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州杂谈 | 重大发现:诸葛亮曾被封王略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26 16:00:41

转载自石志刚先生(略阳著名文史学者)


今陕西略阳,历史上曾有过沮县、武兴郡、武兴县、兴州、顺政郡、顺政县、汉曲县、长举县、明(鸣)水县、盘头郡等建置名称。南宋末期以后改称略阳,一直延续到现在。
      略阳地处偏远,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加之土地贫瘠,人口较少,因此,历史上在此地封邦建国、爵禄王侯的人较少,笔者梳爬整理有限的史料,统计以今之略阳曾使用过或辖属的郡县名称作为虚封、谥号,或者在略阳被封为王侯(公)的,前后约有十八人,其中以南北朝时期的武兴王为最多,约有九人,又有一人被封为槃头郡开国公。隋唐时期,兴州顺政县为故道通衢之地,前后有四人被封为顺政郡王。南宋时,兴州为西线抗金总指挥部,先后有吴玠、吴璘因抗金保蜀之功,被(谥)封为王,又有史斌和吴曦僭位称王。详见下表:




现对以上人物的生平及事迹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一、武兴王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于建兴十二年(234)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死后追谥忠武侯,。

诸葛亮封武兴王,未见于正史记载,仅在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卷五十一中提及,但漏洞较多,很难采信。其云:

武侯庙,在(成都)府西南二里,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

二、武兴郡王高普

高普,字德广,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族弟。在追随神武帝高欢与西魏军的战斗中多有战功。,被封为武兴郡王。《南齐书》第十四卷补列传第六、《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有载:

武兴王普,字德广,归彦兄、归义之子也。性宽和有度量。九岁,归彦自河州俱入洛,神武使与诸子同游处。天保初,封武兴郡王。武平二年,累迁司空。六年,为豫州道行台、尚书令。后主奔邺,就加太宰。周师逼,乃降。卒于长安,赠上开府、豫州刺史。

三、武兴王杨文度

杨文度(?—477),仇池氐人,武都王杨僧嗣之从弟。473年杨僧嗣在葭芦(今甘肃武都县东南)去世,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遣使降北魏,魏以文度为武兴镇将。477年十月,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陷北魏所占的仇池。477年十二月,魏将皮欢喜攻陷葭芦,斩杨文度。杨文弘奉表向魏谢罪,魏以文弘为南秦州刺史、武都王。其后,杨文弘又在武兴建立武兴国。杨文度自立武兴王一事,在《资治通鉴》卷一三三宋纪十五中有载:

(宋苍梧王元徽元年十月)武都王杨僧嗣卒于葭芦,从弟文度自立为武兴王,遣使降魏,魏以文度为武兴镇将。

武兴王杨文弘

杨文弘(?-479),清水氐人,是杨保显的次子,武都王杨僧嗣之从弟。478年2月,杨文弘继承王兄杨文度武兴王位,迁都武兴(今陕西略阳县),向北魏称臣,史称武兴国。479年,遭暗杀身死,葬于武兴三徂永安陵。

五、武兴王杨后起

杨后起(?-486),为杨文弘兄子。479年9月,杨文弘卒,因其诸子皆幼,魏拜杨文度之子、杨文弘之兄杨后起为武都王,承袭杨文弘担任武兴国王。永明四年(486),杨后起卒,杨集始继位。

六、武兴王杨集始

杨集始(?-503),杨文弘之子。486—503年在位。永明十年(492)魏拜杨集始为汉中郡侯、武兴王。503年,因病去世。《周书·异域传上·氐传》载:“盛之苗裔曰集始,魏封为武兴王”。

七、武兴王杨绍先

杨绍先(?-535年),清水氐人,他是杨集始的长子。杨集始去世后,魏立其子杨绍兴为武兴王,天监四年(505),杨集起、集义立杨绍先为帝。率众氐伐魏,兵败,武兴被克。次年,杨绍先被俘,。梁中大通二年(530),杨绍先乘魏都内乱逃回武兴复自立为王。大同元年(535),杨绍先被北魏所杀,国事由绍先子杨智慧、杨辟邪二人分管。

八、武兴王杨智慧、杨避邪

公元535年,杨绍先死,南朝梁立绍先子杨智慧为武兴王。智慧上表求率四千户归国,梁武帝诏许之。545年,西魏攻占武兴,置东益州,546年杨辟邪被西魏封为武兴藩王国,置武兴。551年,杨辟邪反叛西魏,552年西魏攻克武兴,生擒杨辟邪,553年杀死杨辟邪,武兴国灭亡。西魏改东益州为兴州,改武兴郡为顺政郡。

