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红军:英雄虽已去 浩气仍长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1 16:29:19

    记者为陈才珮拍下了他戴着军功章的照片,陈才珮激动不已。

1935年10月7日清晨,中央红军从现原州区张易镇毛家庄出发,。此时,,在六盘山一带设置重兵。、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部队,门炳岳及西北马鸿宾的部队,形势相当严峻。后来红军穿过六盘山,突出敌人的包围圈。

在这之前的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攻克隆德县城后,,在敌强我弱之时,放弃隆德县城,向六盘山急进。在杨家店村民的带领下,红军连夜越过六盘山,。当年9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隆德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人被长征精神鼓舞着?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前行。

探访红军的带路人

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这个地处六盘山下的小村庄近两年被打造成民俗文化村,白墙青瓦的仿古小院一座连着一座,一层高过一层,整齐排列。砖雕、剪纸把这个村落装点得典雅精致。

本报“不忘初心再长征”报道组来杨家店的目的是寻找一位叫陈富仓的老人。在一些史料和当地人的回忆中,他带着越过六盘山,也有人说他是红二十五军的带路人。这些真相无从考证,但陈富仓为红军领路的事确实存在。

刚进村,一位老人正从门口走出。我们赶紧迎了上去说明来意,老人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家中。老人叫牟鸿义,从小生活在杨家店。

谈起给带路的陈富仓,老人忙说,“我们知道呢,陈富仓说过带路的事。”真是振奋人心的巧合。在他们的叙述中,资料中记述的陈富仓鲜活起来。

陈富仓原是甘肃庄浪人,家中有兄弟两个,他是老大,一直靠在平凉做脚夫维持生计,后来在杨家店落户。那时杨家店一带都是小生意人,红军来买东西时,恰好碰上熟悉六盘山一带地形的陈富仓,让他给部队带路,并给了他4块银元,算是报酬和来回的路费。

陈富仓引领红军从隐蔽之路穿过六盘山,走的都是弯弯路。两天后,陈富仓才回到杨家店。杨家店的老人都知道他给红军带路的故事。

陈才珮的“长征”之路

根据当时红军长征的路线,报道组继续沿火家堡子、姚杜家、上马家咀、杨河家、中河、牛家河、王三道等地前行,多数当地村民对红军长征的了解都是从父辈口中得知的粗略记忆。直到到达联财镇的恒光村,遇到86岁的陈才珮老人,才有了有关红军最直接的回忆。

陈才珮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背。但当听到“长征”两个字,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异常兴奋地拉着大家坐下,向记者讲述他记忆中的红军。

红军刚进村子的时候,陈才珮只有5岁,他只记得红军的到来让这个偏僻的山村里的人觉得很惊慌,村里家家户户都紧闭大门,村道无人。

“让村民出乎意料的是,红军不仅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响动’,反而很随和,有的红军登门拜访群众,有的打扫村道,还有的主动下地帮农民干活。”陈才珮说,没多久,村民的恐惧一扫而光,朴实的农民们还拿出水果招待这些风尘仆仆的战士。

陈才珮跟随家人听红军讲抗日救国的主张、战斗时的故事。“他们所说的一些话虽然我那时听不太懂,但那时候我就对这些衣衫褴褛的人们有了莫名的好感,觉得他们很勇敢。”陈才珮回忆。

红军没住多久就走了,可却在陈才珮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想成为和红军一样勇敢的军人,保护乡亲们,让他们再也不要挨饿。”陈才珮一直怀揣着这样的梦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才珮和同村两个小伙子入伍了。“当时村子里的人敲锣打鼓送我们。”陈才珮说,能成为和红军一样勇敢的军人,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一件事。

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打过土匪,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建设兵团搞生产……陈才珮的军旅生涯一晃就是12年。陈才珮说:“真正上了战场才知道保家卫国的战士们都是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一次次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才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

从军期间,陈才珮特别喜欢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越深入了解,陈才珮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种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所震撼。陈才珮说,长征精神是他这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当记者提出看看陈才珮的军功章时,他进入里屋,取出一个小包裹,最外层裹着手帕,手帕已经褪色。陈才珮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露出了里面的军功章、党员证、证,他一件一件仔细地摆在桌上。记者让陈才珮重新戴上军功章,用镜头将这一刻定格。

堡子里的红军记忆

“联财镇的剡家堡子,在红军经过隆德时,也是非常有名气的。”梁太喜说。1936年5月上旬,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后,,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制定了西征计划。同年10月10日。红二方面军渡过渭河,同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之一部从单家集一带去静宁、庄浪、隆德三地交界之杜家川(今属隆德县温堡乡)迎接二方面军北上,在此与二方面军一部会合。会合后,大部分经静宁去会宁。小部分(约两个排)于同年10月17日凌晨,从杜家川出发,经陈家沟、邹家河、王家湾、齐家岔、高家庄,黄昏到达联财王恒儿庄、剡家坪一带。占领了王敬亭、剡子孝、妥明兴三家的堡子,休息吃饭。半夜,马鸿宾部的一个连,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还击之后,立即撤离,向兴隆镇转移。

现在,剡家堡子所在的剡家坪村,已经合并到恒光村。今年67岁的剡旺清,得知记者采访红军长征一事,急忙说:“我带你们去找我叔叔,他最清楚了。”随着剡旺清,报道组一行找到剡国瑞老人。

今年86岁的剡国瑞,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回忆说:“1936年,我5岁多,红军来时正是秋天,红军并不进屋,是在院子外靠墙休息。”

“我妈让我藏起来,可是我好奇,就偷偷爬上院墙看。”剡国瑞说,当时红军大多数都是年轻娃娃,头上、胳膊上、腿上都缠着绷带。

,并愉快地聊了几个小时。之后,家里的女眷们就在厨房忙碌起来,香喷喷的搅团,冒着热气的糜面馍馍很快就做好了,剡国瑞就跟着大人们给红军挨个送吃的。“当时我家油坊里睡着几个战士,都伤得很重,连吃的都咽不下去。”剡国瑞说,红军什么时候走的他并不记得,只记得一觉睡起来,这些战士们都不见了。

■尉迟天琪 剡文鑫/文 武晓瑜/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