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录选:乡村教育需要有现实的突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23 10:49:23



史录选网名雪猫,现任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平凉市第一届青年教学能手,平凉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平凉市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刊物发表教育性文章90余篇。





乡村教育需要有现实的突围

——参加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有感

文/史录选(雪猫)

  




2016年11月19日,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会议中心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乡村文明复兴与有根的乡村教育。论坛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等八家单位主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联合会是主办单位之一。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人民网、新华网、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30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采访、报道。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且作为甘肃省两个发言嘉宾之一,为此感触颇深。






1

感受之一: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通过乡土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例如,山西芮城县的风陵渡中学多年来坚持践行“生活教育“的理念,坚持普教、职教和成教三结合,实行“爱农村、爱农民、爱劳动”的三爱教育,做到“升学不慌、就业不愁、致富不难”。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完成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学校在高二年级毕业会考以后实行分流,分为升学、职业特长不同类型的班级,特长发展班设有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开设有“果树管理”、“家电维修”、“摩托修理”、“裁剪缝纫等方面的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回农村发展的需求。吉林省抚松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他们实行了培植乡土的教育,以学生的人格养成为目标,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两个案例的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体现了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说:“让教育回归乡村,恰恰就是让学校回归到亲情教育、回归到有温度的生命化教育的尝试”。现在,尤其是乡村教育,硬件设施已经达标,这些设施被某些人认为是为了“有个好成绩”才去专门购置的。这里,我就不由地想到——如何突围这种“应试教育”的堡垒将应试与生命教育相融合?甘谷县的“伏羲教育”无不给我们一种启迪,他们完全打破了现行教育大纲的某些规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做了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本身作用。伏羲教育在好多人的眼里不是一种正规教育,但,伏羲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说明了乡村教育不能走单一的道路,前几年,好多学校参观了杜郎口教学,回来后兴师动众,竭力模仿,总想一时半会弄出一个杜郎口教学模式。



目前,某些乡村教育人的这种急功近利而不遵循教育规律的盲目做法,实在应该反思一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乡村教育,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总是中国教育的根。如果我们稍微用心挖掘一下乡村教育的本身资源,抓住别人已经抛弃的东西,重新整合,乡村教育的特色自然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说起特色教育,我们好多学校除了音体美教育之外,好像再也没有什么特色可做,我们的眼光为什么不往更远的地方瞅瞅?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办人刘映升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依然在进行当地农耕文化的收藏工作,他亲手绘制地图,还原遗址,旨在为了记录一段真实的历史。当时,我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我是不是也可以建一个“陇东农耕文化陈列馆”?刘映升能做到的事情,我为啥做不到?现在,乡村学校在校园内都能看到一块闲置的空地,我们是不是在这块地里挖出可以让学生受益的教育资源呢?



2

感受之二:


以农耕为本,以乡土为根,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播,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人生价值和技能提升


这次论坛好多专家提及到“现在中国儿童严重存在文化营养缺乏症,今天满足的是应试的竞争式教育,回归乡村教育,充分利用乡村的农耕资源,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等,形成了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教育。这种让乡村文化进课堂的教育,是对学生最深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我不由地想起多年以前老师教育我们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这么多年,好多人总是对农村有一种不公正的看法,似乎认为进入城市就是脱离了“苦海”,把农村看做一个“苦海”的深渊。平时,我也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教育学生“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某某大学,你就可以到城市生活了”,在农村生活究竟怎么啦?这是一种乡土情结缺失的体现,僧人吉美坚赞创办的民族职业学校,生源来自于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四省60个县市,这是一所藏民最为向往的学府。校长吉美坚赞说:“我们的孩子不仅要识字明理,更要成为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中央民族大学的声乐教授乌日娜,2006年春晚,伴随着一首内蒙民歌《吉祥三宝》而成为名人,为了祖先的歌曲和智慧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唱,她组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五彩传说”,她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唤醒了当地人的民族自信和热情,主动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去。浙江何斯路村组织村里热心村民,利用已经废弃的小学校舍创办了老年电大和老年协会,为老年人开展传统文化、养生保健教育以及各项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何斯路村为了承继积善行德的“敦风厉俗”,创办了功德银行,一户为单位设立功德账号,记录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种好事,增强互帮互助的共同体意识。四川阆中市秉承“远离浮躁,回归宁静”“顺其自然,回归人性”“着眼成长,回归本真”“遵循规律,回归常识”的朴素教育理念,研发特色课程,为孩子们留住了“被遗忘的乡愁”。华夏启蒙教育启动了“亲情、亲乡土、亲自然”为内容的“三亲教育”,让教育回归乡村。以上这些案例,无不揭示出这样的一种未来农村教育的内涵,即“应当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的价值”。目前,乡村教育的最大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着很大问题。



