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一位宝妈的聊天中了解到:
她表示自家孩子暑假期间,完全没有学习的劲头,明明上学期数学一直在垫底,已经被叫了好几次家长,可小孩却成天跟没事人一样。
本想着趁着这个假期让她好好补补课,实现弯道超车,结果小孩就是死活不愿意学。无论家里人怎么劝,她还是选择“摆烂”,不愿意努力证明自己。
“我真是恨铁不成钢”,听到宝妈的这句话,我忍不住问了一下她平时跟小孩沟通交流的方式。
通过她的回答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怪孩子不上进,可能是你们的说话方式,打击到了她们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以后,习惯性地给他们贴上“笨”、“懒”等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父母有意无意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往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心理强大的小孩,或许还能规避掉这一负面影响,但内心脆弱,敏感又自卑的孩子,受负面标签的影响也就更大。
一旦孩子们的内心认同了这个观点,他们也就会变得失去斗志,总觉得“反正我再努力,也是一个不聪明的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逆反期”的时候,父母说话的噪声越大,孩子其实越容易破罐子破摔。例如,当你经常说孩子叛逆,她便会真的叛逆给你看;你说她不求上进,她也真的跟着摆烂。
这位妈妈她就是一个急性子,当孩子数学考试第一次不及格的时候,她就直接说孩子“没见过你这么笨的,这么简单也能做错”,后面甚至在外人面前反复强调“笨”这个标签。
持续性地强调和打击,令小孩信心丧失,对数学有了逃避的心理,认为自己没办法跨过这个挑战,没办法考一个好的分数,所以不愿意迎难而上,好好学习。
2、“我完全没看到你的努力……”
这句话对孩子而言,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
“你只要好好学了,一定能拿第一。”
“你考上好学校了,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只要你有钱,前途必然一片坦荡,要啥有啥。”
这句话表面上看似乎没错,但如果细究就会发现,过于强调成功的单一性,忽视了它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例如先天智力、人脉关系、人生机遇等等。
而这些东西,有时候并不是靠努力就能得来的。
如果努力就可以成功,那世界估计遍地都是成功人士;如果没成功就是不努力,那又该让多少“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子弟愤懑。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为了能让自己学好数学,日日“头悬梁锥刺股”,埋头苦读,可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时父母又突然说上一句“你就是没努力”,你的心里又该有多么委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失败后变得颓废、不上进,就是担心别人说:你没努力或者你天分不够。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会担心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被一次次无视,与其到时候被父母嘲讽,不如主动摆烂,还能找个借口说“我只是没有发力而已,要是用尽全力,我肯定也能行!”
语言暗示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且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暗示力量的影响。
心理学专家苏珊·沃德也曾提到:“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你重复性暗示孩子不够好,贬低他,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变得不自信,而且负面的评价,往往还可能导致孩子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下降,影响智力发育;
反之,如果你用积极、乐观的语言来教育孩子,把“你真笨”换成“妈妈相信你的实力”、“你没努力”换成“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往往能给孩子更加正向地影响,让他们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无形中催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事情也能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受挫时,父母如何正确激励他,让他更加上进呢?
好在现在有普及起来的家庭教育学习的课程,让每一个新手爸妈都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变得不焦虑、不无奈。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这意味着“依法带娃”已成为每个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性爱堕落、盲目追星、意志涣散、不善理财、与老人冲突、自虐自杀、未成年合法权益、单亲(或隔代)教育、团体斗殴、伤害事故、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甚至破坏了社会的安定。
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也许不会让我们的收入提高,但是人人都学习家庭教育,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让新生代的素质教育有一个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