槃头郡开国公宇文猛

199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市原州区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的古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周故大将军大都督原盐灵会交五州诸军事原州刺史盘头郡开国襄公墓》得知,墓主人为盘(槃)头郡开国公宇文猛。

宇文猛,字虎仁,平高人(今固原市原州区)。约生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6),卒于保定五年(565)七月十五日。为北方少数民族部族酋长之后,于永安元年(528年,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任都将,二年(529)补都督。普太中(531),除襄威将军。北魏太昌元年(532),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出龙骤将军、员外谏议大夫。永熙三年(534),随大驾西迁,封长安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大统二年(536),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四年(538),除安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又除通直散骑常侍,加安西将军,进爵为公。十三年(547)加持节抚军将军、右光禄大夫,除长乐郡守。十四年(548)授大都督、原州诸军事、原州刺史。十五年(549)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加骤骑大将军。

西魏恭帝三年(556),,其第三子宇文觉继任,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此年,宇文猛以公“先朝动莺”赐姓宇文氏,改封槃头郡开国公,即授龙右武伯。保定三年(559),转授龙左宫伯, 以公宗室勋旧,授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保定四年(560),以公秉德贞固,掺识源远,授大将军,余官封依旧。保定五年(561)七月十五日,宇文猛死于长安县鸿固乡永贵里,十月二十三日归葬于平高县之西南,终年六十九岁。

槃头郡即北魏正始三年(506)置于今陕西略阳西北部的郡邑,辖武世、长举两县。《元和郡县图志》载曰:“槃头故城在(长举)县南三里,因水盘曲为名。”《太平寰宇记》载:“槃头古城,在长举县南三里。”考其位置,当在长峰村之南1300多米处的嘉陵江西岸的二级台地上,此处今地名为“大场”。槃头郡从北魏正始三年(506)置,至北周天和二年(567)废,前后共61年,即在宇文猛死后第六年,槃头郡即被撤销。

十、汉曲县公、顺政郡公董纯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董纯年少时很有体力,弓马娴熟。在北周时,历任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为固始县男,食邑二百户。他从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以功拜仪同,进爵大兴县侯,增邑八百户。隋文帝杨坚受禅,董纯进爵汉曲县(今陕西略阳县)公。汉王杨谅不满其兄隋炀帝杨广即位,在并州起兵作乱,隋炀帝让董纯担任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副使,跟随杨素攻击并平定了杨谅。隋文帝仁寿四年(604),以功拜柱国,进爵为顺政郡(治今陕西略阳)公,增食邑二千户。转任左备身将军,赐女妓十人,彩绢五千匹。大业十年(614)后,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多次参与了征讨和平定内乱的战争。后遭朝臣诬陷,被隋炀帝杀害。董纯的事迹《隋书》列传第三十有载。

十一、顺政郡王刘神藻

刘神藻,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其可能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的副将。大历九年(774)九月,随朱泚进京朝谒,以示恭顺。为笼络人心,稳定军队,代宗皇帝对朱泚和其部将王廷俊、李令德、刘神藻、许皎等人进行了册封。关于朱泚此番进京的前因后果,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硃泚传”中有详细记载,而刘神藻被封为顺政郡王一事,见于《册府元龟》卷一二九“帝王部·封建”所载:

大历九年九月,封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试殿中监王廷俊,为阳城郡王;都虞候、试殿中监李令德,为狄道郡王;步军使、试太常卿刘神藻,为顺正郡王;都押衙、试太常卿许皎,为邻山郡王,并赐实封五千户。

十二、顺政郡王李良

李良(737—800),祖籍陇西,因其先祖在汝州做官,举家迁徙汝州。李良从小志向远大,介然不群,十四岁时就熟知兵法战阵。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起,中原战事频频,李良被上党节度使程千里辟为从事。他恭格明义,办事干练,为列校所忌惮,受到主帅嘉奖,提升为左武卫中郎将,知节度衙事。程千里去世后,李良转投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旗下,被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知节度衙事。时西戎犯边,朝廷选将,李良以全材擢授淮西行营兵马使,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太常卿,移驻普润。他防边殄寇,屯田积谷,连年丰稔,储蓄累万,被节度使李希烈提拔为都虞侯。后随李希烈征讨蕃臣,收复襄汉,录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子詹事,封顺政郡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十户。以后又多次受到朝廷的册封。贞元十六年(800)十二月十一日,李良卒于位上,终年64岁,死后葬于万年县白鹿原。

