至此一汇,然后右折而入于海。”

 

不禁对着拓片中的这段文字浮想联翩。文楼还在那,东溪也还在那,虽是景象有别,却也不难想见当时情境。古人把旧时的风景镌刻在碑记中,是不是想让百年之后的人读它时,能对百年前的风景物事有所忆念,自然予人的些许好处,不要轻易违背。

 

碧溪文楼与玄天上帝宫至今仍共一个屋顶,自是渊源有自。所以,普查碧溪文楼的时候,我们也关注了玄天上帝宫的碑记。碑记是重要的民间历史文献。读完清嘉庆置于玄天上帝宫内后殿通廊左墙的《北帝庙碑记》,所有关于这两个建筑之间的渊源便清清楚楚了。



林日瑞始建上帝宫和碧溪文楼时,规模都不甚大的,尤上帝宫。后经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八年(1783)均有邑人乡绅几经重修扩建,至嘉庆十九年(1814),举人林殿飏、林荣光再度引领社众踊跃重建,扩充为今天的规模。而碧溪文楼碑记的撰稿者,就是积极倡修碧溪文楼和上帝宫的林荣光(诏安东关人,举人)。所以,这两座庙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单位,是东关百姓无法割舍的心灵圣地。“此虽东路一关之保障,而实通邑生灵之所荷赖也”。在他们的代代努力和保护下,至今也没有分开过。



上帝宫后殿

上帝宫、碧溪文楼整体建筑


人物:林日瑞

 

林日瑞(1586—1643),原名日烺,因避东宫太子慈烦讳,改名日瑞,字廷辑,又字浴元。

 

林日瑞是诏安乡贤林而兴的儿子,爷俩是诏安明朝三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他为官多为民办实事,各类史料中均记载林日瑞在杭州修复捍海塘、在江西赈洪水大饥等事。一生功勋卓著,官至甘肃巡抚、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

 

林日瑞死于贺锦攻甘州城。林日瑞以他2万将士抵抗着贺锦的20万大军,在饥寒困顿中坚守甘州城达二十余日,最终城陷。

 

甘州虽城陷,,林日瑞一家大小也得以保全回诏安老家。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诏安分卷·人物传说《林日瑞的故事》记录了这段故事。据说都是因为林日瑞的儿子从家乡去往甘肃途中替素不相识的张献忠解围了一场尴尬。张献忠念念报恩。所以,在攻甘州城之前,先已交给林日瑞令箭一支,让他可以撤出以保全自己和家人。林日瑞却选择了与甘州共存亡,这是作为书生更作为臣子的职责与忠诚。但他也接受了张献忠的好意,让自己的亲眷携令箭出城。。

 

但这仅仅是个故事,而且史料记载的攻打甘州的是李自成部将贺锦,而非张献忠。虽然张献忠与李自成有过几次分分合合,各种纠缠,不知攻打甘州时,张是否也是主要部将之一。也许,讲古之人,仅仅就是记错了一个名字?

 

但不管怎样,林日瑞的家人是得以保全并回到老家的,并且在林日瑞去世十年之后,于清顺治十年(1653),林日瑞的遗骨得以回到故乡东山樟塘(当时属诏安县)与他的两位夫人合葬。墓碑碑文记:“……孝子邦壁,邦相、邦隆、邦坦、邦经、邦境,承重孙鹤云同立”。墓葬至今完好。

 

林日瑞撰写的文字,以碑记的形式存留诏安尚存 4通:《邑君司农江藩朱公重建唐玉钤庙碑》  明崇祯年立于诏安开漳王庙内通廊左墙。完好。《重建城隍庙纪灵碑》明万历年立于城隍庙内通廊左墙。完好。《重建丹诏城隍庙记》明万历年立于城隍庙大门边左侧墙。完好。《重建城隍庙碑》明天启年立于城隍庙大门边右侧墙上,与沈鈇仝撰。完好。

 

据圈内人说,几年前,林日瑞的后裔曾不远万里来到诏安城找寻林日瑞留在诏安的遗迹。陪同人员带她寻访了多处碑记。但不知她看到林日瑞镌刻在各碑记中的风景了没有,她去了碧溪文楼没有。

 

 

资料信息:

(清)沈定均修,光绪三年芝山书院本《漳州府志》有传
(清)秦炯纂修:《(康熙)诏安县志》有传
(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有传
 
林日瑞著述总目:《渔书》十三卷
 
林日瑞存世文目:
 
《唐玉钤将军庙碑》
(清)沈定均修,光绪三年芝山书院本《漳州府志》卷四十五《艺文五》
(清)秦炯修,戴冠纂《(康熙)诏安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邑候黄公重建丹诏城隍庙碑记》
(清)秦炯修,戴冠纂《(康熙)诏安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民国)冯春生修,吴梦沂纂《(民国)诏安县志·上》卷十六《艺文上》


 


 本文系王梓、叶妙琴原创,由诏安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转载请勿作任何更改,并附出处及作者姓名。



诏安县优秀官方微信平台推荐:
诏安县广播电视台:诏安电视台
诏安县旅游局:诏安县旅游服务中心
诏安县纪委监察局:诏安纪检
诏安县梅洲乡人民政府:七彩梅洲
诏安县图书馆:诏安县图书馆
全力打造优秀微信号联盟!(技术支持:诏安电视台兴媒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