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建潮,大者恒强之外,中小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8 14:35:38

以土以木,生生不息

十月份限购以来,控制楼市涨价的政策依然在持续发力,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而基建行业活跃度则显著提升。从新闻消息上来看,发改委不断批复众多PPP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中交中铁中建等大型企业承揽多单大项目。

据统计,2016年10月,发改委密集批复了7项交通基建项目,规划金额超过2875亿元,这也是2016年1~10月中单月审批交通基建项目金额最高的一个月。7个项目包括 3项铁路基建项目(其中两项为高速铁路),2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及2项公路项目。

项目承揽方面,根据基建通大数据整理,中国交建及其所属公司10月中标及签约项目总投资加起来将近1200亿,其中投资人(含PPP项目)中标金额达到681亿,施工中标95亿。而在9月份,这个数字是1040亿。

中国中铁7月~9月在基建建设业务方新签合同额2762亿,10月中标及签约项目总投资接近600亿。

仅以上数据,中交和中铁在10月总共承揽项目达1200亿,中交一家在9、10月份承揽项目投资达到2200多亿。根据中交集团公开资料,2016年上半年,中交集团新签合同额总共为2800多亿。以两个月抗衡整个上半年,基建再一次扛起经济建设的砥柱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早在今年5月就联合下发了《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我国将重点推动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等303个,总投资达4.7万亿。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达1.65万亿,占据了1/3。

以基建行业为主的新一轮工程投资建设迎面而来,这是必然也是不得已。经济结构转型依然在持续,制造业景气度依然不够,GDP不可能再保持6.7不变,一个漂亮的反弹或许是我们最需要的。基础设施恰好是在最短期见效的不二之选。

但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浪潮,其内在逻辑和运作模式也已然不同

1、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是利用PPP模式引导过剩社会资本(包括国企和民间资本)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任其继续热炒房价、股市和大宗商品等。

2、我国中西部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不够发达。这一波基础设施以公路交通为核心的资本,集中在内蒙古、江西、贵州、四川、海南等省市,以内蒙古为例,十三五期间,基建投资在4000-5000亿。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则集中在武汉、厦门、西安等二三线城市。

3、本轮基建投资建设以PPP项目形式为主,这也是中交、中铁等大型央企能承揽项目的主要原因。技术、管理方面无疑是中交中铁的传统优势,而资本则是PPP模式下只有这些大型企业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社会资本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冷淡,很大原因是投资收益往往不及预期,尤其是习惯炒作了的民间资本,往往“看不上”PPP项目的收益。

4、PPP模式下,项目总承包企业会对项目实施投资、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建设管理,其涉及的咨询、施工、监理都会尽量内部消化,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市场体系。从而中小企业的机会在政府投资大型项目中逐渐减少

在以PPP模式为主流的基建设施投资下,很显然的一个事实是项目规模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手中,这些强大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大,不仅是在项目规模上,也是在新项目建设的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所谓“规模集中,大者恒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提升营业收入和营收效益呢

1、中小型业务是核心战略

中小型的企业,中小型的队伍,中小型的业务,资源平台、组织、业务的匹配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小型企业走向大型、特大企业靠内生性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借助强大的外部力量的改变,或者是市场形势的大契合,或者是资本和股东的更新,或者是技术垄断的产生。与其不切实际,倒不如建立流水式的中小型业务开发、管理和实施体系。

PPP项目应更多的转向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中小额合同,以市政环保类项目为主。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政策风险、运营期风险、资金链风险。

2、转型创新业务

车小好调头,中小企业独有的市场敏感性,相比于大企业更容易选择和造就新业务。以PPP咨询服务、BIM、绿色建筑为例,中小企业以其垂直化、专业化的优势,更容易取得成绩。

3、咨询领域大有可为

项目投资潮下,项目咨询领域将业务量大增,随着新项目不断上马,新一轮项目策划立项、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方案策划将出现井喷现象。另外随着PPP项目、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项目数量规模的不断增加,工程咨询行业亟需一批新生的咨询企业和团队,针对项目新模式、新技术为政府、投资方等提供智力服务。

