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在偃师,偃师的过去有多diǎo? | 豫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22 16:45:23


很多年前,我还在洛阳上学,在一节历史系的选修课上,老师用一种近乎悲天悯人的语气说:“同学们,我们离偃师很近,有机会你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这么好的东西在玉米地里吃灰,我心里不落忍。”

 

在玉米地里吃灰的唐恭陵,里边埋着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太子李弘,这个中原地区最大规模的帝陵,是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恭陵之外,洛阳地区43处国保文物里,偃师贡献了11处。

 

这里是最早的中国,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大师玄奘的故里,这里长眠着杜甫、颜真卿等一批璀璨群星……然而,坐拥一座巨大文化资源宝库的偃师,却只能靠葡萄采摘拉动旅游,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初白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偃师的过去有多diǎo


当年20岁的我尚不能理解老师的一声长叹,毕竟,陇海线的长途车,根本不可能在偃师停下来。每次往返郑、洛,偃师总是一晃而过。况且守着洛阳这座大古都,我更没心思了解偃师了。

 

后来我知道,自己对这个隶属洛阳的县级市真的缺乏了解——定都洛阳的13个朝代里,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七个朝代在偃师建都。如果仅凭这一点,也无法说明偃师的过去有多diǎo。



二里头遗址

 

洛阳盆地的东隅的偃师,因周武王伐纣时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而实际上,夹在洛阳和巩义之间的偃师,在周之前便一直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这里便孕育灿烂的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的夏都斟鄩(zhēn xún),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不仅如此,在二里头的土坑里,考古学家还刨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和最早的青铜容器。

 

学者许宏在他的著作里,称二里头为“最早的中国”。

 

离二里头遗址不远,洛水两岸还分布着商朝的西亳遗址和汉魏洛阳故城。洛阳一向以13朝古都的姿态示人,殊不知,二里头夏都斟鄩、尸乡沟商都西毫、东周成周城和汉魏故城都在偃师。



汉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定都总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就在这片不起眼的遗址中,找到了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大学(东汉太学)和最高的佛塔(永宁寺塔)

 

仅剩一座土台的太极殿,开启了后代宫殿中轴对称的审美。这座宫殿见证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同时,中国皇帝在这里3次接见罗马使者。

 

除了这些,偃师的首阳山和万安山上分布着几处大规模的皇陵。首阳山一带埋着魏文帝曹丕和多位司马家的皇帝,万安山有魏明帝的高平陵,缑山上有大唐太子的恭陵和唐昭宗李晔的和陵。



唐恭陵

 

武则天把墨宝留在了偃师,缑山上的升仙太子碑,是女王大人亲自撰文并书丹(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的碑刻。

 

因此,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路汉魏故城时,面对偃师这座悠远、辉煌的城市,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所以你得明白,这两句诗描述的并不是如今的洛阳市区。


朝圣的心被泼了一盆冷水


杜审言、杜甫、颜真卿、吕不韦、王铎、伯夷、叔齐等文化名人,都长眠在偃师这片土地上。

 

历史璀璨,书本也介绍得热闹,但现实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久前,我满怀朝圣之心去了偃师,在汽车站问了一大圈,没人知道唐恭陵是什么鬼。拿出手机地图,跟司机师傅确认了无数遍,才搭上了一辆开往参驾店的城乡小巴。中途下车徒步三里地,终于踏上了恭陵的神道。


 

二里长的神道两边,石像生赤裸裸地站在荒草丛中。路面没有硬化,偶有电动三轮驶过,一片黄埃散漫。若不是身旁竖着的国保碑,我甚至要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在当地人嘴里,恭陵叫“太子冢”。李弘暴亡之时尚是太子,想来这个称呼倒也合乎情理,只是缺了一些盛唐气象的影子。朝圣的心被泼了一大盆冷水,非常愤懑。

 

然而,这只是开始。北宋会圣宫碑在山化乡的小山上,夏末的玉米地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悦,没人在乎那座“龟驮碑”是不是什么劳什子国保单位。



 

城关三中的一道大门锁住了杜审言、杜甫祖孙的坟,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顶竟然供奉起了周文王。汉魏故城倒是能近距离观望,只是从遗址堆上冲下来几条土狗,着实吓了我一跳。

 

被泼了无数盆冷水之后,憋不住心里的怨念想要骂娘,文保做成这个样子,对得起地下的文物吗?

