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领导,凭啥能活91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1-13 09:29:04

这位领导,凭啥能活91岁?

 

解筱文

 

这是一位鲜为人知的老北京人。他34岁才参加革命工作,但却官至,任职高级领导干部40多年。终其一生,德才兼备、经邦济民、久经考验、功勋卓著。最为难得的是,他还高寿91岁。他就是:张俭。

张俭是谁?我这里所指为辽代名臣张俭。这是一位真正的大人物,但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关于他的历史集中记载,只有不足600字《辽史·张俭传》,还有《全辽文卷》中的《张俭墓志铭》一文,甚至找不到他的一幅画像。对于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古代政要,不能不让人遗憾。搜罗了下关于他的零星资料,揣测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场景,试着给大家介绍下这位领导。

(一)


先来点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历史上举世公认的最强盛朝代唐朝灭亡之后,辽的影响力覆盖西域地区,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更将辽(契丹)视为中国的代称。,。危亡之中的大汉,实际上处于大辽笼罩下的一个阴云时代。

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建立大宋的第二年,在辽穆宗时代,大辽疆域的陪都南京幽都府的直属县幽都县,张俭出生了。他祖籍是河北清河,但注定是一个老老北京人,因为他的出生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北京一说。后来,幽都县改名宛平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这个宛平县有多大呢?今天的北京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地及毗邻的河北一些地带都归其所辖。

张俭是一位正宗的汉人,在他出生前的24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向辽割让“燕云十六州”,反唐建立后晋,与辽太宗以儿皇帝之称。用今天的话来讲,。被割让之一的幽州,也就是幽都府,在大辽时代,无疑就是汉王朝的“沦陷区”。

燕云汉人在辽统治下,既被拉拢信任,又猜疑分化,社会地位多者处于底层。但是,幸运的是张俭却出生在一个正局级官员家庭,其父张雍当时任左赞善大夫之职,就是太子府办公室主任,至逝世,被皇帝赠于“太子太傅”之名,即,。

应该讲,张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和教育。追溯其祖上,可至西汉名臣张良、西晋“政坛第一人”张华,乃名门之后。但是,在辽代,汉人想取得一官半职,是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而在张俭所处的时期,科举考试全国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仅个位数。估计,张俭应该参加了很多次科考,终于在他34岁时一举进士及第,名列第一,也就是状元。其实这年考取的进士仅有两个人,可见难度之大。

按理说,状元在正常的朝代,被任为翰林院修撰,享受正处级,甚至副局级待遇,很平常。可是这是在大辽,奉行的是“以国治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治国政策。于是,张俭派往家乡东面的顺州,任从事之职,就是现在地级市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副调研员之类的工作。

之后又赴署棘任寺丞,署棘这个地方现在也查不到是哪里。在这里,他的职位也是幕僚、佐吏一类的工作,应该成为了正处级干部。后来,他被调到涿州范阳县任县令,成为正处职领导干部。

由于张俭工作比较出色,或者朝廷对进士的正常基层历练安排,不久他被调往云州,今天的山西大同、朔州一带的地区,任命为幕官。云州为节度使州,幕官张俭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处职领导干部。

这几个晋升的过程仅用了2年时间。36岁的汉人张俭,在辽人统治下的国度里,能获得此级此职,实属不易,人生当足矣。

当然,更为幸运的时光还在后面。

(二)

张俭在仕途初年,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好领导。这个领导至今也考证不出他的姓名和生平履历。此人就是时任云州的“一把手”,该州节度使。

这位节度使非常欣赏张俭的治世之才和德勤为人,视其为“国之珍宝”。同为汉人,他深感张俭不应该在这小小的云州“跑龙套”,而应该行走大辽王朝首都上京,纵横捭阖,效国济民。

这个时代的节度使,比起唐朝的节度使,权势、地位和待遇相差甚远,但是这位节度使却时常寻思,极力推荐张俭上位。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节度使忽闻当朝皇帝辽圣宗到云州附近游猎。手下按照契丹惯例,赶紧商讨如何准备当地特产宝物,以贡圣上,讨得大悦。他微微一笑,摆摆手说,已经准备好了。大家有些疑惑不解。

