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连载|《大秦帝国》|08从“附庸”到建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09 14:19:32


 

 

 

来之不易的“附庸”地位

 

关于这次迁徙的结果,散见于史书记载,综合起来是这样的——

(一)其中小部分,迁至黄、淮流域就定居了下来。他们后来建立过一些蕞尔小国,如徐、黄、江、葛等。它们都作为嬴姓的分支,通常以国名为氏。

 (二)其中大部分,主要是参与过叛乱,因而被视为罪行严重的人,迁徙到了周的西陲之地。在那里附近,原先已有少数秦人,就是早先中谲成为殷商西疆大臣时带去留下的。这两部分合到一起,就成了后来建立大秦帝国的嬴秦氏族的祖先。由于周王朝边境不断向西扩展,已被划为化外之民的秦人也只好随之而西移,最西可能到达过如今的甘肃天水附近。

(三)此后,秦人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与戎、狄各族杂居共处。为了生存,他们一面顶风冒雪,逐水而居,过着艰难的游牧生活;一面努力创造定居条件,发展种植业,逐步培植粟、麻、桑、稻等作物。艰难的生存环境,磨砺着他们的意志,锻冶着他们的性格。

这样,大概要到周王朝四传而至穆王时代,才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给秦人带来了些许转机。

这个转机仍然得益于他们善于养马和驯马的特长。

五十五岁才即位的周穆王,就是那位在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被描写为半人半神的穆天子。他驾八骏去会原由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神话人物演变而来的西王母,沿途奇人异闻、珍禽怪兽,令人目不暇接。是谁有此超凡本领为穆王驾八骏去会西王母呢?不是别人,正是迁徙后的秦人的一位先祖,他是辈廉之子季胜的五世孙,名叫造父。造父为穆王驾车,曾以“日行千里”的速度,使穆王迅速平定了一次叛乱。因此大功,他被封于赵城。秦人的这个支族,以后便以封地为氏,在赵城居留下来,到春秋时成了晋国贵族,产生过威名赫赫的赵奢这样的良将;如果按照《引言》二节中那个注,甚至还应包括后来的秦始皇“赵政”。

到了周孝王时代,蜚廉之子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也因善于养马而被召至“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一带),专门负责为周王室养马。非子自然十分珍惜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尽心竭力而又小心翼翼地谨奉自己的职守。不久,就因他的忠诚和驯顺,获得了一个恩封:封秦为周的“附庸”,并准许他们在“秦”这个地方建筑自己的城邑,恢复嬴氏族的祭祀。

什么叫“附庸”? 《礼记·王制》作了这样解释:“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这就是说,附庸只能跟在大国屁股后面当个小三子,根本没有资格朝见天子。但对秦人来说,这已是多么不容易啊!经过如此漫长岁月的苦斗,纵然还是“附庸”,总算有了自己一个称为“秦”的小城堡。从此“嬴”与“秦”合而成为顽强地生活在关西大地上的一群男女的姓氏,他们以独特的风貌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但实际上,被艰难的生存环境磨砺得十分机敏狡黠的秦人,当时就已察觉:周王朝统治者之所以突然淡忘了秦人曾经助纣和叛周的仇隙,并非出于宽厚或仁慈,而自有其不便明言的无奈和苦衷。

原来此时的周王朝已迅速衰落。这种衰落不仅表现在中原各诸侯国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而次第崛起,也表现在边疆地区若干被视为化外的少数民族的不断侵削和骚扰,使周王朝深以为苦。秦人长期处于戎、狄之间,尽管与戎、狄也有过冲突,但交往频繁,关系亲近,而且秦人在那里似乎已有了相当声威,这便引起了周朝高层集团的注意。一天周孝王把曾与周王室有亲戚关系而又数代与秦人联姻的申侯召来,问他对如何利用秦人的看法。申侯回顾了历史,证明与秦人联姻确实能收到戎人臣服、西陲和睦安宁的效果。周孝王听后决定改变对秦人的传统策略,于是便有了封为附庸、准许筑城称秦那样一些恩赐。

