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教修止略要--念知思舍四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二、念知思舍四要

各种止门门径虽别,但摄心住缘、对治沉散而渐入正定的法则,大略一致。《道次第广论》据印度籍之说,总结修止法则为念、知、思、舍四要。

1、正念。谓初修定时,忘失所缘境(正念)为大障碍,须提起精神,摄心专注于所缘境,不得须臾忘失而他骛,以缘系心,强制自己的念头就范,有如缚猿在树,不令躁动。智顗名此为“制心止”。

2、正知、正思。这是针治散、沉二障之诀要。对初修定者来说,散乱、掉举是最大的障碍。《六门教授习定论》分散乱为五种:一外心散乱,谓心被外事外物所牵,向外驰散,思此念彼;二内心散乱,心虽未被外事外物所牵,却因意识“串习”(长期重复的积习)和阿赖耶识中积藏的种子为因,不自觉地生起独头意识,回忆联想,尤多流于掉举。掉举,义为飘浮动摇,《集论》释云:

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谓掉举是从贪爱种子所生,或因修定所系缘的悦意景物生起联想,产生贪爱类的杂念。《道次第略论》卷六分掉举为粗细二分:“若心将现亲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细掉举;若忽生贪相,即粗分掉举。”三邪缘散乱,谓修止过程中有寻求亲识故旧等事而生回忆顾念,此属粗分掉举。四粗重心散乱,谓以根本我执为因,念我修定是损是益、是得是失,我修定将得利益,如何如何等,总之不离“我”之轴心。五作意心散乱,谓修止时忽然见异思迁,想从此门转入彼门,或由定中思察引起联想而致散乱。

当散乱、掉举渐少而能片断入定时,昏沉、沉没又成为大障。昏沉,谓昏昏欲睡,头低垂,无力摄心专注所缘。《唯识三十论》谓“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沉没,谓心虽澄净无波,不激动,明了而非昏睡,亦未离所缘境,但念力低沉劣弱,懈怠无力,对所缘境不太明了。《修次中编》云:

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

《道次第略论》卷六分沉没为粗细二分:“粗者,令心黑暗,或于所缘虽未散动,然失明了之力,但澄净而已。微细沉没,谓有明、净二分,而于所缘境无定解力,略为低缓”。散乱易知,昏沉易觉,唯沉没难察,常被误认为入定。若堕沉没中而久坐,不但无益于身心,而且有害,能使人倦乏无力,记忆力、思惟能力衰退。

散乱、昏沉是初修定时一般都会自然出现的现象,除了长期养成的心理习惯的惯性作用外,沉散之生,与不善于调和食、睡、身、心、息有直接关系。坐姿过于紧张,未能自然放松,呼吸粗喘,摄心过猛过重,对修成就的信心和欲求心不大,都易导致散乱、掉举,贪欲等烦恼过重,散掉更难收拾。坐姿过于松弛,饭食过饱或太油腻难消,睡眠不足或过多,摄心过于松懈内摄,则易产生昏沉、沉没。

对治沉散,以知、思二字为诀。正知,谓坐中须时时警觉,注意把握自心,对自己念头之起落了了自知,及时觉察沉、散之未生、将生、已生。正思,是在沉、散已生后,提起精神,发挥心“思”(思察)的功能,及时对治。

籍中说对治散乱、掉举之法,略有以下六条:

⑴.觉知散、掉将生或已生,及时收摄其心,拨正方向,提起正念,令专注本所缘境,迅即弃舍散、掉,知而不随。

⑵.及时察知散、掉之因,若属用意过紧所致,应稍放松心意,消除紧张。若由坐姿紧张所致,应即纠正坐姿,及时放松。

⑶.若察知散、掉之生,乃由用心过于上浮,应即时摄心,意守脐轮或脐以下足心等处,待气随意而下沉,心亦随之平静,再系心缘境。

⑷.散、掉大时,须以数息对治。暂时放舍本所缘境,专注数呼吸,以数摄心,待心静定,再系心所缘。若原修持名念佛、持咒等,可改作计数念,以数摄心,或出声念、大声念、猛厉念,以驱散杂念。或修瓶气,吸气时,观想外界白色气息从鼻中入,渐渐压向下腹,同时想将脐下黄色下行气上提,将上下二气压合于脐间,长久闭息而住,至不可忍时呼出。如此周而复始,念头便会随息定而自定,此法出《道次第略论》。

