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的神奇之“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16 11:56:01


吴堡的神奇之“花”


  宋红红

  黄土高坡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沟是深深的沟,坡是陡陡的坡,生出的花单薄又稀少,可一到秋天,黄土高坡上到处可以看到一簇簇野菊花,在深秋的雾气里,在清爽的秋风里,热烈地绽放着。它们不择土壤,荒草坡、田埂边、大路旁,哪里只要有一点土壤它们就在哪里扎根开花。你瞧,高高的土崖半腰上,只有一个小小的土坑,就会悬着一簇簇明艳的野菊花,倔强的、热情的姿态,在黄土高坡的深秋里忘情地绽放,让人震撼。也许,背景越是荒凉,在这块背景上就会呈现出越加精彩的美。


  吴堡就是这块荒凉的大背景上的一个小地方,小的几乎大部分人会念错他的名字。他拥有着黄土高坡所有的气质,贫瘠、荒凉……但这片土地上除了生长那些许倔强热烈的花,也培养出了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神奇之“花”——柳青、慕生忠、张天恩、张维迎、贾四贵.....他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身上却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和令人震撼的精神。


  我无法理解,这贫瘠的土地,究竟传递给他们怎样的能量,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究竟汲取了怎样的力量,才能绽放出如此绚烂的“精神”!

  柳青,1916年7月2日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当时处处是战乱、饥荒。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迎来了“多余的孩子”。他是奶奶用一点一点小米糊糊喂活的,差点送人又因父母舍不得被挽留回来,他的出生就是对苦难的对抗。庆幸的是,在柳青的童年时期,崇文尚教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吴堡县第一个大学生,成为他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头脑灵活,能吃苦,尤其是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倔劲对童年的柳青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28年,正是青春年少时,他的哥哥把他带进一个革命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革命理想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十四岁时,;“一二·九”前后日夜奔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以后为民办救亡刊物累得大口大口吐血;1939年,拖着病体跟部队上前线……这些能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品格在他的身上磨砺定型。但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他对文学事业苦苦追寻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爱好文学到开始写作,从第一篇发表散文《待车》到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开始疾驰。然而,他并不满足这些小小的成绩,他在不断反思,暗下决心要按照认定的方向坚持走下去,不管吃多大苦,决不回头!为了描写反映全国刚刚解放,,他选择了离城较近,却有浓郁的乡土乡音乡情的长安县皇甫村。为了深入到第一线,他毅然放弃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的职务,连县委副书记一职也申请撤销了,带着老婆孩子在长安县皇甫村的一个废旧的破庙里安了家。为了写作,为了他崇高的理想,他可以抛弃一切名和利。《创业史》成就了他,但也给他和全家带来了灾难,面对拖着病体在牛棚批斗的日子、面对挚爱马崴之死的打击,他都没有倒下,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他。就是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他想的还是他的创作,他的理想。


  当时为了能写出一篇有影响力的作品,他非常理性地选择了长安县,但他对不能再回到陕北非常遗憾,他的心里还一直牵挂着生他养他的贫瘠的陕北。1972年,他写出了充满乡土情怀与新异见解的《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的文章,他建议陕北改变“以粮为纲”的经营结构与传统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土壤、水文、气候等特殊条件,改为“苹果产区”,建成“我国先进的经济区”“世界著名的苹果园之一”。如今的陕北山地苹果已成为基本的经济作物,并作为驰名品牌畅销全国,走向世界。一切的一切如预言成真,柳青对家乡的牵挂从始至终。苦难的家乡,贫瘠的家乡,锻炼了他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品质,他的人生如家乡的柳树一般,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雨雪,总会在来年春天扬枝吐绿......


  一切苦难和辉煌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惟有柳青的名字和那部煌煌巨作《创业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2016年是柳青诞辰100周年。,他的故乡吴堡县也邀请了全国著名作家来采风创作,大家怀着膜拜的心情走进柳青的故乡,对柳青文学的根进行了重新认识,对柳青更加敬重。是啊!是陕北巍巍大山和贫瘠的土地给予他能吃苦的力量,是革命崇高的理想给予了他顽强奋斗的力量。柳青从吴堡的大山出发,走成了另外一座令人仰止的文学大山。

  慕生忠,1910年出生在陕北吴堡县郝家山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当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不论是地方领导,还是拥有各类军事头衔,始终保持着一颗对革命的赤诚之心,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毅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奋斗。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让他的名字荡气回肠的却是青藏高原和中国第一条青藏公路。


