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上的行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1 07:33:52

行蟾在地,这也是史前人眼中常见的生物。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上都见到蟾蜍纹,背上有明确的斑点,不过学者们有时也径称为蛙纹。蟾蜍为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形状像蛙,俗称“癞蛤蟆”,称蛙似乎亦无大错。



1: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标准蟾蜍纹复原图


蟾之为纹,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上很值得关注。从半坡文化开始出现的蟾蜍纹,经过庙底沟文化到西王村文化,由写实向抽象的演变过程也比较清晰 (图1)。庙底沟文化彩陶上见到的蟾蜍纹虽然没有一例是完整的,但大体可以复原出它原来的构图来。将出自西乡何家湾的半坡文化蟾蜍纹与出自陕县庙底沟的蟾蜍纹作一下对比,两者的联系还是比较明确的(图2)。蟾身表现的都是俯视的构图,背上满布斑点,屈曲的四肢,蟾蜍好似在跳跃之中。



图2:彩陶上蟾蜍纹的演变(据郎树德《彩陶》补充)


图2-1:彩陶上蟾蜍纹的演变——西乡何家湾蟾纹


严文明先生曾指出,蛙纹在半坡时期是绘在盆内,画法接近于写实。“到庙底沟期,蛙纹一般画在盆的外壁,样子也还接近于写实”。他说由半坡期经庙底沟期再到马家窑期,蛙纹与鸟纹一样,“很清楚地存在着因袭相承、依次深化的脉络。开始是写实的,生动的,形象多样化的,后来都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他还特别研究了鸟纹与蛙纹的意义,认为“从半坡期、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期的鸟纹和蛙纹,以及从半山期、马厂期到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的拟蛙纹,半山期和马厂期的拟日纹,可能都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这一对彩陶纹饰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 像这样来完整理解彩陶的意义,将彩陶放在大文化背景中来观察,应当是非常有见地的。



图3:彩陶上蟾蜍纹的演变(据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


蟾在古代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它的文化性非常明确。在《淮南子》中记有这样的神话,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吃了逃到月亮里去了,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最早见于《楚辞·天问》,所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为何,而顾菟在腹?”先生在《天问释天》解“顾菟”为“蟾蜍”。在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中的蟾蜍图像(图3)。蟾蜍为神话中的月神,对于汉代人而言,蟾蜍仍然被看作是月亮的象征。



图4:汉画上的月亮蟾蜍图


古代月神的相关神话,其渊源看来是可以上溯到史前时代的,在半坡和庙底沟人那里,类似的神话是一定已经成型了,这是彩陶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庙底沟文化之后的彩陶上,将蟾蜍背上的斑点绘作网格形,或者将四肢扩展成折线形,有理由将部分彩陶上的折线与网格纹看作是蟾蜍纹的几何化图形。这样看来,蟾蜍图案符号在彩陶上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真正象形的蟾蜍图形比较少见。


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彩陶都有蟾蜍纹,也都有鱼纹,又一次证实了两个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之紧密。


(文章来源:3N3N新浪博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