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史揽珍:“赤尼”和“大食”两词的由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1 10:10:27

点击上方“蓝色字” 可关注我们!

有关伊斯兰世界与中国联系的历史记载,在中文史料和阿拉伯史料中都有,而且有一些记载是非常准确的。阿拉伯和中国用于对方的名词至少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波斯文化作为两者联系的中介作用和痕迹。

伊斯兰教兴起前的西亚地区和中国的早期交往基本上是商业性质的,而且大多是进行丝绸贸易的。西亚对中国丝绸物的主要需求者是波斯的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这两个帝国为了庆祝豪华的宫廷典礼,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在宗教仪式中需要中国丝绸织物的不断供给。由这样的丝绸贸易联系而形成的商道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当时发生的商业贸易联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的:即陆路上穿过波斯和波斯东部、河中地区、塔里木盆地(沿塔里木盆地分出两条路线:北路是经过库车和喀喇沙赫尔;南路是经过叶尔羌和和阗)、甘肃走廊一直到达中国的西北部。中国本地商人可能只将货物运到中国西部的边境,然后由西人、塔里木盆地的印欧人种如吐火罗人、和阗人以及河中流域的粟特人将它们转运过亚洲腹心地区。众所周知,中亚的粟特人和古代新疆的吐火罗人、和阗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因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受波斯语言文化的影响很深。为便于贸易和货物转运,波斯化的粟特人在这条古丝绸之路沿线乃至中国境内建立了一些定居点。公元六世纪后期,西可汗试图绕过一直充当丝绸贸易中间商的波斯人与拜占庭帝国直接交易。这就发生了西可汗和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二世(JustinⅡ)和泰不里斯二世(TiberiusⅡ)的外交使节的来往,由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交往在地理上、,因此阿拉伯史料中的“赤尼”(al-Sin)一词和中国史料中的“大食”一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波斯语的影响。

阿拉伯语中“中国(al-Sin)”这一名词的由来:赤尼(al-Sin)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它本身的意思是中国人。当赤尼用来涵盖中国的国土时,它通常加上一个前缀“bilad”,。早期的阿拉伯语sad是译自波斯文cim。这是因为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 al-’alam)中有Cinistan和Cin这样的词,而它们的产生又源自于公元二世纪的粟特文字以及随后的中古波斯文和亚美尼亚文。在新波斯文中Cin更为常见。阿拉伯语的al-Sin(中国)一词开始于伊本·霍尔达茨比(Ibn khurradadhbih,约公元三世纪中期上下)时期的地理和历史著作中。它的名称最初受波斯语“Cin”的影响而来原于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秦朝(221-210B.C)的“秦”的发音。后期的伊斯兰资料中有“马赤尼(Madjin,或者Macin)”这一地名。这一称呼恐怕又与印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印度人称北宋和南宋为“马哈赤尼(Mahacin)”,意思是“大中国”。故“马赤尼”指的是1127年后的南宋。相似的朝代名称发音还见自于伊本·芬杜克(Ibn Funduk)著的地方史《拜依哈克史》(Tarikh-I Bayhak)中。

在中国史书中的国家被称为“大食”,这一词肯定受到中世纪的波斯语“塔吉克”(Tadjik)一词的影响。而“塔吉克”一词是叙利亚语“塔亚叶”(tayyaye)的波斯化形式。“塔亚叶”本身的意思是“阿拉伯的塔邑(Tayyi)部落”这个词意的变化可以从这样的事实中得到解释:当阿拉伯军队征服波斯帝国时,一部分波斯人将阿拉伯军队中的塔邑部落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代表者,因此他们的名字被延伸应用到所有的阿拉伯人,这样,“塔邑”或“塔吉克”成了阿拉伯人或的总称。当逃难的波斯人流落到中国以及波斯商人和波斯化的中亚人因贸易联系到中国后,他们将这一“塔吉克”名称以讹传讹地带到了中国。这就是中国史书为什么称阿拉伯人为“大食”的原因。后业, 波斯人知道了应该更准确地区分中间的不同分支,“塔吉克”在应用上得到了限制,它被仅用于波斯帝国东北部的居民,也就是塔吉克人。今天的“阿拉伯”一词当发轫于明中叶以后的中国回回学者从事的汉译伊斯兰教著述中。这一汉文音译更接近于阿拉伯文原文的发音。

END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