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邑的故事》连载十:巧断职田青村姚氏兄弟“一棵树”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04 10:16:41

往事回首:

        仲勋在关中生活战斗了六年之久,对以马栏为中心的广阔关中苏区的山水草木和人事地貌无不谙熟于心。1990年夏天,古稀之年的习老曾满怀深情地对拜访他的旬邑籍老乡说“如今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再说他是哪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哪个位置,家里有几只窑洞,院里或者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

一棵树引起的官司

这是一张发黄的纸,距今有67年的历史。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份判决书,上面盖有新正县政府的大印,。再看看判决书的内容,两个农民为地界而发生纷争,进而因地界的分歧涉及到一棵树的归属问题,官司由此而引起。最后由新正县政府裁定,判决如下:


       ,兹得两方同意,解决办法如下:一、,因年代久远,毫无根据,即作罢论;二、,树头树本全归姚宗弟,。今后,谁家地边之树,长在谁家地内,即归谁家。”
                                                                                             新正县政府印
                                                                               
                                                                                           兼裁判员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南区委员会和南区革命委员会以陕西省旬邑县北部和甘肃省正宁县南部地区为辖区设置新正县。1936年1月后,新正县属陕甘边关中特区,1937年10月后归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 ,关中分区专员公署专员兼新正县县长。

我的家乡陕西旬邑县职田镇青村当时属于新正县三区(长舌头区)六乡,判决书中两位当事人就是我们村的,。

这份判决书让我想到很多问题。

在土地私有的年代,农民把土地视为自己的命根子;属于自己的土地,寸土必争。在那个年代,农村因为土地纷争经常出现打架,往往由两户发展到宗族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的械斗,由此而发生的流血、死人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因为土地纷争而结下了世仇。

可是,由于坟墓、树木、道路占地,有时候土地的界线很难划清,这就给边区政府出了难题。从判决书上看,这桩土地纷争起因是,,要求姚宗弟给他以补偿,两人商谈不成,于是,。。 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八日,即1937年的9月 8日,当时关中特区专员霍维德签署了一份传票,。等到此案判决已经是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的5月20日,霍维德已经调走,。判决书以“年代久远,;对于已经砍倒的树,则判定“树头、树本全归姚宗弟,;为了避免两人今后可能因此再次引起纷争,判决书最后强调“今后两家地边之树,长在谁家地内,即归谁家”。这份103个字的判决书,,又解决了已经砍倒了一颗树归属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判决书语言精练,判决入情入理,堪称司法文书的一个范本。

这两个农民为地界打官司的年代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关中分区当时管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四个县和八路军驻淳化、旬邑两个办事处。1939年,,在“国统区”和边区接壤的地方不断地搞军事摩擦,制造“旬邑事件”,枪杀八路军人员,抢占关中分区地盘,沿着陕甘宁边区挖交通壕,建碉堡,实行经济封锁,并派特务渗入边区进行破坏。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关中分区机关在短短的几年内被迫搬了四次家,由马家堡到长舌头村,从长舌头村又搬到阳坡头村,最后才落脚到马栏。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关中分区和新正县政府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有多少要紧的事情要处理,,而是判决公道,避免了民事纠纷扩大和矛盾激化,充分体现了边区政府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民事纠纷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边区政府司法部门所处理的民事案件几乎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战争年代,许多人认为对敌斗争是大事,而这类民事纠纷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因而不大重视。 ,他既抓大事,又抓小事;他于1944年11月5日在《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一文中说:“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我们的司法工作方针是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越是能使老百姓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少打官司,不花钱,不误工,安心生产,这个司法工作越算做得好。”同时,他要求司法工作者走出“衙门”,深入乡村,依靠人民办案,发挥民间调解的作用。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强调:“千百事件整天发生在人民中,最适当的解决办法,也就在人民中。 只有通过人民,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方针、方法讲得一清二楚,就是今天读起来,也感到非常亲切。67年前的这份判决书就是他的司法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可以想见,在这103个字后面,司法人员做了多少调查、调解工作。、能说会道又很较真的人,能把他说服很不容易。

重视调解民事纠纷不单纯是一个司法问题,实际上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部分,因而也是衡量干部群众观点的一个试金石。在这方面,,许多老百姓爱说的一句话是“找习专员说理去。”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

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干部群众观点非常淡薄,对民事纠纷一类的事能躲的尽量躲,结果导致一些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使单个的“小事”由于久拖不决逐渐累积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众多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乃至不满。这样的“小事”一旦被坏人利用,必然酿成“大事”,危害一方平安。

。)


(作者:田润民)

编辑:李小涛  程 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