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晋祠人写的大字,连傅山先生都“大惊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6-18 08:56:32

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晋祠地区的人说起晋祠的牌匾时常说:“晋祠庙里三面牌(匾),‘难老’、‘对越’、‘水镜台’”。这三块匾是晋祠众多牌匾中写得最好,最有名的。“难老”是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写的,他的事迹尽人皆知。“水镜台”是本晋祠人,清乾隆时的巡台御史杨二酉写的,他的生平我们也不陌生。“对越”的书写者为高应元,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高应元是晋祠镇东庄村人,字鲠阳(《太原县志》上为梗阳),号易庵。高家是书香门第,明清时期出过许多官员和学者。高应元从小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考中举人。也就是说,他中举的第七年(1607)傅山才出生。他从小就酷爱书法,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太原县志》上对他的行草书法是这样评价的:“奇逸飞动,如怪石老树,奇气逼人,雷雨骤至,鱼龙争飞。”他的五世孙,清乾隆时的书法家、学者高若岐,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么一件事:高应元的父亲高第在巩阳府(在今甘肃省)当官,他年轻时随父在任上生活学习,也常去周边游览名胜古迹。有一天到了某县,该县重建了一座古楼,刚竣工,要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来写牌匾。那位书法家还没有来到,但在一间屋里笔墨纸砚早准备好了,高应元进去时正好无人,他“见之兴动”,手痒了起来,提起笔来就把楼名写好,写完后就走了。不一会儿,那位大书法家来了,见匾已写好,且“笔势奇伟,生平所未见,惊叹不已。”况且墨汁还未干,又不见写字的人。众人都以为是神灵所为,赶紧禀报县里,县里又汇报到府里。府里的太守也十分惊奇,批准刻于匾上悬挂。




关于高应元的书法,《仙儒外记》卷十中记载:说他“性情恬淡,专习擘窠大字”有一次,傅山在一座古寺里看到他写的大字牌匾后“大惊异”。因为高比傅年纪大得多,二人因“字缘”结成了忘年交。高若岐在《鲠阳遗笔序》中说:傅山的小字已臻神境,但大字写的比较少。而高应元的小字作品很少见,大字作品在当时特别多。有一次,傅山到了太原县,在县城北门真武庙,见高写的“悬镜中天”后,指着字对人说:“这字真是出神入化了”。改日傅山到了晋祠,人们请他写牌匾,傅山说:“高老先生的大字写得好,我就不用写了”。高若岐也知道这是傅山先生的“谦词”,但也足可看出高应元的大字确实非比寻常。经傅山这么一推崇,高应元更名声远扬了,但同时也留下了因为有高应元在,傅山在晋祠不敢作大字的说法。


清代康熙年间,名士李廉曽写过一篇《叙帖歌》,评论高、傅二人的书法艺术:


高氏傅氏俱善书,大书小书皆擅誉。

傅氏小书高莫及,高氏大书傅不如。

傅氏碑铭留寺观,高氏碑联遍里闾。

二氏不同也不异,人之所珍随所嗜。

通国皆知大小书,几人能辩高傅字?


当时的人们,对高应元的字“百计求之”,如果得到一匾或一联,就视如珍宝,精心装裱后藏起来,轻易不肯拿出来让人看。


高应元曾当过文安县(在河北省中部)知县,在知县任上有什么“政绩”,不见有记载,却以书法出了名。当然,经过四百来年的风雨沧桑,他的字也不多见了。





这块运城的匾上写的四个字是什么?

回复  运城  两个字查看。


欢迎关注人文晋行记……

点击链接阅读:






唐代太原称“凤城”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