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郙阁颂》:历经沧桑的嘉陵瑰宝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0 10:50:09


《郙阁颂》 原刻处

□ 王 蓬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建宁五年,即公元172年镌刻于陕西略阳徐家坪嘉陵江西岸的一方摩崖。这方刻石与《西狭颂》关系密切。镌刻时间先后只差一年,且歌颂的对象为一人,即汉时武都太守李翕。前者叙他整修西狭栈道之功;后者褒其凿架嘉陵江畔桥阁之德。书风均为汉隶,有学者认为两碑书写出自一人,也有学者执相反意见,尚在论争之中。除这点外,其余则被确认。因略阳与甘肃成县相邻,汉时均属武都管辖,作为太守,李翕修道架桥都是分内事情,下属为其树碑宣传亦在情理之中。


嘉陵江发源于今宝鸡市南40公里左右,这儿已越秦岭主脊,故水向秦岭南麓流汇。笔者曾前往探视,这一带林木葱茏间以高山牧场,故而泉水淙淙,流汇成溪,即为嘉陵江源头。之后,沿凤县、徽县、两当、略阳流入四川。沿途汇纳百川,至两当、略阳,尤其是被认为嘉陵江西源的西汉水于略阳汇入,已经形成一条可供舟楫航行的大河,并有较为开阔平坦的河谷。古人因水取道,嘉陵河谷早被利用,成为翻越秦岭,进入四川的孔道之一。曾开辟官驿大道,唐时李白出川即走此道。《蜀道难》中所写“青泥何盘盘”所指青泥岭便在略阳境内。


南宋时,秦岭作为宋金拉锯对抗的重要屏障,抗金名将吴蚧吴磷兄弟曾据此入川要道,在大散关、仙人关抵御金兵达数十年之久,留有多处遗迹。


近年,略阳还出土了一方南宋时行路碑,上书:仪制令。即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表明驿道已相当规范。也说明嘉陵故道作为川陕间枢纽倍受重视。解放后修筑的第一条入川铁路宝成线基本沿此道修建。古人选道之智慧之科学由此可见。


《郙阁颂》反映的正是东汉时对这条驿道的一次治理情况。这方摩崖高164厘米,宽116厘米。题额,正文,题名三部分共494字。在《汉三颂》中,这是形制规模较小的一块,这与临江倚山,镌刻环境局促有关。


《郙阁颂》中写道,由于驿道临近江水,每当秋霖季节,江水猛涨,波涛汹涌,吞没道路,阻绝行旅,尤其是析里这段,为两州交界,有三百余丈下临深渊,上为危崖,一不小心,人物俱坠,老百姓深受其害,但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


武都太守李翕受到汉明帝凿开石门壮举的感召,便组织力量来改造这段险道。采用的办法是临江倚山、凿孔架木,修造出一座析里大桥,避险就易,从此行人来去安稳,再无临险之虑。


当年李翕所修桥阁早已不存,路也废止,但遗址犹存。临水山崖存有多排柱孔,为当年架桥时所凿,柱孔直径达四五十厘米,若以原孔立柱,铺板,不难想见其桥阁凌空飞架的雄奇风采。无怪《阁颂》中称赞:“虽昔鲁班,亦其拟象。”意思说比起鲁班当年所造之桥也毫不逊色。


阁颂》镌刻于古桥址西侧高出寻常水面约7米的崖壁间。后世又有人在山崖镌刻了“凿开天险”四个大字,与之辉映。可惜的是,《郙阁颂》既不像《石门颂》那样镌于幽谷洞内深受庇护;也不似《西狭颂》镌于凹进崖壁可避风雨。在《汉三颂》中,所处环境最为恶劣,毫无遮挡地裸露于山崖,上有烈日暴雨浇晒,下有暴涨洪水吞蚀。又恰临山崖转角之处,往来纤夫拉船竟在摩崖刻石上留下七道深深的绳痕,造成摩崖两角刻字大片剥落,幸存的刻字也多有漫漶,到南宋时已有毁灭的危险。略阳太守田克仁深为惋惜,便在略阳县城南7里左右的灵崖寺依其形制内容重刻了一方《郙阁颂》,使其文字得以完整保留。


南宋至今,又近千年,《郙阁颂》损伤逾甚。为使这方汉代珍稀摩崖能够继续保留。七十年代中期,文物部门将其凿迁至灵崖寺,但已是千疮百痍,面目全非了。这是《汉三颂》中遭际最为不幸的一方摩崖。


唯其如此,《郙阁颂》满身疮痍又最含历史沧桑,最能唤起人的想象。遥想当年,两岸山崖,刀劈斧削;千里嘉陵,波涛奔腾;江帆激流,水雾接天,经久不息四山回响的是船工号子;腰扎公文摇铃为号的是飞奔的驿卒;过往文人学士驻足细观汉人刻石,睹景抚物,心中该有多少感叹!


《郙阁颂》曾被历代金石、文字学家收进述录。不仅因其内容对研究古道有史料价值,更因其书法别成一家为书坛所推崇,此外,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北方汉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融的态势,在纪实中有近10处采用“兮”字,增添了咏叹的成分,为《汉三颂》中仅见。


《郙阁颂》书体厚重古雅,寓巧于内,施拙于外,被冠以“方严凝重”,列为“厚重古朴一路”。与其他二颂并列,从而获得进入《汉三颂》的殊荣。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


来源:各界导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