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圆箓与藏经洞(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9 07:19:11


对于王圆箓与藏经洞的关系,有名人用了一个极精辟生动的句子来概括——小人物的大发现。这个“小”字,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地位的卑微,一是见识的浅薄。但是,当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真相日益凸显的时候,事实证明,那些大人物们并不像小人物所期待的那样有见识,那样有智慧,甚至是品格。


王道士,本名王圆箓,也有文献称为王园禄,法号法真。原籍为湖北麻城县。约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据《麻城县志》载,咸丰六年(1856年)夏,麻城大旱,庄稼几无收成。幼年的王圆箓受生活所迫,离乡背景,辗转流落至甘肃酒泉。四处漂泊的期间也许在陕西汉中还落过脚,所以,他偶尔也会说自己是汉中人。光绪初年时,他有机会进入肃州巡防营,成为了一名兵勇。晚清时,肃州是甘肃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当地道士习惯于在驻军士兵中间传播道教教义,也十分热衷于占领那些空无僧侣的石窟寺,改建成道观。也许王圆箓便是在肃州服役期间皈依道教的,也接受了简单的识字培训,重要的是构筑了他的世界观。

这成为他日后生活的基础,成为他自主择业的职业取向,以及终身奋斗的目标。也许为解决衣食问题,也许真的有信仰,从巡防营退役后,原本就无家可归的王圆箓,就地蓄发受戒成为道士。从此,“道士”成为对他最响亮、最具权威的称呼。当然,他还有一个正式的道号,叫法真。

王法真开始了他的游方生涯,职业首行是远游新疆。因为战乱,他又离开了新疆。选择再次回到他梦开始的地方,这个比他的家更让他熟悉的地方——敦煌。这段时间其实也没有具体确切的信息,无法追寻出他的足迹。只是,当他踏上三危山嶙峋不毛的黄土坡时,已经是年近五旬的半老之人了。兵荒马乱的环境和日渐衰落的体力,已不再适合风餐露宿的云游生活。特意选择在莫高窟定居,也未必不是事实。


从后来王圆箓在莫高窟的经营看,他其实是一个有处世经验、有决断力的人。在定居地的选择这样重要的事情上,不大可能是信马由缰的结果。而且历史已证明,这是一个极正确与幸运的选择。王道士到达莫高窟的时间约在1897年左右。其时,莫高窟一带分为上、中、下三座寺庙。上、。以佛窟为主体的下寺由于无人看管,久已荒废。西北风的长年吹打,流沙不断从窟顶滑落,淤阻了洞口。有的洞门已经被掩埋起来,有的甚至被贼匪烧损。萧条破败,不堪入目。 

王道士就在下寺选择了可以遮风避雨的344窟住下了。漂泊半生的他以无比的诚意在莫高窟安定下来,以绝对的诚心认定下寺为家。他要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过出一个安稳的人生来。他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着手清理流沙、扩大水源、整修破损洞窟,并四出募化、收受布施、供奉香火,以别人的功德钱和化缘为生,以看管莫高窟为己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