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03 09:11:21


大家好!静,是建川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学习这个话题。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我常常想,在当今这个知识高度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多地学习呢?

 

我将我自己学习的方法做了一番总结,以期与大家磋商共进。

 


我接待过一位老先生,叫朱宏。他原是一名老师,退休后志愿到故宫博物院做讲解。他问我,你知道讲解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吗?

 

他说,第一:讲解的最高层次是“见物不见人”。此话怎讲?真正好的讲解是当游览完毕之后,游客深刻地记住了馆藏文物与历史知识,而非讲解员其声其貌。

 

第二:多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佐证与丰富自己的陈述。譬如“”的说法,你若能讲出三位学者的观点,就很好。讲解员只讲客观事实,不作情绪化评论。

 

第三:不可恃才傲物。讲解员,是引导游客并晓之以知识与眼界的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我修养。并谨记:“天外有天,学无止境。”

 


我十分欣赏罗振宇,他认为学习就是要找对方法,找到套路。

 

罗胖说,他在电视台当记者时,常遇到受访者面对摄像头说不出话来的情形。于是他特意请教了一位老记者,“你可以这么做。别人讲不出来,你就给他总结一遍,然后问某某先生您是不是这个意思呀?你哇啦哇啦说一遍,哟,那个先生说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你就给他说,那好,先生您把您的意思再给我说一遍呢?这先生立马就说出来了,也不慌张了。”这就是方法与套路。

 

今年9月我去甘肃张掖参加学习,受益良多。老师问什么样的讲解才能打动观众?我答:“用心讲,真情实意就能打动观众。”


“鲁迅先生说:‘凡事倘非身临其境,总说不得十分明白。譬如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如果一个讲解员在讲解时总是‘走近’文物,而没有真正‘走进’其中,亲自‘呷一口’,尝尝味道,就很难发现隐藏其中的美和创造力。所讲的内容既不能打动自己,更不能打动观众。所以身临其境很重要。荀子说‘学而不行,虽博必谬’。”

 

老师以鲁迅先生之箴言来诠释讲解的境界,令我们豁然开朗。这就是名师的方法(套路)。

 


曾有朋友问我,你干了五年讲解,说同样的话,不觉枯燥吗?

 

事实上,我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每一天都是一场挑战。怎样对不同游客“因人施讲”?怎样使自己的陈述无懈可击?怎样令自己的知识精益求精?怎样让自己的讲解近乎完美?......这些问题时时萦绕于脑海,鞭策我不断前行。

 

在心理学上,学习被分为三个区。最近的称“舒适区”,最远的称“恐慌区”。两者之间的称“学习区”,也叫“脱离舒适区”。前者代表已会的知识,后者代表还不会的知识。若想不恐慌,就得走进“学习区”,不断学习新东西,做自己不会的事情,如此才可摆脱恐慌,获得进步。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行为方式是不断挑战自己。据说他每一年都会给自己定个目标。2010年是学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亲手杀死的动物(表示不解)。2012年是重新学习编程。(因为CEO当久了,难免生疏了)。2013年是每天结识一个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写一张小便签感谢朋友。2015年是每周读一本新书。2016年是全年跑365英里。

 


我馆馆长樊建川也是一位极善学习的人。虽已年入六旬,并百事缠身,他却仍旧坚持每天晨思夜读,他的图书室藏书上万册。此外,他还笔耕不辍,出版过多类书籍,均挤入畅销书行列,深受读者好评。

 


诚然,人与人之间是不可比的,尤其是与那些“大神”。然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制定符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与进步,不断接近人生的真谛。

 

今天我决定,花8天时间把自己读过的书总结成11篇文字,再用5个晚上的时间把它们在电脑上一字一句敲下来,放在qq空间上。这首先是学习,其次是总结。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我们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石头,然后建造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有人曾说,一天不学习 ,便觉自己面目可憎。哪天我们也达到这样的境界,便代表自己真的进步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