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方戏‘秦腔’,起源于周,成熟于秦,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演绎变化,也不段改进,深受广大戏迷的爱好。
记得小时候,,地方上过年玩秧歌唱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人们那时候也是爱看,那时候的人就是活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渐能看到老戏了,虽然看不懂故事情节,但听起来有种快乐感。那时候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台盒式放唱机,有空闲时间可以听听秦腔,有懂戏的介绍戏曲内容。大家听的很入迷。不段每家有了小收音机,在《甘肃新闻》,《天气预报》过后,是大家最企待的时间,7点40分。每家都在听,有的把收音机放在地头,快到秦腔开了就提前打开收音机,有的把收音机放在窗台上,边干家务边听戏,田间地头、屋里屋外都有一股“秦”的味道!地方上每到逢年过节,也组拍戏、唱戏,台下观众站满场地,真是大快人心啊!
后来随着观众的需要,请来了陕西凤翔剧团,马江剧团等演出,那才改变了观众的兴趣,场下观众发出热烈的掌声、呐喊声。毕竟“秦”出在陕西,再加上是专业演员。观众们不但喜欢看秦腔,碰见那些演员也很尊重,问声:‘你好’! 那时候看人家剧团的戏,只有在二、三十里以外有电的地方才能看到,就那还人们不嫌路远。有骑自行车的,大部分人都是步行,得提前早点出发,真是比吃饭还重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质量也在提高。家里在电视上看《大戏台》、《秦之声》等。evd看名家专辑和选段。街道上,有些社区,广场自乐班每天都在演唱。
我们大西北的文艺演出到那里都离不开秦腔,每个角落都在传承着秦腔艺术的发展。现在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不少人才,何不出来走走呢?看看外面的世界,文艺界需要你们,社会需要你们,我们大西北的秦腔艺术要你们继续发展,让我们的社会活跃起来!
编后语:小时候,村大队喇叭每次广播通知之前,都要播放秦腔,记得最深的就是《二进宫》和《五台会兄》。大队喇叭中的秦腔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伴随着我们长大,现在听到这些唱段,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者:董仲堂,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山林村人
IN定西投稿QQ:2287469974
商务合作:13993270117
在定西
微信号:zaidingxi
介绍风土人情,关注家乡发展。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昨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