⑸.若散、掉猛利,以上方法对治均不奏效,应暂停修上,转而修观,观万物无常,人生宝贵,及定的功德等,以自策励,生起精勤修的意欲。《六门教授习定论》谓“若恐掉举生,厌背令除灭”。《解深密经》卷三云:

若心掉举,或心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

意谓对贪爱一类掉举,须修厌背之观而对治,如思念男女色相而掉举不安,应修不净观对治。若生瞋怒嫉恨,宜修四无量心。若生疑惑邪见,宜修十二因缘观对治。

⑹.若因有要事须处理,放心不下,引起散、掉,此难对治,应暂停修止,把事情尽快了结,或把处理方案考虑周到后,再放下一切,安坐修定,则乱心自易收摄。若事多难了,勉强修止,效果不佳,不如暂停,待心气平和、事务了结后再安坐修。

关于昏沉、沉没,大略有以下对治方法:

⑴.策举其心,是治沉要诀。发现昏、沉,应及时提起精神,策励自心,专注所缘。若因坐姿过于松弛或佝偻所致昏沉,应及时纠正坐姿。

⑵.昏、沉大时,应暂停缘所观境,改缘能激励人心的光明、美妙境界。《解深密经》卷三云:

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

《六门教授习定论》谓“若心恐沉没,于妙事起缘”,妙事、可欣法,如观想日光、灯光等光明相以驱除自心之昏暗,修念佛者可观想佛光、佛白毫相光及净土庄严相等,以策举其心。

⑶.修观。于本所缘境以智慧观察,进行推理、思维,令心意活跃,则昏、沉自除。

⑷.系缘于上。昏、沉之生,多因心气过于下沉所致,可系缘于鼻尖、眉间、头顶或头上虚空等处,修念佛者可观想头上佛光朗照,或佛坐于自己顶上,使气随意念而上升,大脑细胞活跃,则心自然会振作。或如《道次第略论》所言,修“风心与虚空相合瑜伽”,观想脐中有一如雀卵大的白色明点,向上从顶门跃出,与外虚空合一,系心缘顶上虚空,令心明利,然后再专注本所缘境。

⑸.若昏、沉大,以上方法对治都不奏效,应暂停修止,起立经行,或以冷水洗面,活动四肢,礼拜、打拳,使身心振作,气血畅通,心自明利,再安坐修定。若因睡眠不足而生昏沉,应睡足觉,待精神清明后再修定。

3、舍。梵语曰优毕叉。修定者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对治沉掉二障,持之有恒,渐渐定力增长,断离微细沉、掉,达到一摄心便能入定、长时间不生沉掉的境地,此时应以“舍”字为诀,撤除作意系缘之念。《六门教授习定论》谓“远离于沉掉,其心住于舍,无功任运流”。舍,谓舍弃“有功用心作意”,即有意摄心住缘之念,心住于舍时,所缘境虽然未必忘失消隐,但对境相的主动分别心和对自心的摄制心要舍弃。至此若不舍弃,则分别摄制的有功用心,反而会成为入定的障碍。止、奢摩他,《解深密经》等名为缘自心之“无分别影像”,即由系心一缘,而达无分别(不作意分别)的寂定境界,这须弃舍有分别心,才能达到。《贤劫定意经》云:

若复弃捐一切所有,在于所有而无所有,是曰一心。

其在定,不着内外亦无中间,是曰一心。

一心,即专缘一境并舍弃了能分别、所分别心的奢摩他境界,这在净土宗念佛,称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名曰“一心不乱”。持咒的定境亦类此,如《毗卢遮那佛别行经》谓持咒要“令心念之,仍须入无念之念,是名真实”。念佛、持咒之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自然地舍弃了有功用分别心。如《文殊说般若经》所云:

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摘自:≪学与东方文明≫

章 定的基本方法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指导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及道教,主要长于思想、定学、心理学、中国近现代、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个人微信号:xinyichangongyi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