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杨逍:《西域何处》之六、仰望西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8-21 06:51:36

点击上方“醉春风” 可以订阅哦!



西域何处


杨逍



杨逍

本名杨来江,生于1982年,甘肃天水张家川人。中国作协会员。小说发表于《创作与评论》《飞天》《福建文学》《阳光》《文学界》《山东文学》《鸭绿江》《星火》《西部》等数十家刊物约一百余万字。多篇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转载。有小说被辑入《2013青春文学》等重要选本。先后获得黄河文学奖、滇池文学奖、麦积山文艺奖、红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天黑请回家》等三部。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天黑请回家》《白墙》《那年的杏花败了》《野蛮生长》,短篇小说《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两个人的战争》等。

专题推荐:

本期专题推荐杨逍老师散文《西域何处》,这篇曾发表于《红豆》杂志2016年第8期“文化随笔”栏目的散文,曾获“第二届《红豆》文学奖佳作奖。

在此之前,醉春风完整转载这篇散文第一、第二两节,后杨逍老师将《西域何处》完整发给我,在此感谢杨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这是一次相当难得的学习机会,是醉春风所有散文作者的一次洗礼。

一篇一篇读《西域何处》,深深的被杨逍老师严密的论证、深沉的文化情怀所折服。

张骞,这个因丝绸之路而闻名的人物,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动中,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与纠葛呢?

六、仰望西域

张骞最终还是征服了诸多不利因素,走近了匈奴。

他把自己的队伍隐藏起来,绕开匈奴的眼线和军队。他们小心伪装,秘密而行数月,深入匈奴腹地,但由于地形复杂,又无向导,只好向匈奴的牧民打探月氏国的消息,但张骞对匈奴牧民完全缺乏防范意识,殊不知,他们早已经引起了牧民的怀疑。而匈奴牧民,不同于汉朝百姓,他们的组织十分严密,看似疏散放牧,相隔较远,但实际上,他们有十长,百长,千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县渠等诸多级别的配置,一级一级,管理相当严格,几乎是全民皆兵,牧民们更多的时候,充当了军队眼线的角色,他们警惕性高,对从汉朝秘密而来的这支大队伍早已逐级上报了。

张骞理所当然地被俘虏了。

当张骞和他的部下一百余人被押解到匈奴单于面前的时候,应该是张骞最为绝望的时候。他是首领,是这一干汉朝来的“间谍”的头儿,大单于岂能容他。横竖是个死,还不如死得轰轰烈烈,死出个大汉朝英雄的气概来。虽不能完成刘彻的重托,但也不能丢了大汉的颜面。所以,张骞便在大单于面前,放出狠话来。当匈奴单于质问他:“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时的张骞,唯有大力吹嘘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夸大刘彻的胸怀和仁慈——他心里想的,便是舍生取义!他振振有词地回应匈奴单于,如果你们也是怀着友好的意图,去南越国做生意,那我们的天子定然也会以礼相待。这是狡辩,却不无道理。

当然,张骞大放阙词视死如归的原因,也许还与他对刘彻的了解有关。张骞不希望他臣服于匈奴之后,他的九族惨遭牵连。刘彻从来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尽管手法高明,但仍然难掩真性,张骞应该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刘彻继位没几年,,他便开始排除异己,首先假借他的母亲王太后、舅舅田蚡之手,将窦氏一族中权势和威望最为显赫的魏其候窦缨铲除,他表面上声泪俱下,甚至不惜给窦缨在狱中磕头赔罪,但心里的算盘还是明了的,他知道尽管其母亲和舅舅违法乱纪,但这两个人对他而言终无大害,他们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但窦缨就不同了,他不但大肆拢络门客,还珍藏着景帝刘启临终之时的免罪诏书,这样的人,尽管十分忠臣,但总让皇位还不太稳固的刘彻心生不安。而铲除了窦缨,便能给仗着窦太后的势作威作福多年的窦氏一族侯爷们一个警示,一箭双雕的把戏,刘彻演绎得至真至诚,毫无破绽。另一个被刘彻怀疑的人便是李广,在刘彻眼中,李广就是一个狂妄无知的武夫,借着在匈奴军队中有点小名气,就骄横跋扈,而刘彻认为,李广无大的战功,那些小名气,只是一时运气好而已,或者是李广耍了多年的小聪明而已,并不是真本事,所以,在李广被匈奴兵士俘虏,设法逃回来后,刘彻便不信他了,这是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主要原因之一。