等到拜见圣宗的时候,这位节度使竟然奏称,他管辖的云州,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特产能进贡。但是,却有一个人,就是幕僚张俭,是国之宝物,希望能献上。

听节度使这样一讲,辽圣宗来了兴趣,想看看是何等天人,便立刻召见张俭。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历史上可不是个一般人物。他在位间,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声威传中亚。中后期压制宋朝,令四方称臣,仿唐制完成中国北方封建化,使契丹达到全盛发展,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据现代考证达489万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道佛双修的异族皇帝,他的汉文化修养水准不凡,对儒家治世之学也通略。相传十岁就能作诗,一生创作诗歌五百余首。他常常出题目让宰相等官员赋诗应对,并逐一审阅。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代表诗作《传国玺》,从中就能感受到他的情怀: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

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辽圣宗在云州打猎的这个年岁,刚满 26岁。他器宇轩昂,满腹大略,很期待干一番伟业。

当辽圣宗见到比他大10岁的张俭时,但见这个大哥,衣着简朴,仪容清新、举止得体、言辞质朴、形神俱佳,透着一身低调而上扬的英气。他对张俭的初次印象非常好。于是,圣宗饶有兴趣向张俭问起谋身治世、理政兴邦之事,却见他胸藏文韬武略,从容应答,恳切建言,句句切中要害,30多条建议和想法直达圣宗之心。

圣宗大喜,遂将张俭带回朝中以重用。

(三)

到大辽首都上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圣宗最先给予张俭的职位是监察御史,这依然是一个七品官职。可能圣宗有考验之意,也可能是因汉人之故,不便突击提拔,有避嫌之说。,其平台和阅历是一般地方官员所不能获得的。

张俭举重若轻、,受到辽圣宗青睐有加。不出几年时间,已被任为司门外郎之职,次五品官员,副局级领导。

1009年,统和二十七年,对于37岁的辽圣宗来说,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从母亲皇太后萧绰,就是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萧太后,手中全面接过皇权,开始亲政,力图再造乾坤。也就是这一年,张俭的父亲却逝世了。按照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张俭需要去职,回乡丁忧三年。

张俭丁忧期间,七日绝浆,三年泣血,孝感天地。而这三年间,有一个人更焦心,他就是辽圣宗。张俭不在朝时,辽圣宗可着急坏了,但是也只好耐心等待、等待。对于儒家的礼法,贵为一国皇帝,也只好尊崇。

待张俭服丧归来之后的第二天,辽圣宗用巨大的利好差点砸蒙了他。

此时47岁的张俭,立马就被任命为礼部郎中、知制诰,入职枢密院工作。吏部就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实际就是当时的南枢密院大部分职能。辽代有两套行政系统,按南北,设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北掌军权,主“蕃事”、南主掌史部和汉人军事,主“汉事”。

张俭此时的职位相当于副部级官员,并兼任皇帝的秘书。辽代是仿唐制,三品以上官员的工作服为紫色,故赐“金紫”于他,并享受“食赋三百室”的标配待遇。另外还给了他“柱国”的荣誉称号,就是“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更牛的是,皇帝还特意封他为“开国男”,意思这个人对开创新王朝非常有功。

张俭能得到最高领导如此器重,想必一定是大德大才之人。他任职副部级领导干部不久,旋即又兼任太常少卿,就是掌握国家宗庙礼仪的最高长官和高级专家。

 

两年后,受辽圣宗委托,他作为大辽出访北宋的代表团副团长,随团出使北宋,取得良好的外交成果。回来后,又被任为政事舍人、知枢密直学士。这个时候,张俭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是辽管内汉族地区事务及对宋战略委员会首席专家。之后的他,很快又转战工部,任职待郎。

 

虚岁53岁那年,张俭被改任枢密副使,升至正二品,成为正部职官员。五个月后,他被授宣政殿学士、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宣政殿学士虽是虚职,但是级别却相当于今天的领导。

 

又过了六个月,他被授枢密使,加崇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成为最高级的朝官。另外还给了好几个兼职。特意赐“翊圣佐理功臣”荣誉称号,就是“辅佐天子的功臣”之意。

 

至此,大辽历史上,时年53岁的汉人张俭创造了一项官场记录,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领导。

 

(四)

 

张俭年纪轻轻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能力不凡,国之栋梁,再往上还怎么赐封他呢?

