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Med: 中国CDC模型研究揭示我国人群的麻疹易感者分布和发病年龄特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2 16:02:51

快,关注,一起涨姿势~

近日,PLOS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黎研究员团队采用传染病动力学方法研究中国人群麻疹易感性的初步成果, 揭示了近些年来中国麻疹发病的年龄特征变化受到人群年龄结构变化和疫苗接种率提高的双重影响,并存在地域差异。这对制定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原文题为“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measles in six provinces in China: a modeling study”。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在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几乎每个人在儿童时期都罹患麻疹,常并发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和健康。麻疹疫苗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其广泛应用使得麻疹发病水平大幅下降,极大地保护了人类健康。基于麻疹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的“群体免疫力”,使麻疹病毒无法持续传播,当麻疹患者能传染下一代病例的平均数<1时,麻疹病毒将逐渐消亡,从而可以实现消除麻疹。目前,消除麻疹已是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群体免疫力”是指通过提高易感者周边人群的免疫水平,阻断病原体向该易感者传播,从而为其提供的间接保护。麻疹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人群中所有年龄组易感比例需均降至5%以下,也就是人群免疫力≥95%才能实现消除麻疹。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个出生队列人群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均≥95%的理论依据。


中国在提高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群体性补充免疫、加强麻疹监测等方面采取大量措施,以努力实现消除麻疹。通过落实这些行动,麻疹发病率较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前大幅下降。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仍存在麻疹病毒持续传播,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反弹。不仅如此,麻疹高发年龄段也发生改变:随着全国发病水平的整体降低,主要发病人群从儿童和青少年转变为以<1岁婴幼儿和成人发病为主,尤其是成人发病更为凸显。成人易感者是如何在人群中积累起来的?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缺乏成人个体既往疫苗接种和麻疹发病准确记录的前提下,如何反映成人易感者积累情况及其在当前人群易感性方面起到的作用?这正是本研究设计的初衷。

   


研究者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了6个省(山东、浙江、甘肃、江苏、河南、云南),详细收集整理每一年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群体性补充免疫和麻疹发病年龄分布、当地人群年龄分布等详细信息,全新构建传染病动力学模型,量化了随着年龄变化麻疹病毒感染力(Force of Infection, FOI)的变化趋势,群体性疫苗免疫措施的效果,以及人群年龄结构变化和疫苗接种对人群易感者积累的影响,揭示了当前人群易感者分布和麻疹发病年龄特征正是人群年龄结构变化和疫苗接种率逐渐提高的综合反映,可以看到东部省份成人易感者积累比西部地区更明显。中国在下一步制定消除麻疹过程中,须考虑各地人群年龄结构、易感者分布方面的差异。在这些结果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正在对消除麻疹的适宜策略开展进一步的模型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李黎研究员、罗会明主任医师、郝利新主任医师和马超副研究员设计并领导了本研究。马超、郝利新和时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Sheng Li为并列第一作者。李黎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atthew Ferrari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由共同第一作者马超博士供稿)


“学”往期精彩:

JVI丨研究所绘制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应答图谱

Nature Comm |高福院士团队揭示MERS-CoV和SARS-CoV刺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Theranostics: 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成功揭示虫媒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3月JVI在线 | 华人文章精彩汇总推荐
CNS最新盘点:无处不在的表观遗传修饰“RNA甲基化”


科普





科研工具

比电脑快很多的手机Pubmed检索
SCI-Hub | 导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家不能下论文了


年度盘点


抗生素滥用,噬菌体能替代么?


会议及招聘
学英文版招募兼职新闻编辑啦!

博士后招聘|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蔡启良课题组招聘


本文系编辑部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联系《学(英文版)》info@virosin.org获得授权。

 

学英文版

交流 | 分享 | 原创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