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dsy | 葫芦妈妈的心灯 ——艺痴者技必良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22 15:59:37

葫芦妈妈的心灯

——艺痴者技必良


文 / 中国手艺实习小记者  戚志雯

图 /  马江红、戚志雯

编辑 / 手艺君


有人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我觉得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之间。遇到不好的事情,学会平静下来坦然接受,把不好转变为好,任何时候心里灯都是不能灭的。

——马江红



常沙娜先生为马江红亲切寄语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不仅让观众们大饱眼福,更让一些手工艺大师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在“承古启今、巧夺天工”的展厅,远远望去北一展厅内人头攒动。每件作品前都挤着不少想要看个仔细的观众,人群里不时伸出手机拍照留念,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展牌左侧展柜上陈列着的几个份量感十足的大葫芦。



《梵圣》

《敦煌榆林石窟普贤菩萨》


《心灯》


葫芦上竟巧妙的刻满了各种图案,再加上墙壁上的佛像画,围观群众在纷纷为作品惊叹的同时,不禁对这位工艺美术大师好奇起来,纷纷猜测:能在这样硕大的葫芦上完成如此精细雕刻和绘制的人,定是个年及古稀的老先生,不曾想竟是位年轻的女性。


下面跟随着手艺君的脚步,

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美丽的“葫芦妈妈”。


作者简介        




马江红1971年出生于新疆,祖籍甘肃。199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现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西藏美术协会会员,新疆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协会会员,现任新疆龟兹画院名誉副院长,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2006年马江红曾专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字画装裱、古书画修复和木雕并结业。她多年来专门从事葫芦壁画雕刻艺术创作和研究,克孜尔千佛洞、敦煌壁画均有独到的艺术理解。



柏孜克里克20窟本行经变》


她的作品不仅包含了古西域洞窟壁画等古老文化样式,而且在创作中借鉴了现代雕刻的表现方式,通过融合具有浓郁新疆地区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以艺术再创造的方式使历时千年的壁画焕发出更独特的艺术魅力。


马江红老师的工作室         

约好时间,我们如期拜访了马江红老师的工作室。穿过幽暗的走廊进入一间约一百平米的狭长地下室,只见屋内四壁上图绘着一圈敦煌图案,色彩浓郁,格式严谨,形象规整,墙壁下陈列着一件件由玻璃罩起来的精美葫芦雕刻品。不得不说,在这晕黄的灯光下,再配上专属地下室的潮气,让人有一种身处敦煌洞窟的感觉。



往左手边一拐,便是马老师日常进行创作的地方。不大的房间几乎被一张长桌占满,桌上散放着书籍、画稿、笔、纸、颜料、各式雕刻工具以及三两个刻了一半的葫芦,桌旁角落处还有两三个蛇皮袋,里面足足装有十几个大葫芦,马老师指着这些葫芦对我们说到:“这些宝贝可够我刻个几十年了”。


马江红老师平时的工作台

马老师家里还未雕刻的葫芦素胚

接下来马老师又热情的引我们进了右手边的一个门洞里,在开灯的一瞬间,我仿佛见到了漫天金光里的满天神佛。不算太大的空间满满地摆了十几个及人高的玻璃展柜,每个展柜里都有一件非常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他们既耀眼夺目又柔和温暖,仿佛照亮屋子的并非来自头顶的灯,而是来自这一件件作品中的佛光。



马老师与壁画、葫芦结缘       


在和马老师谈话的过程中我们聊到了她和葫芦壁画雕刻的渊源。她慢条斯理的追忆起往事,嘴角含笑,双眼如同蒙上一层梦幻,仿佛历史之情之境就在眼前:刻画洞窟壁画,既是10年前的一个偶然,又是冥冥中的注定。“我非常喜欢洞窟壁画,因为居住的便利,从小时候起就已经把克孜尔,敦煌,西藏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壁画看了个遍,并为之所陶醉。特别是克孜尔千佛洞壁画,那色彩,那造型,那宗教气氛,美的没法说。可惜破损的太多,了解的人又太少,于是我就想通过作品,让它能流传下来。



