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里的漫游者之魂 | 自深深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3-29 16:13:57


他画过非洲集市里

繁忙的小贩

也画过希腊群山之巅

矗立的风车


在他的漫游地中

中国上海

是他记忆深刻的所在

……

      

 

五十年中,走遍世界各地,用速写记录多样的乡土聚落和建筑环境,其中有不少关于中国、关于上海的。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用笔保留了上海的变迁。他是美国杰出建筑师、建筑教育家,詹姆斯·沃菲尔德(James P. Warfield)

  

       

  漫游者 


“我是一名建筑师,但最恰当的称呼或许应该是——”凝神片刻,沃菲尔德吐出三个字:“漫游者”。


漫游者?丝毫不夸张,数十年间,这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美国建筑师跑遍全球的城市与田野,仅中国就来了十多次,上海、北京、甘肃、山西、福建、云南都曾留下他的身影和足迹。


 
   
每到一地,沃菲尔德都会将有特色的建筑、风物素描下来。日积月累有五六十本速写本,垒起来达1.5米,从中海选出5%,跨度为1972-2008,编成《沃菲尔德建筑速写》。

    

身为建筑师,何以热衷旅行和速写?


1964年,美国作家、建筑大师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主题展览,随后出版同名著作。


鲁道夫斯基认为,除了皇室宫殿、摩天大楼等“经典建筑”,建筑师更应该了解普通人的居住需要。于是,包括穴居、柱廊商店、学校、工厂等平民建筑,甚至贫民窟建筑,都值得学习。

  


鲁道夫斯基的观点反响巨大,激励了大批建筑师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寻找非正统建筑。詹姆斯·沃菲尔德就是其中一员,不过,他的记录方式很特别:速写,而且持续了40余年。


刚开始的时候,速写还是建筑师基本功,“施工图纸包括从平面到立体、从场地设计到精确的构造和结构细部,都要靠手绘。”科技改变了传统,到20世纪末,绘图软件、数码相机基本取代速写。沃菲尔德接受新事物,但旅行中只要有时间,他仍然选择素描。

5岁起沃菲尔德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画画,大学念的也是艺术系。他发现,绘画意味着“把想法落实到纸上”,素描又是“身心共鸣”的过程,眼、手、心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易于唤起人们的思考、批评和灵感。而这,比单纯的摄影更能从内部理解平民建筑。



长城、古城与魔都


几年前,沃菲尔德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取名《少数人的旅行》,还出了中译本。他的“速写之旅”确实称得上极少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肯尼亚、土耳其、印度、墨西哥……漫游于这些引人向往的国度,沃菲尔德实践着鲁道夫斯基的主张,把目光聚焦到平民建筑、自然风物。


收获是丰厚的。在非洲巴拿尼,他发现悬崖绝壁下的小村庄,民居由土、石、茅草构成,简单而多样。在摩洛哥特拉斯山脉,结实的夯土房屋体现了建筑的调适性。美洲大陆的印第安原住民民居则采用泥浆粘土建成,与摩登的纽约反差鲜明。



此外,当地菜市场、广场,沿途所见的树木、动物亦为素描对象。其中有一张墨西哥喷泉沃菲尔德非常珍视,因为“老鹰乐队”曾在此演唱《加州旅馆》。


《沃菲尔德建筑速写》收录的近200幅作品里,有不少是关于中国的。实际上,早在1988年夏,沃菲尔德就带学生访华,在同济大学办暑期班。


此后二十多年,他屡次来中国写生,素描了北京紫禁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而为多角度呈现长城,他还分别在5个地点进行速写。

   


当然,沃菲尔德依然最关注平民建筑,于是有了以平遥古城、江南水乡、上海弄堂为内容的速写作品。他至今对那些在小河中穿梭的木船和水泥驳船津津乐道,“它们有丰富的细部,是文化财富。”    



沃菲尔德速写速说 
选择对象:速写最重要的时刻往往出现在落笔之前,我们需要认真选择合适而值得的速写对象。因为你投入到每个对象的时间和情感都是无法再现的。 
    
等待瞬间:艺术家和表现对象之间存在某种灵犀,这是一种理性的、几乎可触知的交流。由此艺术家走进了一个“奇域”,在那里,本能、直觉和天赋,与我们长期艰辛创作的积累交汇,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瞬间。 
    
速写的诗意:速写就是视觉图像中芸芸诗篇。与诗韵同理,速写可以是抒情的、狂热的、共鸣的或自由的;尽管只记录下转眼即逝的片刻,却能据之推测过去或未来。 
    
历史和文化:翻看自己的画作,有时我会对某件作品感到吃惊,因为其描绘的物体已不复存在。于是我的图像成为一种沉痛的证明,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是 想读bookland 微信公众号的第 80 篇推送

分类到【自深深处】


本文为想读bookland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想读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