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见齐:一个人待人要诚实,对社会尽力去做贡献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30 16:31:55


人的一生,悠悠数十载。有些人却能将它无限延长,用自己的论著去教育后人,用自己的精神去影响后人,用自己的研究去造福后人,矿床地质学家袁见齐就是这样的人。



1907年9月22日,袁见齐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今属上海市)。他从小就才思敏捷,1924年,袁见齐考入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预科,在物理系学习;后于1926年正式转入地学系,专攻地质学专业。1929年7月,袁见齐作为中央大学地质系成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获得理学士学位。


矿床地质的研究,离不开实地勘测,袁见齐的身上从始至终都流露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跋山涉水,实地勘测,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论证的依据。袁见齐系统地研究了云南和南京等地的矿产资源,调查了湘黔铁路沿线、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的地质状况。


为开发柴达木盆地,袁见齐长期领导开展钾盐找矿和盐矿成因理论研究和教学,提出“高山深盆的成盐模式”。他的盐矿地质研究建树尤丰,发表了数十篇论著,代表作有《矿床学》《中国碎屑岩系中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高山深盆的成盐环境—一种新的成盐模式的剖析》《江汉盆地钾盐矿床的发现及研究》和《钾盐矿床微机专家咨询系统》等,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学习教材和研究成果。


20世纪40年代,袁见齐主持西北盐矿等地质调查,认为西北盐湖的物质来源于风化盐、囚盐以及油田水和古盐矿床的风化淋滤。他提出了中国盐类矿床分类和类型,并经修改提出盐类矿床分类表,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他主编了1:400万中国盐类矿床预测图,提出石膏、芒硝、石盐、钾盐、硼酸盐等的找矿方向和远景区。后来他又调查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总结了中国碎屑盐中钾盐的形成条件,提出裂谷控盆、构造活动造成盆地倾侧及卤水迁移,风化盐、承袭盐、海水和深部卤水等多元的物质来源,卤水掺杂和干盐湖成钾等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中、新生代红层盆地有找到钾盐的地质条件。1983年他以高山深盆说表达了陆相成盐成钾理论。


当然,袁见齐在恪尽职守地履行着作为一名地质学家科研职责的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早期在中央大学地质系10年(1929-1939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主动承担繁重的室内和野外的教学工作,改进了地学测量、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课程的实验和学习。1933年起,在郑怀厚先生的指导下,袁见齐率先在我国的矿床学实验中引入“矿相学”研究方法,并且应用于矿作用研究。他主张认知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想,用自己的言行去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在研究中勤奋努力,不怕辛苦,精益求精。自1952年调入中国地质大学直至去世,几十年来,袁见齐虽身负领导职务但从不脱离教学第一线。


作为我国著名的地质教育家和矿床学家,我国盐类矿床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袁见齐用实际行动以及累累科研硕果,对自己的人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微平台”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