库木吐拉新2窟《窟顶13菩萨110石窟《尸毗王施肉救白鸽》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它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窟内壁画内容不仅包括飞天、罗汉、天龙八部、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壁画风格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接受,更是古龟兹画师非凡智慧的呈现。



此时的马老师一边回忆,一边深情地端详、抚摸着腿上高约60厘米,已刻满图案的葫芦,向我们娓娓叙说:“有感于古老的壁画残损严重,我满心失落,想要挽救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后来偶然在大巴扎的街面上看到一位老人怀中抱着大葫芦,在雕刻石榴花,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失去和现存精美的壁画雕刻在葫芦上?这样的想法我坚持到现在”。



由圆构成的葫芦,象征着和谐美满。干百年来,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象征。葫芦春无艳丽之花,秋有丰硕之果,虽颜色无奇,但既无骄娇之态,又有可喜之形,于是人们对葫芦寄托了许多深情。这些信仰和感情的寄托,世代延续,构成了特有的葫芦文化现象,久久流传,愈久愈盛。


《一葫开天》


但葫芦的种类繁多,单以作为工艺品的葫芦来说,又可按照形状和产地分为不同种类,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成了关键。从马老师口中我们得知:一般内地葫芦大多数是“水葫芦”,产量高,质地较软,且水分大,雕刻上色之后保存时间短,放不了多久图案就剥落了;而她所用的是新疆的“油葫芦”(喀巴克),质地非常坚硬,表皮润厚,色泽柔和,适合雕刻,正常条件下甚至可以保存千年。这些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为马老师的雕刻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和表现介质,从而远远超越一般把玩的层面,而具有特殊的震撼力和分量感。

葫芦雕刻是一个长久、寂寞的过程。看着老师布满划痕的手,我不禁问道:难道不觉得辛苦麽?马老师却淡然的说:“这是天赐的快乐,又怎么会辛苦呢”。随着她布满一道道划痕的手,这些神佛突然鲜活起来,我就这么久久地凝视,半天回不过神。


玩物易得,神物难寻       


作为工艺品的葫芦并不少见,但玩物易得,神物难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在凹凸、光滑又坚硬堪比石头的葫芦上是如何进行如此精细雕刻的呢?




在雕刻上用不同的雕法展示壁画原貌,需要下功夫去学习和积累。除了随葫芦的势整体去设计,还要了解葫芦的软硬度,了解葫芦的文化史,如近代的葫芦艺术制作技法,针画葫芦、烙画葫芦、匏器葫芦、勒制葫芦等等。作品雕刻完工后,上色则更要下一番心思,葫芦与纸张、布料不同,有些部位吸水很强,有些部位光滑得无法上色,矿物颜料很不容易附着上去,对胶矾就需要比例,不停地一遍又一遍染色的同时,按照湿厚而洗色,就这样反反复复着色。一件作品就需要上色几个月,再加上雕刻,成型的作品最长5年,最短的也要一年多。总的来说,雕刻葫芦一般分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放进锅中用文火煮,通过发酵去掉青皮



第二道工序是构思、起稿,这道工序最艰难。


不能依葫芦画佛的生搬硬套,如果只是将壁画内容临摹转移到葫芦上,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意义;但若刻意给古代艺术精粹贴上现代标签,又过于牵强,不伦不类。怎么找准结合点,定好位,便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葫芦上小下大,上半部的空隙狭小,所以将平面转移为立体后还要将画面上半部的形象适当缩减,构图颇为困难。有了构思,还要反复在纸上画草图,直到稿子成熟满意,才转印到葫芦上。



《敦煌石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


我们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到,马老师为了以妥当的构图再现壁画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将地各个窟的壁画都烂熟于心,为的是匹配葫芦的不同造型,以深思熟虑的构图营造出新的艺术画面。