4、踏准政策的节奏和步伐

对政策的研究,对市场的研判是企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而通过政策跟随市场趋势,踏准政策的节奏,自然少不了好处。在中国有两个事情大家要明白,一个是隐性和显性的产业政策,另一个是政府“任务性“、“执行和贯彻式”的项目投资开发。产业政策上,土木行业没有显性的,不像新能源汽车那样被定位为国家产业政策,但是我们有PPP基金、海绵城市基金、BIM项目补贴,这都算是隐性的产业政策,顺应这些政策自然能开发不少项目来做。另外,所谓政府“任务性”、“执行和贯彻式”的项目投资开发,是指政府的年度预算、上级文件命令要求落实的工作等,比如大力发展PPP项目,很多地方政府就开始退出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不断设立ppp投资基金,不断新增入库PPP项目。

5、市场与客户的转变

这里不讨论中小企业在传统方法下依靠关系的市场行为,也不讨论大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说说新形势下市场与客户的转变。一个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增长领域,这些领域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关系,也与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例如地下空间、绿色建筑、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旧改工程等;另一个是客户的思维模式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大部分按部就班的设计招标施工模式到现在PPP模式,从原来规划与建设分离到咨询企业规划、建设咨询一条龙服务。因为项目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可变因素和建设形式的多样化,政府和投资人在项目开发、规划上需要更多的智力服务,在新业务上需要更多的智力服务。

6、如何利用好资本市场?

土木工程是个大行业,涵盖了地产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环保工程等,如今资本市场对工程行业整体而言的认同感是有目共睹的。以PPP、环保系列为龙头的工程建设类股票在今年轮番上涨,以中铁、中交、中建为龙头的工程建设板块也间接推动了A股走上新高,以中国交建为例,其股价在两个月内上涨幅度高达一倍。另外,今年几乎每月新批的上市企业中,就有一个是涉及工程行业的。

7、如何为20年后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企业做大做强有四个要素:资本、平台、管理与技术,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人在做,所以人才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资本一定是最后一步。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技术为生存根本,管理提高营业效益,平台是展翅高飞的基础,资本则是最后的助力,走向巅峰。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不能丢掉管理与技术这两个最根本的生存法宝,而盲目去追求平台化、对接资本市场。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太大了,市场上到处都是平台型企业、生态型公司的理念传播,土木行业的公司难免都会心生向往。而事实上,平台化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为土木行业的平台化没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服务,那么平台就不是很可靠。这点土木行业与目前的电商平台完全不同,专业性门槛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另外为什么不能过早对接资本?因为资本追逐热点,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影响很大。

8、守住稳量市场,进入增量市场、逐步退出缩量市场

一定要进入增量市场,而不是死守稳量甚至是缩量市场。什么是稳量市场?市政基础设施就是,城市化不断推进、以新换旧、设施维护,这些市政业务会一直持续下去。缩量市场呢?铁路尤其是普通高铁、港口等,以港口为例,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多个世界级城市港口,多个港口处于业务量严重不饱和状态。那增量市场有哪些?一个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逐步由一线向二、三线蔓延,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乌鲁木齐等等;二是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甘肃省十三五要完成5000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四川、江西等更是不用说,另外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普通公路向高速路升级改造;三是环旧城新建和新区建设,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逆城市化,也就是原来的中心区不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交通的便利,产业和居住开始外迁。以深圳和上海为例,近几年一些非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例如深圳龙华新区、龙岗区、光明新区等。

最后,增量市场的进入,可以是从头开始。虽然会花费很大的进入成本,但是这个增量市场带来的收益完全可以抵偿这部分成本。



近期原创:



声明:本号所有原创内容均归本号解释

持续原创,行业深度研究

扫码关注并回复1加入土木行研群

欢迎后台骚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