周王朝的策略转变,使秦人一下子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们清楚地看到,其实周天子命他们在汧、渭之间养马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要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渊源去控制戎、狄,成为周王朝在大西北巩固的屏障。于是他们在山呼万岁、感谢夭子隆恩的同时,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面以受命于天子的名义镇抚或讨伐西戎,向周王朝邀功请赏;一面借机发展自己,扩大势力范围,作更深远的谋虑。

非子以后的第三代首领秦仲,由于钦慕周王朝的那一套礼乐制度而对周天子表现出更多的忠顺。他受周王朝的正式派遣去讨伐西戎,出征前受封为“大夫”。这是秦人在周王朝得到的第一个封爵。但周天子的这一封赐,却使戎人终于看清了秦人的异己面目,从而导致秦、戎关系的破裂。西戎首领集结起全部力量发起猛烈进攻,驱逐了居住在大丘一带的秦人先祖中的大骆之族,杀死了秦仲,前锋直扑周王朝的心腹之地。秦人已无法单凭自己力量阻击西戎,摇摇欲坠的周王朝只好在仓促中调兵遣将,集结起七千兵马交与秦仲儿子庄公等五个兄弟去组织反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残酷搏杀,才击退西戎,暂时稳定了西北局势。由于这一显著功绩,秦庄公受封为西陲大夫。从此,秦的势力不断壮大,声威日隆,成了周王朝在西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支柱。

人的理想其实也是现实的,也会随着处境的改变而改变。秦人再也不能满足于跟在诸侯屁股后面打转转的附庸地位了。这时他们又想:既然中原大地上已经出现数以百计名义上受制于周天子、实际上日益自大的诸侯国,那么早在舜、禹时代就显示出卓越才干的秦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呢?

正当秦人在为新的理想进行奋斗时,一个极难得的时机突然降落到他们面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机是由一个女人赐给他们的。这个身世奇异、美艳稀世、对男人极具诱惑力的女人,却是个危险人物。据说正是她,葬送了繁荣昌盛的西周王朝。

信不信由你!


 




是“女妖”给秦人带来了良机

 

王朝的兴衰存亡,自有其内外多种因素促成。但在古代,一些男性史学家往往把亡国之罪全栽在一两个女人头上,把她们描写成可怕的“祸水”。

第一个该是妺喜吧,她被说成是葬送夏王朝的罪魁。

第二个是妲己,她被说成是葬送商王朝的祸首。

下面要介绍的是第三个,她将葬送的是“半个”周王朝。就是说她使周王朝分出了西周、东周两大段,使中国历史转入了东周,即数百年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一个女人,居然有如此神力,少说也非得有三头六臂不可。如果你相信史书记载的传说,那么只要听一听她的怪诞奇异的身世就会毛骨悚然!

那还是在夏朝的时候,这一天忽有两条神龙降落到夏宫,开口说道:你们看哪,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呢!

夏王吓得赶紧召来太史占卜,求问上天如何对付它们:杀死,赶走,留下来,哪一种办法好。占卜的结果却是三种做法都是“凶”,只有把龙的唾液用盒子收藏起来才会“吉”。于是赶紧隆重供祭神龙,向它们宣读祷文,神龙果然在留下唾液后飞去。夏灭亡后,这个藏着神龙唾液的盒子传到了商朝;商灭亡后又传到了周朝,历时数百年,谁都不敢打开盒子看一看。到了周厉王末年,也是周室命该有事,厉王忽而发问道:这盒子里藏的是什么东西呀?打开来看看!侍臣自然不敢怠慢,可刚揭开就大叫一声不好,唾液全都流到宫廷地面上,任你怎么擦也擦不掉。厉王命令宫女一个个脱得赤条条的大喊大叫,想用女人的秽气吓走它。不料呼地一下冒出一团黑气,龙涎顿时化为一条黑色的蜥蜴,游啊游,游进了后宫。这事偏偏让一个宫女碰上了,这一年她还只有七岁。这个宫女长到十五、六岁,根本没有与男人却生下了一个女婴。人们都说那一定妖精,就派人把女婴抛进了荒山野林。原以为事情到此也就了结,谁知到周宣王的时候,又传出了这样一首童谣:

 

箕草编就箭袋,

山桑炙成弯弓;

若问作此何用?

