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14 10:56:56

2016年4月5日,这对于古玉拍卖无疑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香港邦瀚斯
“温玉物华—思源堂中国玉器藏品”
的拍卖会创造了一亿七千八百万的成交记录。这无疑是寒冬过后的一缕春风,萎靡不济的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一剂强针剂。

举此例子并未是单纯的“唯价是举”,或者说这个价格没有完全的体现出高古玉的价值。我想,如同《资本论》书中所写:
“价格和价值存在不一致,价格可能会偏离价值,但从长期看是趋向一致的。”

价格起码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就这一点上来说,这一次的价格体系是具有风向标的意味,但也应充分的考虑到平台、藏品含金量、买方市场、经济基本面等等不确定因素,这一次的拍卖也并非就可以肯定高古玉的春天到来了,但暂且可以寄望的是
“冬天快过去,春天还远吗?”
小论之后,这次拍卖中有两件汉代的玉辟邪!十分引人瞩目,而拍卖成交额也是不负众望。
白玉辟邪
估价:150,000-200,000 HKD
成交价:21,000,000 HKD
青玉辟邪
估价:30,000-40,000 HKD
成交价:18500,000 HKD
辟邪
究竟是怎样一种灵物?


有翼神兽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写实的动物,一类是用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别是飞禽和走兽)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即纯属想象的动物。

后者又可分为随意想象不太著名的动物,和经过长期筛选被人视为“祥禽瑞兽”的动物。我们此处对“有翼神兽”的讨论仅限于最后一种。
从文献记载看,中国最重要的“有翼神兽”是:
(一)麒麟
(二)桃拔、符拔、扶拔。
(三)天禄、辟邪
(四)天禄蝦蟆
(五)飞廉

  篇幅所限,其他“有翼神兽”不复赘言,此处只对辟邪做简单阐述。
李零先生认为:
一、从文献看,辟邪是西域传入的外来之物。
二、从出土实物上看,辟邪应与狮子有关。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亚、西亚等地流入中国的西域特产猛增。
《汉书·西域传》载: 
“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曹魏孟康注:“师子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狮子曾分布欧、亚、非三洲大多数地区;在亚洲,曾分布中亚、西亚和印度。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应为此时传入中原的外来神兽。
辟邪产生的渊源
其实早在公元前2650年的哈夫拉王朝的狮身人面像,开创了以石狮作为陵墓守护的先河。从残留于古巴比伦城神庙浮雕(公元前12世纪)中,可以找到带翼狮。
  有翼神兽在欧亚各地的艺术中有许多种类,其中与上述问题关系最大,恐怕要算格里芬(griffin)。
  这种艺术主题起源很早,几乎和地中海地区的司芬克斯一样古老。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它就已经出现于两河流域,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这类主题在北非、南欧、南亚、西亚、中亚和欧亚草原都有发现,是古代世界最有国际性的艺术主题。
格里芬文化部分金器
格里芬金杯
上海观复博物馆
双头格里芬建筑装饰
伊朗伊斯法罕古波斯波利斯宫殿遗迹
格里芬

是域外流行的一种鸟兽合体的动物形象,它有多种类型,又呈现出地域性特征,情况比较复杂。
公元前9-4世纪,亚述、波斯和中亚地区的格里芬流行
(一)鹰首格里芬或鸟首格里芬
(二)狮首格里芬或带翼狮
(三)羊首格里芬或带翼羊

其中,流行于中西亚地区及亚欧草原的狮首格里芬或带翼狮是我们讨论的对象。
研究格里芬的传播,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它是以西亚为中心向四面传播:地中海和近东是南系,中亚和欧亚草原是北系,印度是介于两者之间,前者有狮无虎,后者有虎无狮,印度则两者都有,它们代表了动物生态分布的两个区域;

第二,西亚艺术向北和向东传播,它的进入黑海北岸、进入南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是以中亚为枢纽,进入新疆、蒙古草原和中国腹地也是以中亚为枢纽;

第三,中国对格里芬的接受可能有不同渠道,既可能从新疆方向接受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大致沿所谓“丝路”的走向),也可能从内蒙和东北接受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亚述、波斯系统和中亚系统的格里芬是以青铜装饰、石刻雕像、瓷砖壁画、金银首饰和滚筒印为主,在复杂的表现场面里,它们往往会与其他带翼神物(如司芬克斯、拉马苏,以及鸟人、羽人)一起出现(如图四七)。

