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人文历史之——刘家坪乡残存的碉楼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4 07:24:22

        题记:文县境内的刘家坪乡,全乡属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刘家坪境内的让水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发源于,由攀葛河与深沟河两条小支流汇入形成,横贯刘家坪乡,最终汇入白龙江,流程68.8公里。

        这里曾是阴平古道,三国魏将之命伐蜀,偷渡阴平途经此地,留下众多,让水河两岸悬崖上古栈道遗址依稀可见。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林中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还生长着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


   在文县刘家坪乡深沟行政村碉楼河合作社的后山上,至今还残存有碉楼。楼体已不完整,仅存下部石墙。当地无人能说清楚碉楼建于何时,是什么人所建。《文县志·番地》载:“番地,系土司王受印,马起远所辖,雍正八年,知县葛时政,奉文改番归流,土司裁革,所管番地,仍列于后,以备掌故”。王百户番地共22处,均在县西北。马百户番地共30处,均在县东南,其中有“深沟族,县东南六十里;班鸽山,县东南五十里;野人山,县东南五十五里……”的记载。从《文县志》记载的马百户番地地理位置推断,“深沟族”即在今天的刘家坪乡深沟河境内,残存的碉楼亦在其领地。与深沟河一山之隔便是四川省平武县的辖境,历史上,这一带一直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汉书》称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故《龙安府志》有“周秦氐地”的载录。


       查阅史料,有关碉楼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其建筑者就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的氐、羌少数民族。刘家坪乡深沟河境内残存的碉楼,疑是这个古老民族留下的印记。《文县志·番俗》载:“文番即氐羌遗种,昔年赦书乡居多,雍正八年,改土为流谓为新民,已于汉民无异。上丹堡、下丹堡、柏元、糜地(即今刘家坪乡辖境)、岷堡、黄土地、白马峪,七山头等处,仍于汉民杂处。富者衣服与汉同,余者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笠如庵,以鸡翎插之;性喜斗,刀箭不去身,遇急则结阵以待,喊声震山谷;不著鞋袜,赤足可行千里,夜则藉草以卧,不用被褥……”。


        深沟河是让水河的源头,出自摩天岭北麓。溯沟而上,翻山即达平武地界。生存在这一带的“深沟族”应该是《汉书》所称“六夷、七羌、九氐”之中的一分支。据历史记载,汉朝前,今甘川陕三省边界地区属少数民族生存的“独立”区域,生活方式比较原始。为了防御自然灾害以及群落的袭击,他们只能就地取材,垒石为屋,久之,便形成了后人命名的碉楼。
        在往后的历史长河中,碉楼式建筑被广泛应用于战争防御体系,各国军队纷纷借鉴仿造,日本尤为突出。今天,在岷江河谷的松潘、茂县、汶川、理县,直到大渡河上游的丹巴、金川、马尔康以及邻近文县的平武、九寨沟等地区,随处可见高低不等的碉楼,但都是近些年为开发旅游业而建的仿古招牌,应为文县刘家坪乡深沟河碉楼的晚辈。



撰文:严凤岐    图片:严凤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