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做三季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3 16:25:58

今天今天读到一个网友的文章,开篇就是乌云蔽日——这些年来,我一直挺恨母亲的。我远嫁他乡,好几年不回家,也不怎么打电话,就是为了处罚母亲当年的无情——她写负能量爆棚的母亲,吵得一家鸡飞狗跳,逼死了妹妹,逼走了父亲和弟弟。作为长女,她经历了无尽的磨难与漫长的黑暗,幸亏经由读书看到了希望与光明,找到了美好与幸福。文中字字血泪,但她说终于能够原谅老去的母亲。

今天读了这样怵目惊心的文章和文后的留言,我才知道世间糟糕、奇葩的父母还真是不少。但也有的留言指责作者不孝顺;有的说她嘴里说着原谅了母亲,心中并无亲情;还有的说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母亲绝对不会家丑外扬,觉得作者说自己的母亲不好实在不该……



今天我大致看了下,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都表示理解,或者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而指责作者的是那些出身正常的人,他们其实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一个母亲会是这样的人。一个在爱里浸泡长大的孩子怎么会理解她的伤痛与血泪?对于作者来说,他们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留言鼓励她、安慰她,我能够理解她!

今天然后又读到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对甘肃农妇杀子悲剧的解读:环境的归环境,个人的归个人,何教授站在一个人文学者的高度条分缕析这件事,无非想说不能把罪责完全归因于环境,也有个人的因素在,另外就是说作为一个母亲,亲手杀子太过残忍,简直不可理喻。

今天留言里众说纷纭,拍砖的不少。我倒认为何教授作为一个比较有发言权的人,宣传主流意识、传播正面信息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穷到饭都吃不上,拖着四个孩子,从未被“温柔以待”的农妇杨改兰,她哪里会有何教授这样高瞻远瞩的见识?但凡她有一丝一毫这样的见识,她也不会沦落到那步田地!



今天这就象晋惠帝时期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从小锦衣玉食,娇养深宫的晋惠帝天真地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今天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话还不普及。我的直接领导是个热情的阿姨,她出生在山村,她们家总有山里的七姑八姨远亲近邻来求助。有一回,她的远房亲戚带着八岁的孩子来看病,电话铃一响,孩子吓得魂飞魄散钻到床底下,死活不敢出来。那时我的女儿不到一岁,她喜欢接电话,有时到了单位,同事们故意从隔壁办公室打电话逗她,她坐在办公桌上,抓起话筒,气定神闲地喂喂喂啊啊啊说个不了。领导阿姨感慨孩子生长环境不同,差别如此之大。许多同事暗地里笑话那个孩子太胆小太无知了。

今天以前看过狼孩、猴孩的报道,可那毕竟是遥远的传说,现在活生生的事例摆在眼前,做为一个幼童的母亲,我对那个幼小孩子的惊惧有着深深的心疼,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见多识广对一个人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你怎么会不害怕不露怯?见识浅陋的人,又怎么会不狭隘不偏执?



今天三季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有人来找孔子问一年有几季,他的学生子贡答曰四季,来人却说三季,与子贡争论不休,孔子出来察言观色,告诉来人说只有三季,来人满意地走了。子贡懵了,问孔子到底几季,孔子又说四季,子贡更疑惑了,孔子说来人一身绿衣服,明明就是田间的蚱蜢,它就没见过冬天,你跟它说有四季,争三天三夜也争不出结果呀!

今天这大概是夏虫不可以语冰的剧情版,以前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与事,我常常会不屑地翻个白眼说:“三季人!”近乎使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是回头想想,在有些时候,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三季人?我们大部分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对事物做出判断,可是就算再高明的人,总有没见识过的事情,没有经历过的情境,哪里都能够感同身受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三季人!



今天就象在哲学领域很有研究的何教授,他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杨改兰,生活优渥的他却永远无法理解农妇杨改兰的生活态度与杀子动机,他觉得她是精神有问题或者生性残忍,她根本无权杀死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人都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但对于绝望的农妇杨改兰来说,她哪里会想到人权会想到孩子生而独立的问题?因为她压根就不知道这种“奇谈怪论”!我倒宁可相信,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遭受了太多的苦难、贫穷、窘迫、不公,不想让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遭受更多苦难与不幸的无奈之举。当年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之时,用剑砍杀自己的女儿,边砍边祝祷:“愿世世勿生帝王家!”你能说他不爱女儿吗?他的祝祷包含了多少慈父的无奈与伤悲,他只是不想让金枝玉叶的女儿从此独自流离乱世,任人宰割罢了!

今天回头再说那个可怜的作者,这时候那些一直处于幸福之中指责她的三季人简直显得可恨可耻了!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幸福,有什么必要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幸福的人搭上自己的幸福?难道非得她陪着这样的母亲殉葬才是孝顺吗?她有勇气面对早年椎心蚀骨的伤痛已经不易,她有权力享受自己辛苦努力得来的幸福!


今天有个著名的网络作者说:认知的差距是人与人最根本的差距,这使得同样的眼睛看到的物体在不同人的脑子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呈现,因此在本质上,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都不是同一个世界。

今天看到同样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呈现,何况生活在根本不同情境里的人呢?这就告诫我们:如果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没有亲身经历过,不要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正如庄子与惠子充满机锋的问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窠臼里不能自拔,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人,你不能要求别人理解你,当然你也未必能理解得了别人。



今天前段时间被拉进一个美国留学群里,他们有许多人因惨痛的经历去国离乡,言辞犀利,抨击种种弊端,我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见识,不敢妄论,所以并不多言。而另一个群里,是许多没有经受过风浪的社会利益既得者,他们成天歌舞升平歌功颂德,对一些阴暗面选择无视或不信,我亦不多言。我有时促狭地想,倘若让这两拨人相见,那一定打得难解难分。因为他们的处境、阅历、见识、心情如此不同,他们是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谅解的途径!

今天理解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不那么狭隘偏颇,尽量不做三季人,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文,这是读书的用处,人生而有涯,你不能把所有都经历一遍,但你可以通过读书,从别人的人生里学到经验教训,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而陆游晚年在《冬夜读书示子聿》里这样教诲自己的小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教子诗,也是陆游对自己一生苦学不辍,严谨治学的总结,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不够深刻完善,要想得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必须亲自实践,这是行万里路的必要。

今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相,不做三季人,学会以一种更宽容更博大的眼界与胸怀看待这个世界,知道换位思考,带着理解、同情、悲悯、宽恕对待别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自己的价值观绑架别人;同时在自己的心里点一盏灯,不要让生活的重负压垮了神经,不要让看惯黑暗的眼睛从此就看不见光明,定期不断地把生活的垃圾不断地从心里清除出去,让自己做个清澈明亮、永怀希望的人! 


如果你有关于职场、家庭、人生、爱情……及对一事一物的看法、感悟、情怀,有温度、有态度、有高度,请不要浪费,把它写成文字,发给小编,你就是生活的作家!

专门投稿邮箱:lily701126@sina.com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