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及对诸邪见的批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四、中道及对诸邪见的批判

缘起法、十二因缘法,在《阿含经》中被多次称为“中道”,中道,即不偏向任何极端、邪径,不片面、不偏执的中正之道,它既是一种哲学观,又是一种方法,为及诸宗诸派观察任何问题的根本立场。

中道所指不能偏向的种种极端和邪执,多针对当时印度多种“外道”(以外的其它宗教、学派)之观点和做法而言,也涵括内外的一切极端化和偏执。据《阿含经》载,针对当时流行的以顺世外道为代表的享乐主义和以耆那教为代表的苦行主义两种极端,倡导离苦、乐两极而行于中道,此所谓中道,指既非纵欲、又非苦行的“八正道”。这是宗教实践、生活态度上的中道。:

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圣贤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

既反对一般人的纵欲生活,也反对有些宗教徒的修苦行。修种种苦行自我折磨以求解脱,在当时颇受世人尊重,对此举的批判颇多。如《长阿含· 裸形梵志经》载,有一姓迦叶的裸体梵志(耆那教修行者)来向请问他对苦行的看法,在列举了形形色色的苦行方式后说:人们以无数方式苦役此身,而无正见与正戒,无从得到解脱,因为苦行不能消灭造成痛苦的根源,只是现前自找苦吃。《中阿含》卷四《尼犍经》记述佛批驳苦行为下贱业,非是圣道,苦行并不能转变和消灭各种业报。《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佛说:若受苦行便能得道,一切畜生悉应得道。但佛也不骂苦行者为弊恶污秽,不说他们死后统统要下地狱,苦行者死后如何,不由其苦行而定,唯依其所造的善恶业和今生的心理状况而定。

《阿含经》中,中道常被说成是缘起法、四谛、十二因缘,如《杂阿含》卷十二佛多次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二边,指有无、断常等不符合缘起之片面的、极端化的见解。经中所举二边有:我即老死、老死属我;命即是身、命与身异(生命与自我是一或非一);自作自觉之常见、他作他觉之断见(果报是自我创造还是神等所造);取有、取无;苦因自作、因他作、因自他共作、无因作等。佛指出,应该“离此诸边,说其中道”,此中道即“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缘起法、十二因缘法。

立足于缘起法则的中道观,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根本武器。《阿含经》中,多处记述依缘起法则,批判外道及一般人堕于有无、断常、一异、自他作等多种极端、片面、错误的见解,倡导依缘起而行于中道。《长阿含·梵动经》中,佛列举了当时印度流行的各种“见”约六十二种,谓六十二见皆由世间的禅定体验及禅定中所发宿命通等的直观,构想世界的本原、实性而建立,皆为不符合中道的邪见。六十二见分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两大类。本劫本见是依宿命通回想过去而形成世界观,共有五类、十八种见:第一类遍常论,有四种;第二类半常半无常论,有四种;第三类有边无边论,有四种;第四类不死矫乱论,有四种;第五类无因论,有两种。末劫末见是依对未来的推测而形成世界观,凡有五类、四十四种见:第一类有想论,有十一种;第二类无想论,有八种;第三类非有想非无想论,有八种;第四类断灭论,有七种;第五类现在涅槃论,有五种。大乘经如《大品般若经·佛母品》等,也说六十二见。六十二见大体不出有无、断常、一异、自他作四大类极端、片面的见解(“边见”)。

有无二端,有见,如说世界和众生是实有,或认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地、水、火、风是实有,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元素或精神实体如实(实体)、德(功能)、业(造作)、梵天等。这种见解不符合万物皆由因缘而生的实际。无见,如说世界和众生纯属幻觉,或说世界和众生的本原是虚无,或说世界和众生本无今有、没有其起因,违背了有现果必有前因的缘起法则。

断常二端,断见,如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来世,一切永灭,这种见解根本违背缘起法则虽念念生灭而因果相续、不会断灭的规律。常见,如认为我与世界常住,或认为我人身中有常住不灭的自我、灵魂,世界有常住不变的实体,或认为有大梵天等造物主“常住不变,为众生父”,我等众生乃此天主所造;或认为造物主、天父是常,所造的我等众生无常,世界半常半无常。各种常见,根本上违背了一切从因缘生、其中无常住不变的主宰者的规律。认为有常住不变的造物主、天父的见解,乃婆罗门教及所有一神教的信仰核心,在当时社会上流传颂广,对此类信仰在多处作了批判。

一异二端,一见,如认为生命与精神或肉体与灵魂是一个东西(一元论);异见,如认为生命与精神或肉体与灵魂是两个东西,各有其实体(二元论)。这是有关心身关系的重大问题,历来为中西诸大哲人所着力探讨,争论不休。认为两端见解都属错误,身心是互为依存的关系,非一非异。

自作他作二端,自作见,如认为各人今生的命运全由自己前世所造业决定了的(“宿作因论”),这种偏见违背了因果相续无间断、念念皆有新因能感新果的缘起法则。他作见,如认为人的命运全由神意决定、人乃上帝所造,或命运由星宿、生辰等决定,其错误也是根本上违背缘起法则万物皆由多种因缘成立的规律。《大集经》卷二十佛批评星宿仙人执一切人的命运由其星象(出生时所属的星宿)决定之见说:

星宿虽好,亦复生于牛马猪狗。亦有同属一星生者,而有贫富贵贱参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

只要调查一下同一星命的人现状、命运千差万别,命运由星象决定之说便会不攻自破。

一针见血地指出:种种边、邪之见的要害,都在于违背缘起法则,悖离中道,属于臆测偏见,与真实不相应,与正法不相应,应坚持用缘起法则观察一切,“离于诸边,行于中道”。《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佛总结诸外道与佛法的区别说:

