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读者沦为“窥阴癖”| 特稿采写边界探讨(附普利策获奖特稿案例解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来源 | 新京报传媒研究

ID | xjbcmyj

编辑 | 曹晓静



也许若干年后,当我们站在新闻史的高度回看,2016年对于特稿写作来说,注定是值得记住的年份。特稿《海上大逃杀》、长篇报道《1986,生死漂流》等引发业内外无数关注。


8月,尘封28年的甘肃白银连环告破,大批记者涌向白银,一批与之相关的“非虚构写作”作品纷纷涌现。今天传来消息,,白银连环将拍电影。

关注从来伴随着争议,面对像连环的题材,许多特稿的写作,开始追求耸人听闻的犯罪细节还原、嫌疑人凶残变态的犯罪手段的描述上。有读者大呼过瘾解渴,也有人指责其过于血腥暴力,有博人眼球之嫌。

悲剧报道,尤其是性暴力和谋杀都是创伤性很大的事件,同时又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新闻价值而受到媒体关注,因此,在是否报、如何报的新闻选择上,媒体需要格外谨慎,以免报道沦为黄色新闻,招致批评,并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二次伤害。

创伤性事件受害者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伤害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的人格上远期的变化。而新闻采访和最终呈现的文字报道,都是对受害人的侵扰。

对于特稿写作,其采访与写作有怎样的特点?普利策奖中的对于特稿又有哪些要求与规定?在特稿中的细节又该怎样还原?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从新闻采集、视角、细节描述、措辞等4个方面,用大量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获奖作品案例解析,带你更加全面地理解特稿写作。

新闻采集
尽量规避侵扰


新闻采集上,尽量规避侵扰。谈论此类事件往往伴随极度痛苦——在复述时,受害的幸存者甚至会重新体验在遭受创伤时的相同情绪。

2012年普利策特稿写作奖颁发给了《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来自另类周报《陌生人》。这是一篇关于西雅图一对同性恋伴侣在住所遇袭,惨遭,其中一人被杀害的特稿。



案发后,记者在当地进行了深入观察和走访,,旁听了此案的审判,由此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受害者的生活点滴细节以及嫌疑犯的生平了如指掌。报道内容全部建立在警方报告、庭审记录、、录像资料,对周边邻居、专家、,但除通过邮件采访了受害者侄子之外,没有一处以受害者及相关的人为直接消息来源。

细节描述
谨慎克制


在文本上,记者谨慎写作,对细节十分克制。

仍以2012年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为例。在无法避免细节描写时,记者先巧妙地邀请读者以陪审员的身份检视这件惨案。“一个陪审员为了理解发生过的事实,可能首先得想象那个男人是怎样选中这两个女人的。”这避免让读者感到自己成为“窥阴癖”。


《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作者Eli Sanders(右)


对罪恶的细节描写非常克制:“这一天的一些证词不会在本文中转述。”但是为了让公众了解受害者的遭遇,记者描述了法庭现场:,使哭泣……陪审团传递着一盒纸巾。公诉人静默许久以平复自己……”

“在创伤报道中,读者成为目击者,并且同意作者‘这不应当发生’的观点。如果读者和作者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或者如果作者失败了,报道就会成为窥阴癖的实践。”

人物缺陷描述
注意措辞避免刺激


在描述人物时,尤其是有缺陷的人物时,作者非常注重措辞。

例如1985 年《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2001 年《戴面具的男孩》、2009 年《窗边的女孩》这三篇特稿不约而同地关注了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儿童,但作者都力避“残疾”等字眼。

《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 1985) 的核心人物咔尔文·斯坦利生来即为盲人,但作者通篇极少用到blind ( 盲) ,题目也以“A Boy of Unusual Vision”代替。

 


《面具下的男孩》( 2001) 的主人公戴姆一出生就是残疾人,随着年龄增长,面部畸形愈加严重,危及他的正常生活和生命,戴姆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手术,最终虽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但终究是“看起来好多了”,记者在制作题目时,使用“The Boy behind the Mask”,代替了“残疾”或“畸形”等词,尽量避免刺激。

 


再如《窗边的女孩》( 2009) 一文中,记者同样没有采用“智障”或“残疾”等词,而是以极其普通的字眼,“The Girl in the Window”来描述Danielle。




叙述视角
新闻见证者而非新闻当事人内聚焦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常采用新闻见证者而非新闻当事人内聚焦视角。

采用新闻见证者而非新闻当事人内聚焦视角,是因为其所涉猎的众多新闻题材是刑事案件或灾难事故,新闻当事人大多在事故中已经丧生,新闻特稿对丧生者内聚焦视角的还原显然相当艰难,见证者内聚焦视角自然替补。

例如,2011 年获奖作品《“玛丽夫人号”的残骸》中,为了还原“玛丽夫人”号沉没的过程,寻找事发原因,艾米·艾里斯·纳特在文中植入了多个人物的内聚焦视角: “玛丽夫人”号几英里外的“凯瑟琳·玛丽”号船长安东尼奥·艾尔维纳兹、“玛丽夫人”号正西方六英里外伊利斯·G( Elise G) 号值守的大副吉姆·泰勒。他们是事发中唯一两位既听到呼救,又见证了闯祸船只Cap Beatrice 号在场的目击者。显然,通过他们的视角对事态过程进行还原,比叙述者视角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更能令受众信服。


《“玛丽夫人号”的残骸》作者Amy Ellis Nutt(右)


如此,多视角呈现事实真相得以实现,特稿还原“场景”的概率增加; 另外叙述者暂时将自己的视角隐藏于见证者背后,凸显叙述者的客观公正性,增强了新闻文本的公信力。


参考资料

曾建雄毛家武. (2004).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 新闻大学04期


毛家武张文峰. (2012).略论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细节说话. 新闻知识06期


李青藜. (2013).另类媒体的主流选择——从普利策获奖特稿看创伤报道的框架. 青年记者.9月下


方毅华贾新. (2012).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策略研究. 现代传播10期


李薇季水河. (2015).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对我国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的启示.东岳论丛10期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

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

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