上述格里芬,因为往往是施于金石雕刻,所以对鹰首和鹰翼,狮首和狮身,羊首和羊角,特别是它们的肌肉,刻画很细致,有强烈的写实感。
特别是它们还有三个装饰特点:
(1)双翼多上举,略呈S形,翼尖朝前(头的方向);
(2)兽足(鹰首格里芬和狮首格里芬的足)或作鸟爪,特别是后足,更往往是如此;
(3)其臀部或有形状作“(”或“•”的装饰(所谓“apple and pear”或“bow and dot”),翼下的腹部有时还伸出一块条形标记。这三个特点,也见于欧亚草原的出土物。
有翼虎纹银带扣
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
 
 滇国墓地出土大量铜扣饰,其功能与带扣相同,也是革带或金带两端的连接物,所以滇国居民极少使用带扣。中国考古学界对这件带扣的产地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内地的产品,是由中原地区传入云南的;
有人认为它源于西亚或中亚地区,是“古希腊的亚述式有翼兽”;
还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带入云南的,因为当时滇国就有许多高鼻深目,蓄长须的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也有不少欧亚草原的文化遗物,此带扣当属其中之一。
圆雕勾喙蹄足有角神兽金铸像
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战国墓出土

这件圆雕神兽身体外观似羊似鹿,躯干四肢覆盖涡纹状的卷毛,四蹄聚拢、俯首肃立在一个四瓣花形的托盘上 ;头部顶有硕大的分枝角,四个角端和尾部分别饰有一勾喙有耳鸟首。
这属于鹰首鹿式的格里芬,其鹿角和尾部都是由神鹰式的鸟首而变形。其年代可能相当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
李零先生指出:“中国的有翼神兽对外来影响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既有接受,也有改造,甚至还有输出(如三晋铜器向代地的输出,以及汉代牌饰和带扣在周边的流传)。
如:
(1)它的翼形,往往都是翼尖朝后,而不是朝前;
(2)它的狮首,往往与龙、虎和麒麟有类型化的趋势。”
河北中山王墓出土战国错银青铜翼兽
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件错银青铜翼兽的形象“非中原艺术原有者”,和斯基泰的有些花纹相似“,并引用乌恩先生关于狮身鹰头兽“这种艺术和风格在战国晚期被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借鉴”的意见作为支持。
河南许昌市榆林出土东汉石辟邪
高1.3米,长1.5米
  雌性,具有母狮特征。无角、无翼、无纹饰,昂首挺胸,阔口大张,小圆耳,双眼圆睁,目光犀利,注视前方。虎爪锋利,四足与长尾同踏板成整体。头颈与臀部稍向后缩,四足用力踏连地,尾部支撑,犹如饿狮捕食跳跃之前欲擒故纵、蓄势待发的瞬间动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辟邪
高9.3公分
  昂首张口,似在低吼。口吻较长,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跨步游走,双翼贴于身侧,蓄势待发之势。颔下长须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
  因曾受沁熟盘,甚至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辟邪的胸前刻有御题诗。宮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刻有「乾隆御玩」四字,下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题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銀丝。
故宫博物院旧藏玉辟邪
长13.5cm,高8.5cm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陕西宝鸡北郊出土东汉玉辟邪
残高18.5、长18、宽6.7厘米
   青玉,有较明显的黑色纹带,圆雕,采用一块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昂首挺胸,隆鼻鼓目,双耳后耸,作张口怒吼状,颌下有长髯,与胸肌相连,额后有一长方体榫座,背上还琢出圆筒状孔,并与脑后一股长发相连,辟邪肩生双翼,翼羽层层叠压,后腿上也雕有羽毛。
洛阳孟津光武帝原陵石翼兽
高1.9米,长2.97米,重8吨
青灰色石质,作昂首奔走状;它怒目竖眉,两耳斜立,张嘴伸舌,臀部撅起,长尾曳地,步履矫健。石兽嘴侧鬣毛上翘,身有双翼向后高高扬起,脊背骨节凸出,颀长的躯颈和四肢组成5个S形,四足各有四爪,前肢左足抓一小石兽,小石兽作仰卧翻滚状,整个姿态好像在挣扎着站起来。  
洛阳市孙旗屯出土东汉石辟邪
高1.09米,通长1.66 米。
此石辟邪颈背阴刻“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表明是缑氏(今河南偃师)蒿聚村工匠成奴作所作。辟邪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天禄配对。
咸阳新庄汉元帝渭陵蹲踞状玉辟邪
高5.4厘米,长7厘米,重136克
双角,体态硕壮,昂首挺胸,臀部抬起,四肢前屈作行进状,吻部方阔,腮毛紧收,额下垂须,胸毛呈络状,下端分开并向上曲卷,两肋紧贴两排三列羽片组成长翼,背部和臀部装饰卷毛纹,下垂的长尾呈弯曲状并收于臀部。
咸阳新庄汉元帝渭陵匍匐状玉辟邪
高 2.5厘米,长 5.8厘米,重 49.3克
白玉质,局部泛紫红褐色或黄色晕斑,圆雕面似狮,呈匍匐状。头顶有双角,双角并合,角端处向左右分开。张口露齿,双目圆睁,双耳竖立,面颊雕有须毛。肩生双翼,尾下卷前腿弓支,一侧后腿奋力后蹬,爪形脚。头微偏,面目狰狞,身体贴伏地面,作“蛤蟆”式,呈现出捕食前凶猛的神态。
辟邪
的功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因而驱邪除病成风。