 

没关系,还有的封。他54岁的时候,辽圣宗又给他增加了几个头衔,令其任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并加赐“竭节功臣”。这些也虽是虚位,但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三公三师”之位(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是古代,除皇帝之外,最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标志性头衔。

 

55岁时,张俭又增一职位,即,政事令。相当于北宋的宰相之位。59岁时,他又获左丞相(辽时“左尊右卑”)、中书令之职。中书令是两套行政系统中最高职位,乃宰臣之首,权职更高于丞相。同时,还加封他为鲁国公。鲁国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等公爵称号。据现代考证,历朝历代获此称号,有名有姓者仅65位。可见其地位何等之尊!

 

另外,辽圣宗感觉这些职位和封号还不足矣表彰和肯定张俭。综合之前所赐于张俭的荣誉,又给他赐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崇高的评价性荣誉称号:“推忠匡时守节功臣”。

 

一个正宗汉人,,位极人臣,甚是显赫。但是却没有地方主要领导的任职经历。在他63岁这年春天,不知是时局所需,还是本人所愿,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张俭离开了大辽首都,到今天陕、甘、川交界的处陕西洋县出任武定军节度使,被赐“佐时全节功臣”,成为一方军政要员。

 

刚刚就任几个月后,到了夏天,他又被派往今天的山西应县,。还没有任半年时间,到了冬天,年底时,又被改任为大同军节度使。

 

就这样,他赴三地任职,具有了地方行政要员和军事统帅的阅历,用时一年。之后,,辽圣宗继续任命他为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监修国史。

 

张俭在他所处的时代,能行云流水般行走在官场的最巅峰,堪为奇迹。除了个人非凡的才干,这与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辽圣宗的信任和倚重是分不开的。由此,张俭才可能“有为有位”、“有位有为”。

 

这样权倾天下的人,会不会遭人妒忌,被人弹劾?在张俭复任南院枢密使时,参知政事吴叔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比张俭年纪轻,才干不如张俭,但也是状元出身,对张俭的升迁心中有些不悦,工作中与张俭不合,挤兑他。辽圣宗大怒,下令将吴叔达贬为康州刺史。康州就是今天的甘肃陇南一带。

 

分分钟,辽圣宗就让一个实职领导变成了副局级地方虚职官员,而且是逐出首都,到4000多里外的偏远地区。如此力度,满朝文武,谁敢妄议“国之珍宝”的张俭!

 

不幸的是,辽圣宗59岁时得了大病。病危之时,急召张俭于行宫,临终遗诏托孤,请张俭辅佐时年15岁的太子耶律宗真,即辽兴宗。此时的情景,恍若刘备当年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一般。

 

张俭此时已69岁,辽兴宗即位后仍然像其父亲辽圣宗一样,非常倚重张俭。但是怎样才能加封张俭呢?兴宗就找张俭还未获得的职位给他。于是,册命张俭为太傅,加赐同德功臣。第二年,又加封张俭为太师。

 

1035年春,张俭已经73岁。73这个岁数,是人生一个关口。此时,辽兴宗也将满20岁,大辽朝局稳定。张俭便适时奏请圣上,想辞官,告老还乡。辽兴宗挽留不住,便授其洛京留守、尚父、行河南尹,进封秦国公,增食赋七千室,改赐贞亮私靖耆德功臣,守太师兼政事令如故。

 

可以说,张俭虽到洛阳养老,但辽兴宗又给他了一串官职、头衔,让他堪为大秦故地一诸侯待遇,并且原太师兼政事令职务仍然保留。

 

张俭到洛阳后,辽兴宗却愈发想念他,总之难以离开他的科学辅佐。两年后,辽兴宗将张俭接回京城,作为国宝级的高级智囊,不时向他咨询治国政务,并加封张俭为韩王。

 

张俭年岁渐渐老矣,但他始终是大辽王朝顾问委员会核心顾问。在张俭80岁时,辽兴宗又封他为陈王。

 

11年后的1053年正月二十九,张俭这位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纪,在岗位工作20多年的辽代名臣,悠然驾鹤西去,享年91岁。

 

