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脱贫攻坚的临洮路径——专访临洮县委书记石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21 10:40:57



   

国际在线生态频道报道(李曼 刘蓉娜 王楠):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迄今建县已有239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唯一集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老子文化、李氏文化、藏传文化、洮河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地区,人文风情独特多样。近日,记者走进临洮县,就该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对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进行了专访。

“临洮县在全市7个县中贫困程度较深。2013年年底贫困人口数为11.21万人。经过2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后,到2015年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83%。综合分析临洮县贫困现状,完成脱贫工作难度非常大。目前其他的短板都可以解决,唯独农民增收问题压力很大。”石琳书记向记者谈到,“今年临洮县状况比较特殊,春旱加秋旱导致中药材减产4成以上,马铃薯减产3成以上,玉米减产2成以上。临洮是农业大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0%以上,今年的旱情严重,将会直接导致农民可支配收入减少。”

精准扶贫发展到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把发展的短板补齐。怎样能让老百姓永久脱贫,这是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石琳书记向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脱贫攻坚补短板。现在进行的脱贫工作必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要求,按照指标要求把短板补齐。现在所有短板中解决难度最大的是危房改造,目前临洮县的危房改造还有6670户,其中C级危房是5016户,D级危房是1954户。这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其他基础设施方面今年下大力度解决,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道路建设方面,争取实施了交通运输部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项目,2014—2015年完成投资4亿多元,建成通村硬化道路745.5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针对农村通社道路建设滞后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压力,多渠道筹集资金47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全面启动了144个贫困村道路砂化工程,已完成砂化240.89公里。安全饮水方面,围绕解决已建东部人饮工程水源不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与省水务投资公司合作开展城乡水务一体化合作经营,启动建设了总投资9991万元的东部农村引洮供水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2383户,10月份将全面通水。

二是农民增收育产业。扶贫资金的整合只能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农民增收其根本还是要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培育产业就涉及到产业思路转型的问题。以前的模式是政府把扶贫资金拨给农户,让农户自身发展。但该模式在实施上存在很大问题。第一是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拿到政府发放的补助资金后不知如何利用,没有将资金发挥到最大价值。第二是80年代我国包产到户,土地经营的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第三是由于很多年形成的单打独斗,单干的生产模式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有组织的模式。所以一定要培育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着合作社,合作社连着农户,形成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最高,经营模式最灵活,能将资金用到关键处,将价值最大化,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会把部分精力放在富民产业的培育上,富民产业一定是具有地方特色,走绿色无公害有机的产业。大宗农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差异化发展的方向,其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会相对较低。由于农产品盈利空间很小,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所以必须靠龙头企业解决供给侧改革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的短板问题。

三是素质提升抓培训。提升村民素质是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现在不对农民素质的提升采取措施,将来贫困的代代传递问题将不能阻断。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石琳书记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减少分母,扩大分子。控制增量,减少存量。现在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形成倒金字塔形的模式,年龄越大所占比重越大,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解决该问题就要控制新生劳动力增量,培养新生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或是新型职业农民。把老年农民作为政策兜底的目标人群,中年劳动力进行转化培训,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扶贫攻坚的所有措施中最核心的措施是对劳动力的提升,这也是阻断贫困代级之间传递的措施,这是不容忽视的。要把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县委县政府,党政目标的考核范围内,这是整个教育接收程度的重点。要重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

四是村级两委要加强。一定要发挥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农村领导核心,村党支部要健全。村党支部的健全不只是说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农村发展的需要,抓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来讲,村两委不能给老百姓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村两委作为农村领导核心,没有能力给老百姓办事,就无法发挥核心作用。在村里面要把村民凝聚起来就必须要壮大村子集体经济的收入。石琳书记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集体太大,产权不清晰。二是西部地区基础薄弱。没有基础,没有集体经济,没有产业。三是村两委班子的人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石琳书记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办法,就是建立村级帮扶电站。利用国家帮扶资源和国家能源政策,一次性投资,常年受益,管理成本很低,并且能够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临洮县已有很多村民受益于该项目。

五是农村创新要改革。的农村发展经历革命是必然的。农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虽然说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但目前还未真正打破,真正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着手,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问题导向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遇到哪些问题就改革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制约发展就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敢于担当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打破农村目前的瓶颈。危房改造就是农村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性问题,我们就推出C级危房改造的改革措施,解决老百姓因房的问题。

针对临洮县精准扶贫问题,石琳书记提出了农村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措施。共有35项改革措施,其中最成功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临洮县从实行农机补贴到现在,农民使用农机具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机具的大量闲置。二是造成国家助农资金大量闲置。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土地流转和大农机合作社相结合,推动机械化耕作,推进农业化进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的标志。

在谈到临洮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时,石琳书记自豪的向记者介绍到:临洮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在未来十年内,一定会产生和东方文化齐名的效应。马家窑彩陶文化不仅是涉及到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情况,关键是后续产业开发是陶土的综合开发利用,所以马家窑彩陶文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临洮县已经做好了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发展基础。临洮作为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发源地,打造了45平方公里范围的彩陶小镇,涉及到一个乡镇十多个村子,几万的老百姓。老百姓在彩陶小镇里面围绕马家窑彩陶文化做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家窑彩陶文化发展优势,一是在十七届六中提出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马家窑彩陶文化,是非常大的政策机遇。二是马家窑彩陶文化特色小镇已列入到国家级特色小镇,这是单个项目作为国家级的试点镇,将来一定能够带来发展机遇”石琳书记说。

(来源:国际在线)

临洮党建
LINTAODANGJIAN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