 

没什么人来的“偃师名片”


偃师倒是有敞开大门迎接四方宾客的文化旅游场所,缑氏陈河村的玄奘故里。玄奘出生于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来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经过《西游记》的宣传,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历史上,玄奘不仅是个大和尚,还是旅行家和翻译家,很受亚洲人待见。他翻译的大慈恩寺,求学的那烂陀寺,藏灵骨的南京灵谷寺、新竹玄奘大学、东京增上寺、奈良药师寺等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西安大慈恩寺

 

河南省也看到了玄奘的重要性,1992年玄奘故里工程在缑氏陈河村的原址上开工了。但是,当年所谓的“故里”,其实也只是一处简单的屋舍。

 

这样的旅游景观显然不足以成为“偃师名片”,也不够吸引人。2009年,偃师获得了北京一公司3亿元和印尼信心集团10亿元的投资,用于打造5A景区和新建玄奘学院。

 

之后,玄奘故里景区项目被立为洛阳市重点项目、河南省重点旅游工程,大张旗鼓建设文化产业园。

 

几年过去了,几经扩建的玄奘故里成了一座几进几出还带花园的大豪宅,除了故居以外,还有佛光寺、马蹄泉等其他6个景点。



2012年,网友的照片

 

我不知道马蹄泉和玄奘有什么纠葛,更不明白马蹄泉边为啥要圈养几只骆驼和鸵鸟。这是不是想告诉游客,玄奘去西天的时候骑过骆驼?此外,那座号称要达到二本水平的玄奘学院再也找不到一点点消息。

 

随便搜搜偃师贴吧和各种攻略,从偃师出发,并没有到景点的专车。网友的评价也是出奇一致:“空壳一个”、“不值得去”。更有人爆料,玄奘故里不明真相地停工数年,施工现场一片狼藉。

 

“玄奘故里”已经在中央台播放许久,不知道外地游客看到这样萧瑟破败的停工现场,会是什么感受。

 

陈河村民、玄奘大哥的第48代世孙陈志伟坦言:玄奘故里是从洛阳到少林寺旅游中间的一站,但是参观者并不是太多。上午还有客人,下午一般没什么人来。

 

“没什么人来”,对一张城市名片来说是巨大的讽刺。

 

偃师能不能打好文化牌?


其实,留心一下不难发现,自玄奘故里开工以后,保护和投资的主力军多是学界、教界和海外人士。政府虽然将顾县至缑氏的路重修了一遍,但用力的方向似乎有些跑偏。

 

早在10年前,国学大师冯其庸等16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河南省委领导,对偃师提出了三项建议,其中一条是建议河南每一、两年举办一次“玄奘文化节”。2011年,文化节确实搞起来了,但主要任务却成了摘葡萄。



铜川玄奘纪念馆

 

反观别的省份,玄奘牌真的和文化联系在了一起。甘肃瓜州屡屡发起“重走玄奘之路”挑战赛;铜川建立起玄奘纪念馆,并认为陕西和玄奘的关系深于河南。作为河南人,我虽然觉得这种说法不要脸,但又不得不承认,陕、甘对玄奘文化的挖掘优于河南。

 

葡萄是缑氏的特产,乡村旅游确实是盘活乡村经济的新路子,但是,看着自家的资源被别人拿走,心里不寒吗?

 

贴吧里,偃师本地的网友说:“除了玄奘故里,偃师没啥玩的,跟栾川嵩县比不了”。这话让吃灰的唐恭陵和会圣宫碑情何以堪?本地人都这么说,就不要怪游客只认识洛阳不认识偃师。


今年年初,偃师政府再次明确了偃师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要在二里头遗址建一座两万平方米的夏都博物馆;还要优化玄奘故里景区的品质,深挖玄奘文化。



门缝中的升仙太子碑

 

缑山上武则天亲自书丹的“升仙太子碑”,堪称书法精品。可是,它被铁窗、水泥墙封了个严严实实,门外还要加上一把大锁。同是“武则天周边产品系列”,它本该享有和龙门石窟、乾陵、免罪金简(现藏于河南省博)一样的待遇才对。

 

当地村民说,锁住是为了保护文物。

 

或许,当这把锁打开的时候;当大家不再乱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时候,偃师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文化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