《汉书·郊祀志》云:“武帝初即位,尤敬鬼信之祀”。
 
  这两段文献都透露出秦汉时期统治者热衷长生不老之术,期望可以羽化升仙的愿望,但又担心鬼域作祟导致灾祸疾病。 而带翼辟邪既可以辅助他们通达天庭,又在阴阳两界发挥驱邪除病的效用。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日用品、服饰、车饰、冥器、墓室各处装饰等都常选用瑞兽形象来制作器物。
综上所论,对辟邪的理解有以下三点
其一   中国的有翼神兽(辟邪),无论就文献记载看(如《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还是从文物形象看(如依托狮子的形象),受到外来的狮首格里芬或带翼狮的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产生时间,它在中国艺术中的渊源似可上溯到春秋中期或至少是晚期,是从那时突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其流行时期主要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一段。

  西汉晚期到东汉(公元前86年-公元220年),随着汉平匈奴和开通西域,这类主题十分活跃,辟邪形象被广泛用于各种材质,除铜器、陶器和石器,还包括贵重材料(金银和玉器),既用于精巧的装饰品(器座、砚盒和镇),也用于大型雕刻(神道石刻和画像石)。
其二

  中国的有翼神兽(辟邪),出土地点很多,但时代较早似乎是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与西域相通也与草原相邻的今甘、陕、晋、冀四省,特别是它们的北部,三晋地区的铜器是其代表。

  它的产品不仅与周、郑等地的铜器型式有关,也与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草原的南部,以及白狄中山国的铜器型式有关,既受草原地区影响,又向草原地区输出,是文化融合的典型。当时的有翼神兽主要是三晋系统的有翼神兽,楚、曾和中山的有翼神兽或即从其派生(春秋时代的晋楚交争可能是有翼神兽南传的背景)。

  此外,中国的有翼神兽不仅在北方流行,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也有不少发现,东可及于江苏、浙江,南可及于两广、云南,西可至于四川。它们当中,有些年代还很早,可以早到战国早期,说明古代的传播与交流远比想象要发达。其传播路线,除与古代丝路有关的东西通道值得重视,还有很多南北通道也值得考虑。
如:
(1)从内蒙东部、辽宁西部到河北北部,经山东,进入江、浙的路线;
(2)从内蒙草原中部,经山西到河南,走洛阳、南阳、淅川、襄樊到江汉平原的路线;
(3)从内蒙草原中西部,经宁夏、甘肃和陕西,入四川、云南的路线。汉代文化,是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结果。秦汉以来,有翼神兽逐渐成为普遍的主题。
其三

  中国的辟邪受外来影响,但它们与中国的艺术主题长期共存,又受后者影响,二者是互动关系。

  辟邪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很微妙,它不仅是以外来的狮子作为依托,从一开始就与外来艺术有不解之缘,而且还经常与其他表现异国情调的动物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的“纪念艺术”。
亲爱的玉友们:
又是许久未见,甚为思念。
我们以玉为媒,因玉结缘。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同我们一道走在传播玉文化的路上,也更为期待您的继续关注与分享。
一路有你,一路明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