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项羽、李广、薛仁贵四大杀俘虏将军只有一个在正史里善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29 06:10:49

(图示:死不瞑目的骷髅)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其中战争的岁月占据了整个历史周期的巨大篇幅,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几乎是在战争中走过来的,纯粹没有战争的时期是很少的。兵者,诡道也,但兵者亦凶器也,古往今来的战争中战死者及因战而死者不知为几兆亿矣,战争造就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在战争中有一种死者最为悲凉也最为冤枉,他们本来具有杀死对方的能力却被诱骗放下武器,而放下武器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杀戮,所以他们总是那样死不瞑目。这些人就是战俘,这种行为就叫“杀俘”或者“杀降”,杀降的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杀降者当数四个人:白起、项羽、李广、薛仁贵,而这四个人的命运在杀降后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只有一个在正史里得以“善终”,其余三人都生的很累、死得很悲,实在是比较蹊跷。

(图示:死不瞑目的骷髅)


“杀降不祥”是一句古人流传下来的老话,又像是一句谶语,其内涵无比深刻,其应验也基本准确。古往今来滥杀无辜、诱杀俘虏者都受到了恶报,即使本人得以勉强善终其家族和其效力的王朝都从此走开了下坡路不久都分崩离析,这也许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吧。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命运的发展,残暴、狡诈、不仁的杀降者无论本身能力有多大、曾经取得过多大的成就,最终都受到恶报,基本上不得好死。这是为什么呢?从科学或客观的角度来说,杀降容易滋生仇恨和愤怒以及不理解,不仅会不断招致与被杀者有关的人群体的持久的、见缝插针、无所不用其极的报复,也会因行为残暴而失去人们的衷心支持,从而平添无穷阻力和祸患而失去太多潜在的助力和护佑,因而就容易发生祸患。另一方面,杀降也容易使自己患上心理疾病从而成为变态恶魔,因而在以后的生涯中会行事乖戾、任性且更加残暴,终于触犯到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势力并因此被无情打击报复而命运多舛和不得好死。所以,“杀降不祥”看似带有很深厚的迷信色彩实则是社会运转的必然规律,是不一定就能从表面就看到其运行轨迹的“暗律”,是不一定立马就招致严重后果的“长律”。

(图示:被坑杀的俘虏尸骨虽经数千年依然尽现斑斑惨迹)


按照迷信的说法,杀死手无寸铁的俘虏比杀死其他的人更伤害阴鸷,因为俘虏们本来可以拼死抵抗、困兽犹斗的,那样的话对手是占不到多少便宜的。他们之所以缴械投降是因为不想做无谓的抵抗,不想继续杀人和被杀,在强烈的求生本能下所做的向占据战争优势者的一种乞求免死的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主动放下武器消除伤害敌人的能力而使敌人放心,从而获得一线生机。所以,杀死俘虏尤其是在劝他们放下武器时许诺不杀,而待其放下武器后采取诱杀等种种卑劣手段杀害俘虏的行为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是人神共愤的暴行!是会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也是永远难以消解的仇恨和罪孽。这种罪孽触怒于天地鬼神,深埋祸患于人心,必然不得好报,下令施暴者必然命运多舛直至死于非命,无论这个人是多么厉害的人物都难以幸免。即使本人侥幸得免,其子孙后代或者其效力的集团乃至国家都不得好报,终究要遭受到上天的惩罚,难以监控和预测的超级隐形力量的惩罚。

(图示:一代“军神”白起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后来被免去所有官职并被秦王赐死拔剑自刎)


白起(?~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因与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次年,白起为左更,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斩首二十四万,故迁为国尉。再次年,升为大良造。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等数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设置南郡,楚被迫东徙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三十四年,白起击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斩首十五万。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秦相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四十九年,秦发兵围邯郸失利,秦王亲命白起出任围邯郸的主将。白起认为前时未能乘长平之胜围赵,致失战机,此次围邯郸必无功而败,遂托病不行。后秦昭王与范雎罢免白起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受秦王之迫身亡。

(图示:楚霸王项羽可谓千古“战神”,所当者破所击者亡,然终因农夫错指道路而被围,自刎而死,惨遭分尸)


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图示: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却终身难封侯,命运总不济,后因犯罪蒙羞而死)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李广虽然具有十分强大的能力和众多传奇故事,但一生命运多舛结局也很悲凉,其后代也因李陵投降匈奴而多数被杀,实在可叹!

(图示:在中国民间享有盛名的薛仁贵将军画像,其在民间传说中被自己儿子射死,其家族后来也因罪族灭)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1]  (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其俘虏十三万之众,降服高句丽,击破,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薛仁贵坑杀俘虏后不久后被调去攻打吐蕃,遭平生惟一一次也是最大一次战败——征吐蕃败归并因此被免为庶人。不久高丽叛乱,薛仁贵再次被启用,但不久后又因罪被流放。直到开耀元年(681年),六十八岁的薛仁贵才因大赦回朝,率军抗击。此后在其七十岁时正史记载其“去世”,算是善终吧,但是野史和民间传说却与正史大有不同。民间传说中薛仁贵被自己儿子射死,其家族后来也因罪族灭。出于严谨性考虑我们还是相信正史吧,其算是大规模坑杀俘虏后得以在正史中善终的唯一一位。

(图示:世间似有无形之手在不断地惩恶扬善)


可见,擅杀降者,天怒人怨,本人的下场往往不好,有的还祸及子孙乃至国家。,不仅会败坏军队的品德,影响军心和士气,还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受到当权者的猜忌。就像明太祖朱元璋在评价同是喜欢杀降而于三十九岁壮年即暴病而卒的常遇春将军一样,《明史-徐达常遇春传》: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意思是作为将领不乱杀人,不仅有利于国家,其子孙也能受到福分,为将者应该以此为鉴。是啊!古今中外滥杀无辜、残杀俘虏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薛仁贵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惨死并不能说明其就没有受到一定的报应,其兵败青海并获罪免职,起起伏伏十几年或许是其报应。薛仁贵身经百战数次拯救大唐于危殆,且其在征讨铁勒之后降服高句丽,被唐高宗委以镇守高句丽之职,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其也不是一位简单的仅仅有匹夫之勇的杀人狂徒,而是有勇有谋、有仁有义的大将,这些优良的德行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其残害俘虏的罪行而使其得以善终也说不定。

(图示:


总之,杀俘虏绝对不吉祥,无论古今中外,滥杀无辜者鲜有得善终者。日本人于南京屠戮已经投降的俘虏和手无寸铁的群众三十万之众,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而其自己的城市最后也频繁遭遇美军投掷燃烧弹烧得片瓦不留,广岛和长崎最后被原子弹轰炸成为一片废墟并留有无穷的后遗症,这不能不说是“上天”对他们恶行的一种报应。说到最后,我还是强调那句话:杀降不祥,恶有恶报,时间未定,程度未定。愿从今往后不要再有坑杀俘虏的事情发生,愿为将为兵者以历史为鉴。



放飞您的思想,激发您的潜能,探索未知之世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