李良事迹见《全唐文补遗》第三辑中收载的杜黄裳所撰《唐故兴元元众云麾将军右神威军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顺政郡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十户赠夔州都督李公(良)墓志铭并序》一文。

十三、顺政郡王苴那时

苴那时本为唐代东南的蛮夷首领。贞元十七年(801),吐蕃乱军侵犯北方的灵州(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攻陷麟州(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德宗派遣使臣到成都府,命令韦皋出兵进攻吐蕃腹地。韦皋兵分数路,渡过大渡河深入吐蕃境内,在围攻昆明、诺济城时,磨些蛮、东蛮二部落的酋长苴那时等,带领兵卒四千人协助进攻。韦皋带领蜀军和东蛮军转战千里,吐蕃军连连战败。其后吐蕃进犯灵州、朔州的部众被调南下,亦被唐军歼灭。韦皋因战功而加授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苴那时被诏封为顺政郡王。《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载:

诏封苴那时为顺政郡王、苴梦冲为怀化郡王、丰琶部落大鬼主骠傍为和义郡王,给印章、袍带。三王皆入朝,宴麟德殿,赏赉加等,岁给其部禄盐衣彩,黎、巂二州吏就赐之。

十四、史斌兴州称帝

史斌,北宋末年宋江军中将领,即小说《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原型,祖居陕西华阴县史家村。史斌原为宋江部将,宣和三年(1121),宋江投靠朝廷,史斌率领起义军余部辗转斗争。南宋建炎元年(1127)七月,史斌率众进攻兴州,宋臣向子宠弃城而逃,史斌遂进据兴州(今陕西略阳),僭号称帝。不久挥师东进,向陕南重镇兴元府(今汉中)进军,不克。复兵进关中,据长安,朝野震动。建炎二年(1128)冬,引兵复入关中,被泾原兵马都监吴玠俘虏并斩于鸣犊镇(今长安区鸣犊镇)。

史斌在兴州所建国的国号和年号,因无记载,已不可考。但其进据兴州称帝一事,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记载得较为详细:

(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是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守臣向子宠望风逃去。先是子宠在州,设关隘甚备,陕西士民避难入蜀者,皆为子宠所扼,流离困饿,死于关隘之下者,不可胜计。斌未入境,子宠弃城先遁 ,斌遂自武兴谋入蜀,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卢法原,先与本路提点刑狱邵伯温共议,遣兵扼剑门拒之,斌乃去,蜀赖以安。

十五、涪王吴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吴玠少年时性格沉毅,知晓兵法,善于骑射,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在和尚原、仙人关、饶凤关等战役中,多次大败金兵,使金军从川陕包抄进攻南宋的企图破灭,确保了南宋的西部防线安全。绍兴九年(1139)六月二十一日,时任保平、静难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的吴玠,因病去世于兴州仙人关寓所,终年47岁。绍兴十年(1140)春正月十八日,高宗皇帝下诏,吴玠谥武安,诏作庙于仙人关,赐庙额为“忠烈”。 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十八日,朝廷追封吴玠为涪王,使其成为南宋中兴七个异姓王之一。

十六、新安郡王、信王吴璘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名将吴玠的之弟,著名的抗金将领。绍兴初,其与兄吴玠一起,参与了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役,重挫了金兵的进攻,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吴玠去世以后,吴璘接替哥哥,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力部队,被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先后领兵督战陕陇,收复秦、凤等路所辖十六州军,擢升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招讨使。乾道元年(1164),吴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礼款待,又封为太傅和新安郡王。乾道三年(1166),吴璘病逝于兴州寓所,享年66岁。追赠太师,追封信王。吴璘死后,葬于兴州灵峻山西侧山坡上,即今之吴王坟。

十七、伪蜀王吴曦

吴曦(1162―1207),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抗金名将、信王吴璘之孙,节度使吴挺之子。初因祖父功勋补任右承奉郎,后历任中郎将、高州刺史、濠州团练使、利州西路安抚使、太尉、四川宣抚副使、兴州知州等职。开禧二年(1206),正当平章军国事韩侂胄调集三路重兵,大举北伐中原之际,西路军主将吴曦在金国军事、,突然叛宋降金,僭称蜀王,建都兴州,国号转运,后得到金朝章宗的册封。次年二月,称王四十一天的吴曦,被部将安丙、杨巨源、李好义等诛杀于兴州寓所(皇宫),使“吴氏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每天免费收看精彩内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