张俭逝世后,辽兴宗下派昭文馆直学士、诸宫制置使李珂担任敕祭发引使,将他葬于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

 

叶落归根,这位世纪老人,终于回到了他的出生之地。

 

(五)

 

经过916年的时空更迭,1969年的北京市搞基建时,在北京西城新街口豁口西侧的明代城基下发现了张俭墓。墓室甚简,志石也很简朴,长105厘米、宽98厘米,上刻:故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宫臣、洛京留守、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父、兼政事令、上柱国、陈王、食邑二万五千户、食实封二千五百户,清河张王墓志铭并序。

 

这是对他一生德行功绩得高度概括。“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这十个字,无疑就是他一生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



纵观古今中外的政要,张俭的一生堪为完满。在1000多年前错综复杂的时代,下,还能高寿达91岁,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令人叹为观止。总结分析他的长寿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性朴。张俭出生在一个中国传统士子家族,先祖们很多人有着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修习,他应该说接受了当时第一流的中华先进文化洗礼,在以后的从政中尊儒重道,宗九流百氏之指归。正因为有着对中华本源文化的悉心领悟,才能让一个人更加纯粹,坚守儒家而精进修德,尊崇道家而自然保真,了悟释家而净心豁然,从而能直抵智慧之门。

 

这样的人,必然性朴气正,清澈原生,容止朴野,天然散发出一种神奇的磁力,引人入胜,时时不忘初心。令师长之抬爱,君王所倚重,臣僚之敬仰,百姓之爱戴。应该讲,每个时代都有可为之处,即使乱世亦如此。当他的治世之学幸会历史舞台,个人才德修炼日益增进,故而更能奠定其长寿之基。

 

这样的人,必然深得自然之道,无欲则刚,动静相宜,无为而为。处险滩不羁,临危局不乱,局高峰不落,比一般人来说更易长寿。远的讲,孔子活了73岁,庄子活83岁,孟子活84岁,墨子活了92岁,老子活了101岁,至于一些大德高僧,更是高寿;近处看,北京大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冯友兰、、张岱年等十多位文化大家都是90岁以上的高寿,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很多人都健在,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还有,在传统文化洗礼的大家名家中,高寿者比比皆是。例如,经历了清末、北洋、民国、新中国,现年110岁的著名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华文化是系统科学,是国人自然而然间养性调心、福德双修的不二法宝,修习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健康长寿的最主要基础。

 

厚泽。从张俭为政50多年,岗位20多年的工作经历看,他无私于天地间,用毕生才华辅佐君王、济世安邦、厚泽利民,大我无形,小我无存,自然福报延绵不断。

 

张俭供职大辽朝廷,从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播先进汉文化的过程,也是将汉文化不断实践的过程。他主持或参与国礼形成、修编历史、选仕用人等诸多涉及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国家战略等建构工作,使汉文化潜滋蔓长间,。

 

在辽代9个皇帝中,属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这爷孙三人,汉文化水平最高,这一定或多或少受到张俭的濡染。这三位皇帝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导思想,加大力度推行科举制度。圣宗在辽朝遍设府州县学,广推儒家文化教育,把科举制度由一域推向全国覆盖,全国进士录取人数由先前的个位数增至十位数。兴宗对科举考试更加重视,由张俭安排,亲临贡院,亲自殿试进士,对及第进士给予极高礼遇。

 

张俭和同时期志同道合的汉臣,就像一个个汉文化“传教士”和幕后“高级推手”,用最优秀的中华文化影响君王,从而让习经读史成为大辽社会人们最时尚的生活,润泽游牧民族。

 

作为一位汉人,他在辽与北宋的对外战略中,为君王建言献策中,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信守底线,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主导辽宋外交。而实际上,在张俭任职期间,时逢大辽盛世,倘若建议首都南迁,战略纵深向中原以南继续挺进,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后世元、清这样一统中国的局面。

 

但是,作为汉人,张俭没有这么做,他以高超的智慧,不纵容辽犯宋境,从而少了很多兵火浩劫,保存了汉室几多延绵,造福两国人民,深积功德无数。后世,同是汉人的范仲淹十七世孙范文程,,为清人无底线谋事,一生以消灭自己国家为己任,设计陷害袁崇焕,力主清军入关,夺取了整个中原,亡我华夏,但却名列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美誉。相比之下,仁泽厚远的张俭,却鲜为人知,令人无限景仰。