来给周国送终。  

 

宣王下令一查,果然查出有一对夫妇在制作这种桑弓和箭袋卖,便下令去捉拿这对夫妇。夫妇俩在逃跑路上遇到一个在伤心啼哭的孤女,顿起哀怜之情,就把她收养下来一起逃到了褒国。孤女渐渐长大,美艳如同天仙,称为褒姒。宣王死,幽王继位,欲伐褒国,褒侯惧,献褒姒以免祸。这一天幽王到后宫去闲游,只见一个绝世美人笑盈盈地迎面走来,幽王一下被她迷住了,从此神魂颠倒,再也无心朝政,只顾日夜与这个褒国献来的妃子淫乐。幽王万万没有想到,这褒姒原来正是早先宫里婢女生下后就抛弃到荒山野林的那个妖女!童谣就要应验了:那对制作弓箭的夫妇,无意间收养了一个妖女,却演出了一场埋葬西周王朝的悲剧!

悲剧的第一幕以笑开场。褒姒不轻易笑,幽王百般逗引,她就是不笑。当时周王朝在边疆地区设有烽火台,发现有外敌来犯时,便举火为号,号令大小诸侯带兵前来“勤王”。一次诸侯应召急急赶来却并不见有敌寇,只好一个个灰头土脑地回去了。从来不笑的褒姒看到这一幕却大笑了起来。幽王不仅不以错举烽火为失误,反倒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逗引宠妃笑的一个办法。从此便常常把引燃烽火当作儿戏,让诸侯徒劳往返来博取褒姒一笑。

悲剧第二幕因怒发事。幽王欲立褒姒为后,并立其子伯服为太子。为此他玩弄手段,废掉了申后和原已立的太子宜臼。这种违反常制的做法,遭到了王室和大臣们的一致反对,特别激怒了申后的父亲——拥有强大实力且与戎、狄和秦人都有广泛联系的申侯及其家族。申侯强力进谏,幽王却在一怒之下采取了一项更加激化矛盾的措施:削去申侯爵位,并下令兴兵讨伐申国。

这就引发了最后一幕:以血作结。所谓先下手为强,后十手遭殃。申侯得悉幽王就要发兵,来一个先发制人,连结缯国与西戎势力中最强的犬戎一族,共同奋起发难。当汹涌如潮水的犬戎向周王朝国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迫近的时候,惊慌失措的幽王赶紧命人点燃烽火,但诸侯却因以往的屡屡受骗而没有一个再来应召。犬戎攻势愈演愈烈,很快脱出了申侯的控制,攻陷镐京,大肆抢掠,并把逃至骊山之下的幽王杀死。到了这一步,迫于无奈的申侯只好暗中发出密书,请求各路诸侯火速带兵赶赴镐京救王于难,即所谓“勤王”……

好了,戏演到这里,历史事件的真正主角终于应时出场!

在星夜赶来的三支勤王队伍中,其中一支开头因它的地位低微而备受卑视,但很快人们却不得不刮目相看,因为它纪律最严明,打仗最勇敢,立功最多、最大。

这支队伍的大旗上,绣着一个黑色的“秦”字,率领队伍的是一员年轻的虎将,他就是秦襄公。

秦襄公是秦仲之孙、庄公之子。庄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世父,为报杀祖父之仇,泣血发誓要亲手杀死戎王,精选一支人马长期在外苦战,而把继位的机会主动让给弟弟襄公。极有谋略的襄公,即位后两项措施:一是将自己妹妹嫁与西戎中的一个支族丰王为妻,以便分化和利用戎人;二是把都邑向东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南),这样更接近了周都镐京。这回发兵勤王,他正是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最先来到,抢了头功。

在诸侯勤王联军计议如何破灭犬戎时,秦襄公作为“附庸”虽不得不屈居末座,但他深思热虑,语出惊人。根据自己多次与戎人较量的经验,他说:犬戎之心志,多为剽掠金帛女子而已。彼以我兵初至,定然不作提防。今夜三更,我等分东、南、北三路攻打,独留西门放其一条逃路。途中再预置埋伏,从后掩击,必获全胜!