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呢?我的建议有三点:第一是优化结构。最近几年,城区选拔教师,乡村部分优秀教师进城了,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乡村学校没有优秀的教师,乡村教育如何搞上去呢?第二是教师补充。现在教师的补充机制缺乏诱惑力,缺乏吸引力,缺乏激励,自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不到乡村学校任教,我们试想一下,在乡村教师的待遇方面做些倾斜,或许这种“枯竭”现状会得到改变。第三是教师成长。这几年,总在搞教师培训,但培训形式化太多,水平太低,又不接地气,花很多钱,结果乡村教师没有得到很大改变。这次论坛有好多公益组织参与,我想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民间和政府联合培训的路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另外,乡村学校的办学思路还需要扩一扩,从室内到室外,从书本到田野,让每一个孩子从小懂得“乡村比城市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乐趣”。上世纪鲁迅先生书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不体现了先生对乡村生活的无限渴求。这里,我们就要让老师从心理上渗透一种乡土情结,唯有这种情结,才有对乡村教育全身心的投入。



3

感受之三:


学校自治,特色促动,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让校长的办学理念付诸于实践



越是教育落后的地区,校长办学的依赖程度越大。这种依赖体现在“上级领导怎么说,校长照着就怎么做”,这种看似挺温顺的状态,的确达到了需要的那种“稳定”,但,这样久而久之,让学校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我当校长也已经十多年了,不是说自己在办学方面没有一定的设想,但,设想难以实施。一是教师不支持,二是领导不认可。究其原因,还不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上级要的是成绩,要的是及格率、优秀率、合格率,所有的老师都在为成绩而努力,特色教育成了纸上谈兵。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这次论坛给我的启迪是学校自治,特色促动,必须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让校长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如何让特色促教学工作的发展,不为特色而去特色办学?这里,我们就要研究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普及实用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分论坛上,我听到一个外地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乡村是可以让坏人变好的地方,由此想到乡村文化可以抵触城市某些腐败的东西,乡村教育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比如,如何把那些废弃的一摞一摞的试卷进行改造,整合利用,这也是一种特色教育呀。    对每一个孩子,我们的眼光不要总是盯住向上,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等等。要知道这是一种把人甩出去的教育,真正的乡村教育是一个人终生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蔬菜种植,把蔬菜当做奖品发给学生,似乎,这看起来与教学毫无关联,但,这却让孩子一辈子受益。学校自治,不是说校长可以“为所欲为”,校长必须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交给学校全体老师讨论,看看是不是行得通。乡村教育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乡村教育资源上,可以发动学生家长,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发动政府积极支持,不要总是等着领导怎么办?乡村学校与学校之间,由于地域、人文诸多因素不同,办学模式一定不同。但,核心有一点,学校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围绕“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幸福”这个轴旋转。





总之,在乡村做教育,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新理念,二是超情怀。理念之新体现在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规;情怀之超体现在既要有责任,又要有信仰。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而中国教育是不是把起点也可以放在乡村,做这种有根的教育!



编辑:    张端妹  王莉莉

邮箱:jiaoyuxingzou@163.com



快来关注我们吧!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行走拓宽世界   读写重建心灵






往期热文



【悦读7】雪猫:从教师的本分到境界——读张文质说①《教师的“微革命”》有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