  不知是偶然还是上天安排,在新中国成立后,慕生忠开启了从军生涯的一段神奇故事。1951年8月至12月,慕生忠第一次进藏,这是西北军区组成以范明为司令员、。据回忆,他们第一天就损失了20多人,骡马损失了几百匹,加上有些骡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1953年11月至1954年1月,慕生忠第二次进藏。,用征购全国各地的骆驼,向西藏赶运粮食,。这次进藏骆驼损失近一半,献出生命的同志也有二三十位。触目惊心的艰难进藏之路,让慕生忠心中的一个想法变成事实,他决定修一条通往西藏的路。当时国家还没有修青藏公路的计划,慕生忠——“艾大胆”却在没有充足资金、没有大型设备、没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铁了心要修通青藏公路。1954年5月11日是开始,艾家沟口,天涯河,昆仑山,可可西里,霍霍西里,沱沱河,唐古拉山,拉萨。每一个名字的下面都有筑路工人一锹一锹啃出来的公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修到拉萨。7个月零4天,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挨饿、受冻,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条公路,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这位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来自陕北吴堡,他自告奋勇开辟这一条举世无双的公路时,遇到的困难是100年也说不完的。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果敢决绝的魄力,更是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体内燃烧,这是来自陕北高原的基因。有句话说,陕北苦,但精神不苦。陕北黄土高坡上荒凉、贫苦,但锻炼的是勤劳奋斗的精神,也应运而出浪漫主义情怀。


  慕生忠用浪漫主义情怀燃烧着青藏高原上高高的雪山和无法抵达的冰川。他性格豪放,幽默乐观,“人就是要学会在一个没有太阳的地方活下去”是他的座右铭。他关注国家大事,也关注高原上那一点点米粒大的小红花和“饱满的早晨”。即使在异常艰苦的筑路工地上,也忘不了写下几首感怀的小诗。有一首就是这样写的“头枕昆仑肩/脚踏怒江头/零下三十度/夜宿陶儿久/上盖冰雪被/下铺冻土层/熊罴是邻居/仰面看星斗”。


  在青藏公路经过的很多地方,当年都是没有名字的,慕生忠就给这些地方都起了名字——望柳庄、成荫村,“望柳成荫”,雪水河、西大滩、不冻泉、五道梁、风火山、开心岭、沱沱河……还有二十七亩园,每一个名字就是一幅画,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诗情画意赋予了冰冷的青藏高原于温暖,这些温暖源于慕生忠的浪漫主义情怀。当生病的修路工人吃小萝卜时,慕生忠说,“这戈壁荒野缺水,咱修路缺水,这小萝卜就叫水萝卜”,并给大家讲了“咱们有水萝卜吃了,这昆仑山也就有了两种颜色,雪水河也该有两个名字了,还有天上飞过的鸟儿的叫声也是水漉漉的了!”修路工人回忆说,听了他的话,当时真的感觉戈壁荒野有流水的声音,干活也没有那么累了。水萝卜,吴堡人就这么叫,春天干旱的陕北土地上,这仅有的一点水萝卜是人们用来腌小菜的,水萝卜滋润了人们干渴的嘴唇和贫瘠的理想。慕生忠这时肯定想起了远在千里的陕北高原上的人们,他们就是靠着这水萝卜的念想,走过冬天,走进春天……


  还有张天恩,一个普普通通的、赶着骡马搞“运输”的农民脚夫,却会扭秧歌、唱民歌、编快板,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感染着苦焦的土地和寂寞的赶牲灵道路。自己写词作曲创作了《赶牲灵》,这首曲子被誉为中国民歌十大精品之首,他还创作了《卖菜》《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等近百首陕北民歌,被誉为“民歌大师张天恩”“民间艺术家张天恩”。当年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没有人不知道张天恩的。可与他相伴的不只是民歌,还有他的勇敢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1935年,张天恩变卖家产自己买了牲灵,敢为人先,为红军秘密运送货物。1939年,又与绥德警卫区司令员结缘,于是革命与张天恩相连。他一边赶牲灵,一边宣传革命。。在京期间,、、,引来阵阵掌声。


  还有在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独立学者张维迎,顶着一头白发,用一口标准的吴堡普通话,向世界阐述着自己的经济理论.......还有贾四贵,用灵巧的双手和黄土高原赐给他的无穷想象力,剪出一个世界,剪出一个不一样的陕北......


  黄土高坡上的贫瘠摧残的是人们的身体,却锻炼出了人们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样赋予了人们难得的浪漫主义情怀、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哦,这些开放得热烈的神奇之“花”,让吴堡这块贫瘠的土地大放异彩!


▍编辑来源:吴堡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吴堡人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