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中而生灭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果想,于非因中生于因想。

诸外道虽然也多承认世间苦,欲图断灭烦恼,但因为不能用缘起的中道观观察生死、苦乐因缘,皆将并非涅槃的某种定境错认为是涅槃,将并非正道的苦行等误为是正道,将尚未证果误认为证果,将并非世界及解脱之因的自在天等误认为是世间及解脱之因。

诸不符合中道的见解中,认为人的命运由宿命、神意决定,或无因无缘、纯由机运决定三种,认为害处最大,可使人失去责任心、放弃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称为“邪见”(不正的见解)。《中阿含经》卷三《度经》等对这三种邪见进行了批判。《长阿含·三明经》佛指出,那种“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梵天”的信仰“无有是处”。认为能否生于梵天,决定于自己能否修清净梵行,不由天神恩赐。外道宰杀生灵献祭以求生天,乃作恶造地狱之因,《杂阿含》卷四第93经等,佛斥责这种愚痴行为说:“如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岂能生天!”不赞同婆罗门教用三种火烧施祭祀,谓佛法之三火为供养父母、妻儿眷属、沙门婆罗门。同经卷四四佛批评婆罗门焚烧干草木祭祀(火供),以“心意为束薪,嗔恚黑烟起,妄语为尘味,口舌为木勺,胸怀燃火处,欲火常炽然”,此为“恶供养”,指出正确的火供应该是:

当善自调伏,消灭士夫火。

应善于调伏自心,熄灭烦恼之火。又批评婆罗门信仰在孙陀利河中沐浴“悉能除人一切诸恶”为邪见,指出人若作恶,非在一切河水中洗浴所能清净,只有不作诸恶、净信布施,常以慈悲之水洗浴自心,“内心自清净,不待洗于外”,河水只能洗去身体上的尘垢,“以水洗尘垢,不能净其内”。《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佛言:认为一切苦乐皆是天神所作,及认为无施无祀、无斋无会、无善恶业、无业果报,一切无因自然,此二种皆名邪见。

《即兴自说·种种外道经》、《长阿含经·世记经》及大乘《涅槃》等经中,佛将诸外道的种种边邪之见比喻为“生盲摸象”:一群生来即盲者共同摸大象,结果摸到象头的说象如大石头,摸到象耳的说象如蒲扇,摸到象腿的说象如柱子,摸到象尾的说象如拂子,……互相争论不休。《长阿含经·世记经》佛偈云:

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想生是非。

《大般涅槃经》卷三二佛言:

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定实,非不说象。

又比喻为盲人说乳色如贝、如米、如雪、如天鹅,终不能令其知乳之真色,“诸外道等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实际上,人类对世界的整个认识,至今也未必能超出瞎子摸象与盲人说乳色。

大乘经中,对中道的诠释在哲学上更深了一层,中道多时是终极真理“实相”、真如、空性乃至佛性等的同义语,常用“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一非异”等否定两极端的遮铨语句表述中道,如《大般涅槃经》卷二五佛说:

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则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大乘经中否定的两极端,更扩展到世间与出世间、性与相、空与有、真与妄、真谛与世俗谛、生死与涅槃、无明与明、无我与我、众生与佛、能证与所证等,如《大涅槃经》卷二七佛言: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名为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

大乘经中强调:我与无我、空与有、生死与涅槃等对立双方,都为“不二”的关系,《维摩经》等谓之“不二法门”。《大涅槃经》卷八佛言:

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我与无我,性无有二。

此所谓无二,指其体性同一,皆为缘起、无我、空之真如实性,或曰:所有两极的、矛盾的、对立的现象,皆统一于同一缘起性空的真如体性。《小品般若经·昙无竭品》佛言:

是诸法如,诸如来如,皆是一如,无二无别。

大乘认为,悖离本来无二的真实,起“二”(二元化的人为分裂),是造成生死苦恼的根本原因,或最根本的无明。《摩诃般若经·通学品》佛言:

一切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法;适有有法,便有生死;适有生死,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同经《三慧品》佛言:

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眼见色至意知法为二,乃至(所证的)无上菩提与(能证的)佛为二,皆是有所得。欲求解脱,唯在无二、无所得。后来三论宗将小乘宗要归结为“无得正观”,将大乘宗要归结为“不二正观”,可谓准确。

大乘中道观的究极义,是离一切名言概念的分别,离一切不符合“不二”的心识活动,与本来不二的真实完全相应(契合一致)。如《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佛言:

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遵循的思想原则,后世的理论家们,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片面、错误的见解,各家学说中的漏洞,运用缘起法则、中道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刻、更具逻辑力量的批判。

历史列车虽已驶入电子时代,人类理性思维较时代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佛典中批判过的种种邪见如、神意论、机运论、断灭论、无因论及以此为本的种种迷信,在社会上仍流衍不断。当今世界的种种学说、理论,从宏观上来看,多未能出于释迦所说的有无、断常、一异等“边见”,其偏失,根本上仍在有违于缘起法则。坚持缘起的朴素辩证法原理以观察一切现象、避免片面偏邪的中道,对现代人仍具深刻的启迪意义。中道的原则,可以运用于指导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人体科学的研究,避免陷入理论误区;中道的原则,可以运用于指导个人生活,使人们能正确掌握人生的方向盘,在商潮澎湃、人欲横流中免于沉沦坠陷。

摘自:的智慧陈兵著

第二章  缘起法则与染净因果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指导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及道教,主要长于思想、禅定学、心理学、中国近现代、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的智慧》、《新编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微信号:xinyichangongyi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