战斗的结果。完全证实了秦襄公的预计。

犬戎之乱平定以后,周王室和大臣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拥立躲避在申国的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同时宣布国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这标志着西周的结束和东周的开始。实际是从此时起,统一的周王朝已不复存在。所谓东周,也就是周天子徒具虚名而听任诸侯争霸的春秋和战国。

当新即位的周平王带着他的文武百官,不无感伤地离开定都数百年的镐京,沿着渭水缓缓东行的时候,另有一支剽悍的马队和数百名勇武虎贲,紧紧卫护在车驾前后,那便是秦襄公率领的护驾队。周天子分封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没有一个前来护驾,偏是这些此时还只有“附庸”地位的秦人,却表现了他们独有的忠诚。这一点,肯定给周平王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至此,秦氏部族地位终于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以西的土地。襄公正式建立了秦国。从此结束了受人鄙视的附庸地位,取得了与中原各诸侯国平起平坐的资格。

这个新生的秦国与中原诸国一样,同属于封建国家。尽管此时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和典章制度完备程度都还无法与山东诸国相比,但正因为后起和不完备,自有其特别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建国典礼是隆重的,不少诸侯国、包括向以礼仪之邦自诩的齐和鲁,都按惯礼派来使节行聘问之礼。这是秦人历史上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荣誉。但襄公从使节们细微的言谈表情上,仍然感觉到了有意无意的讥讽和或隐或现的轻视,这依然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送走各国使节后,留给秦襄公的,却是一个接一个的不眠之夜。

先祖留下的热血在他血管内喷涌。一种更为宏大的欲望,鼓动得他狂躁不安。

恍惚中有白云从头顶冉冉降落。白云化为一对白颈雉且开口说道:我们是西方之神白帝的使者。白帝命尔好自为之,尔将为西方之帝!话音刚落,那一对白颈雉便飘飘忽忽向雍水那边上空飞去。忽而近旁像是有人大声呼喊道:襄公,莫错过良机,快留住那神雉呀,得雄者为王,得雌者可霸!……

襄公一跃而起,却扑了个空。这才发觉原是一梦,自己还倦卧在枕上。但透过曙色朦胧的窗户,却又分明看到一对白颈雉正翱翔于西垂宫飞檐之上的天空,那艳丽的长尾羽,在紫灰色的天幕上连成了一道迷人的彩虹。

秦襄公决心向天下稍稍显示一下秦人的心迹。

他以梦见双雉的祥瑞为由,命人修筑高台,称为西畤 。用赤马、黄牛、羝羊各三为牺牲,举行隆重的祭祀白帝仪式,并向渭水上空放出了一对白颈雉。

按周礼,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帝。诸侯祭祀天帝,尽管白帝还只是西方之帝,并非最高天帝,也被认为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所以《史记·六国年表》说:“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祠上帝,僭端见矣!”秦国此举,果然引来诸侯一片责难声。鲁国立刻派出它的太宰到雒邑向周天子发出要挟:如果天子不能禁止秦国这种僭越行为,那么鲁国就将举行郊禘之礼,天子也不应当禁止!

秦襄公却不无得意地默默欣赏着诸侯的责难。各国会反对,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他坚信:总有一天秦国要东进中原,它既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这样的实力!

但不久,年富力强的秦襄公,却突然病倒在讨伐西戎的战马上。当他强忍着病痛来到祖庙,跪倒在祖宗神位前时,流着眼泪说了这样一番话: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儿孙汗颜难言。我秦族赖历世先祖筚路蓝缕,已为儿孙开创了宏大的基业。但不孝儿孙德薄力微,未能按预期推进此宏业,实在愧对先人。还求祖宗有灵,上天有报,赐我秦族一代雄主,以最终实现神雉启示,完成王霸大业!

雄主,雄主,快快出世!——这便是秦国第一代国君最后留下的呼唤。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