仅凭着窦缨和李广这两个人的际遇,还不算太笨的张骞,应该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命运——投降是无用的。为了他的家族,他的亲人,他必须把自己搞得像个英雄一样才能顾全大局。

张骞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在张骞多年之后的李陵(李广之孙)事件,就是判定刘彻多疑心性的最有力证据。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再犯边界,而此时卫青、霍去病均死,大汉朝中再无能兵强将,少年勇猛的李陵便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他在武帝面前立下军令状,不退匈奴誓不还朝,年轻气盛的李陵,在已取得的煌煌战绩面前,盲目自大,率五千步兵迎击匈奴,初战告捷,但李陵不顾兵家大忌,驱敌千里,孤军深入,后与八万匈奴铁骑会战于浚稽山,相持十日,部下十之八九战死,至李陵被俘时,仅剩四百余人。投降后,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因对李陵的直言辩护,司马迁也遭受牵连,被处宫刑。我们且不论李陵是否真的是假装投降,然后伺机再返回汉朝,但雄才大略的武帝,根本就不给他重返家园的机会,只是闻听“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就处死了李陵九族,使得飞将军李广在死后不多的时日里,惨遭灭门,逼得李陵没有退路,只得终老匈奴,而真正的李少卿却是早早投降匈奴的李绪,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后来在刘彻暮年之时,发生的令人震惊的“巫蛊案”,也是刘彻多疑性格的一个体现。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术诅咒皇帝,刘彻勃然大怒,遂将公孙贺父子处死,其中皇室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等一干人等遭受牵连,为了清除余党,刘彻命宠臣江充治理巫蛊案,而江充与太子刘据(卫青姐姐卫夫子之子)不和,便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人设计陷害太子,事先准备好桐木人埋于太子府后花园,随后便将太子府掘地三尺,从中搜出桐木人,太子无法辩驳,只好派人假冒使者抓捕江充等人,两下起了争端,韩说被太子使者杀死,无奈之下,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杀了江充,但宦官苏文逃脱,向武帝揭发太子谋反,武帝大怒,派新任丞相刘屈髦率兵平乱。太子只好纠结军队与之激战,相持五人,最后太子兵败逃离长安,皇后卫子夫,太子在逃亡中最终也上吊。武帝后来虽然查明了真相,处死了江充、苏文等人,但他因多疑而失去皇后和爱子的事实业已无法挽回,悲哀之至。

可幸运的是,张骞歪打正着——当他冲着匈奴单于伊稚斜大肆咆哮的时候,这位与张骞年龄相仿的大单于,竟然心生怜悯,被他的大义凛然所感动,他决定留下张骞,为他所用。于是,他心存善念,吩咐下去,不要为难张骞,要不惜一切手段争取张骞归顺,甚至给他赐予匈奴女子为妻,让他生儿育女,伊稚斜坚信,张骞迟早有绝望的那一天。

他要像熬鹰一样熬着张骞。

正是因为匈奴单于的宽容、忍让和耐心,才使张骞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在说客三番五次地轮番轰炸下,张骞不得不低了低头,他看准了自己在大单于心中的份量,因而他服软了,但却不表明立场,不说降,也不说不降。这个态度相当高明。

当然,张骞能含糊其辞地拖延时日,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前去和亲的汉朝公主,是匈奴单于的阏氏,相当于汉朝皇帝的皇后,虽说是战争的产物,但依照匈奴人的规则,阏氏是一直要服侍大单于的,也就是说上一届军臣单于的阏氏,在军臣单于死后,要继续做下一个大单于伊稚斜的大阏氏,如此相传下来,阏氏也算是有些威望了,因而,她对张骞的庇护是想当然的。二是匈奴伊稚斜大单于为了拖住张骞,许配匈奴女人给他,但为了彰显自己对张骞的尊重和抬升张骞在匈奴的地位,他许配张骞的并不是普通的牧民女子,而是赐了公主封号的都尉之女。这样的女子,在与张骞生活了几年之后,同时也对张骞起了保护作用。

所以,张骞以自己的方式在匈奴生活了下来。他的绝望因而也开始有了希望,他渐渐假装把自己融入匈奴人中去,并策反了原本来监视和劝说自己的匈奴妻子。他心中举着忠义的旗帜,一面向东方跪拜,一面向西域仰望。

 

摄影素材

曹江龙

长按关注

读者专栏

刊发读者来稿

温暖  冷峻  

有态度

坚持原创


醉春风


投稿邮箱:zui201604@163.com

随文附作者生活照

并附200字以内简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专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