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丨《陈情表》、《出师表》和《归去来兮》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12 16:30:03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


李密是蜀汉的旧臣,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当时局势动荡,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人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可能确有原因,首先李密自小与祖母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当时祖母刘氏已96岁高龄,确实离不得人。其次,晋朝初创,司马炎何许人?他要观察,所以他以先尽孝后尽忠为由为自己赢得时间。其三要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坚辞不就,是贪恋旧朝还是疑虑圣朝,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因此他要诉衷情,表明心志。

,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心情复杂,犹疑观望,尤其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一方面渴望在那个时代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四周杀机四伏,稍有不慎,便家破人亡。所以,他们往往待机而动,待价而沽,希望不成为张良、陈平一流人物,便只能甘与草木同朽。总体还是希望出世的。事实证明,李密最后还是出了山,但结局还是被罢了官,保住了性命而已。

单就这篇文章说,自是一等一的奇文,,泪流满面。


诸葛亮的出师表分前、后出师表,都是在出兵攻打魏国时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也被后世广为传诵。后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世者颇少。




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无它,除文采外,忠心感人耳。当其时,以诸葛之威望、能力,已有独大之势,但他谨守臣道,视刘禅若吾父、为师友,待己严,谨慎自守。另一方面,他深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白与其坐困一隅,不如放手一搏,所以行文之中,一边教导刘禅,一边分析形式,一边表达忠心,以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形象和功业,代表了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进为天子师,扫平天下,退为垄下名士,交友优游,以功业立碑,以忠义匡流俗,以文章留千古名,做到“立功、立言、立德”的所谓三不朽。


所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中尽哭,天下震动,所以千载之下,成都原本的昭帝庙生生被叫成了武侯祠。


有人说: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以为孝,不诵《出师表》不知何以为忠,很有道理。





《归来去兮》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他从29岁起开始出仕,但一直内心厌恶官场,向往田园,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县令,即挂冠而去,并赋《归来去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诗歌为我们表达了一个人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诗人在青壮年时代的功业之心,跃然纸上。中年之后,天性萌动,回归林下,是无奈之下的一种解脱,深痛之后的一种大自在。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种典型情绪,功业受挫后,向往自然之心取而代之,而且愈加急迫,实际上是借自然的美好,农家的自由来浇自己胸中那不平的块垒。归来去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人生落寞的挽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是功成名就后的放松。





三首诗,三种知识分子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千载之间,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在这三条路上犹豫彷徨、慷慨激昂,或低回流连。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与我三尺龙泉剑,为君扫平千里烟,亦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他们的真实人生写照。古今同理。






文章作者: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总监  董树维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