 

辽兴宗时,北宋与其附属国西夏发生战争,辽兴宗图谋北宋的关南十县之地,决定趁机亲征宋朝。对于这样的重大决策,正式出兵之前,他到张俭家中征求意见。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吏先前往张俭家准备膳食,被张俭推辞走了。张俭给皇帝进献了一碗葵羹汤饭,就是用冬葵做成的菜泡饭,辽兴宗吃得甚香。然后便问张俭出兵之北宋策。张俭极言陈说战事利害,说:“您只需派一名使者去宋朝责问就行了,何必劳驾皇上远征?”一次劝谏,化刀兵于无形。之后,通过外交途径,辽宋达成和平协议,使两国生灵免遭涂炭。

 

张俭作为一位名臣,生前生后受众敬仰,他不仅仅是一个权衡利弊,处处保存自我之人,还是一位敢于担当之人。举个例子,有一次,都城中发生盗窃案,由于案情刑侦不到位,误以为被捉拿的8人为罪犯,就被辽兴宗下令处斩。之后真犯现身被抓。8个被冤死的家人四处喊冤。张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两次提出纠正此案,给这些人以清白。但是,这是一国之主的辽圣宗宣判并下令处斩的,他拒不接受。张俭第三次又找辽兴宗,兴宗大怒道:“你难道想要朕偿命不成?”张俭说:“八家老小冤苦无告,如果能稍加以存问抚恤,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就足以安抚活着和死去的人了。”最后,辽兴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厚葬冤死者,抚恤其家属,并予以洗罪。

 

胸怀天下,厚泽百姓,这是每一位身居高位者必要的从政修行。张俭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做到了这一点,故而功德圆满。

 

淡泊。诸葛亮有句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一般凡人,没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即是那些成就大功大业之人,也多者为名利所绊,为名利而累,为名利而亡。像张俭一般,清风质朴,健行如初者,历朝历代鲜有。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张俭,正如其名“俭”所向,一生勤俭有加。官居高位,受赐不菲,但所得俸禄均分于亲朋好友,周济他人,而自己常年却“俭衣唯帛,食不重味”,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对于这样廉洁奉公之人,辽圣宗自然深为感动,切身知晓。他完全能理解一个仁者的至高品行追求。

 

到了辽兴宗时,兴宗作为年轻人,崇尚奢侈华丽。有一年冬季,张俭上殿奏事,兴宗见其衣袍陈旧,就悄悄令侍从用火钳在他的衣袍上烙了一个小洞作为记号,但后来发现张俭还是穿这件衣服。辽兴宗问其缘故,张俭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辽兴宗怜悯他清贫,下令让他任意取用朝廷内府物品。张俭奉诏后却只拿了三匹布。此举更加受到辽兴宗的嘉许和重用。

 

进士是辽代最令人有荣誉感的经历和身份象征。根据张俭对大辽王朝的巨大贡献,辽兴宗一心想赐给张俭五个弟弟进士及第出身,这对于别人,该是多么梦寐以求之事,但张俭却坚决予以推辞。

 

历代大德大贤的很多高级官员,最为看重的是流芳清史。而观张俭的任职经历,他曾同修国史、兼修国史、监修国史,这个时期的大辽历史,有着他秉笔的记录。作为一个有私心之人,事实上他也是大辽历史的创造者,他理应在更多的典籍中显示自己为国为民的事例,以便为后世史记提供很多的素材,更好的记忆和景仰。但是,他极为低调做了处理,深藏功与名。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张俭舍弃了诗文传四方、文坛留美名的传统文人之路,而将旷世才干融入了以汉学治国平天下的大辽王朝,从而心系社稷、福泽百姓。

 

张俭毕生都是一位淡泊之人,一位勤俭之人,能够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重仁德之至。

 

张俭,不甚求取功名,功名繁多而来,他却视之如浮云;不图谋求取财禄,钱财纷纭而至,他却财散人聚;不求流芳春秋,但是,在历史的星空,还是留下了他的印迹。



原创不易,感谢转发。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评论员(zgmjply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