接下来进行刻线雕面。葫芦那不规则的流线型形体和凹凸的弧面对行笔走刀构成相当的难度。



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片”,包括阳雕、阴雕、透雕、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而马老师则借鉴了雕塑中的圆雕、浮雕、镂雕技法,还有版画里的雕刻刀法。常用的雕刻刀有二、三十种: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刻线刀、刻笔、透孔器等,另外自己还加工了一些特殊雕刻工具。主要刀法有、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切刀等。雕刻时尽可能雕得规矩而不失偶然天成,刻得细腻捎带大气,既保留原始壁画的图样的基础,又立体的刻画出飘带的动感。


马江红老师在用最细的雕刀对一百零八佛像之一进行面部表情雕刻



之后是上色。“个别葫芦我是不上色的,就看素刻的效果;有些只上少许颜色,或用些特殊着色技巧,如烟薰火烤、鞋油皴擦等;大部分的作品还需要仔细上色”。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壁画的着色特点和使用的矿物颜料不同,葫芦材质也与纸张、画布不同(有些部位吸水性很强,有些部位光滑无法上色),所以在上色时就需要格外谨慎。



通常需要上色,洗色,再上色,再洗色,不断侵透、渲染,以此达到还原历史风貌的色彩。一件作品的雕刻最长有五年,再加上上色,周期则更长。油葫芦本身就很稀缺,在雕刻的过程中容不得半点失误,否则整个葫芦就废了,所以更得用心,一气呵成。



《唐卡莲花生大生》



《唐卡弥勒菩萨》

创作成了生活的中心

   

马江红老师把自己的全部情感、信念、希望都化为笔画、刀刻的美妙形象,附着、熔铸在每一个葫芦上。她常说:“不敢想象此时的我竟然和美丽的克孜尔壁画和葫芦雕刻艺术结缘……是艺术创作,让我觉得生命这样美丽!正是众佛妙意牵引着我,体验自然造化的生命律动。这些古老的文化让我执着,向往,迷恋,追求,甚至做梦都会出现这些场景。梦到自己变成了金翅鸟,在每一副经变图中飞翔,在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中穿梭……心灵充满了创作的激”。



就这样,马老师在自己并不宽敞的工作空间里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创作。这些葫芦雕刻作品就像是马老师的孩子,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伴在她的身边们,平平淡淡的,却又无比充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4年,马老师的葫芦雕刻作品《龟兹系列》--阿舍王梦境灵浴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刊用。2005年3月6日,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个人雕刻作品展。2006年10月28日新疆龟兹葫芦作品被邀请故宫博物院展出。2007年3月16日马老师被邀请去故宫博物院学习、深造一年,很好地完成裱画,修补古画,雕刻等学业,取得故宫博物院颁发的结业证明。获得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奖、中国优秀民间艺人奖。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奖。作品入选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画册。2010年10月28日新疆七纺街在北京798举办的新疆艺术展带去的14件作品全被收藏,并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

 
与常沙娜先生分享壁画雕刻

与常沙娜先生合影


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介绍作品



30多年间,在壁画与葫芦相结合的空间中自由地雕琢是何等的幸运。在创作中,时而回归克孜尔,时而回归敦煌,时而回归西藏,我仿佛进入了广阔的宇宙中,品味着自然的无限生机”,马老师感慨道。


马江红老师的梦想


如今已经是马老师来北京的第五个年头了,被问及来北京的初衷时,她说:“北京是艺术之城,是通向世界的平台,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我想通过北京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唐卡艺术。同时也想在北京拥有一个博物馆,让孩子们有个好的归宿,希望有眼光、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兴趣者来合作。

马老师说她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带着孩子们周游世界,如果可以也要进一下大英博物馆,让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即使现在很难实现也无妨,她始终相信:有梦想才有动力,有了动力付诸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马江红老师的葫芦,不仅凝聚了佛国的博大与玄奥、宁静与瑰丽,继承和保存了民族艺术的血脉,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创造性的赋予了葫芦雕刻以全新的阐释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为中国手艺网站内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好消息


中国手艺小记者开始招募啦!

爱手艺、文笔好的不要错过

详情查看本期内容「第四条」


手艺君静静候着你的到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