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名义、种类及修习次第--止观双修及其次第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三、止观双修及其次第

止观或定慧双修,以般若慧为导而修止观,是大小显密诸宗法共同的特质。《杂阿含》第599经谓“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意谓在持戒的基础上得闻思慧,以慧为导,方可修习止观。止观二者,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成实论》卷十八云:

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修止入四八定,仅有遮止、压伏烦恼的作用,不能断除烦恼的根株,只有修观得慧,才堪断灭烦恼而得彻底解脱。诸宗学,都说修止得定,乃世间共外道法,只有用独有的出世间智慧修观得慧,与真如相应,见证本来真性,才足以超出世间,才是的精髓。一行《大日经疏》以成就三密相应的有相瑜伽为“世间三昧”,认为只有以智慧反观心性,如实知心真实,住无相瑜伽,才是“出世间三昧”。宗喀巴《道次第广论》卷十六云:

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

强调必须于奢摩他定心上以智慧修观,尤其是以与真如相应、以无我为中心的出世间智慧修观,获得对真实的定解、证悟,得真正般若,才可以出世间。

由此而言,诸宗的宗旨,皆在于证得与真实相应的般若智,用此智断烦恼而入涅槃,般若智的获得,唯依修观而致,故以出世间慧修观,较修止更为重要,是各种的重点所在。但修止得定,也不可缺少。一者,由止得定,为专心致志、深思入微而修观的基础,若心散乱不定,是不堪进行精致的内向性审思的。《修次中编》喻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难生稳定的智慧光明。二者,即使见性得慧,也须修止,定心于所见性或慧上,离散乱昏沉,入止观双运境。诸家法,都强调止观双修,定慧平等。《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

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为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智顗喻止观、定慧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行,即堕邪倒。”止观双修的目的,是达定慧平等的定境,称“止观双运”或“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合俱转”。《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解释:

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婆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等和合平等俱转。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谓双证止观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

就止观双修的次第而言,诸乘诸宗的修,大抵先研习佛典,得闻思慧,然后略修“四念处”等观对治粗重烦恼妄想。据叶均《略谈南传的修定方法》所介绍,近今南传徒坐,先观五蕴无我,对治粗乱烦恼邪见,由观修而得思慧,然后以思慧为导,从“四十业处”中的一门入手修止,在止的定心上再修观,北传有部的法,一般先修“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粗重烦恼障碍,止息乱心散动。次修“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一一苦、空、无我,在此基础上从数息、不净“二甘露门”择一而入,修止,在止的定心上修观。大乘诸宗的次第也多先从修观得思慧入手,在此基础上正修止观,正修止观从止观双修的次第而言大略有三途:

1.从止入观,达止观双运。这是印度大、小、密乘佛典中所说修习止观的通途。修习者从止门择一而入,渐渐入定,于奢摩他定心中修观,获得对真实的定解,平等住于定慧不二的止观双运境。南传上座部从“四十业处”入“慧地”,大乘念佛从持名、观想入实相念佛,密乘行部法从有相瑜伽入无相瑜伽,无上瑜伽从生起次第入圆满次第,于圆满次第中观心,宗北宗由念佛名入一行三昧,大手印渐道从专一瑜伽(修止)入离戏瑜伽(修观)等,方法虽然有别,但从止入观而证止观双运的路线,大体一致。

关于修观所依的定心,《瑜伽师地论》《道次第论》等,皆以修止至初未到地定以上,发身心轻安为奢摩他,为修观所依的定。《道次第广论》卷十六云:

以若得前所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系博而得解脱。

并说正奢摩他,修无上瑜伽者可以在修生起次第时证得。北传有部经及一类大乘论典,则说应在第四最寂静心中修观,尤其成佛时更须如此。《大智度论》卷七即云:

一切诸佛于第四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中舍寿,于第四起入无余涅槃。故称第四为“根本定”。

2、从观入止观双运。这可谓次第的顿入法,一开始使径直修观,观至于无我真实义生起定解,并由此引发身心轻安,是名毗婆舍那。《道次第广论》卷二四谓“生轻安已,乃是真实毗婆舍那”。定心于此毗婆舍那定慧平等之境持续而住,即止观双运。汉传诸宗,多有此说,如智顗《释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说:

或有声闻,从初发心即修慧行,发电光三昧得四果,未具诸。

电光三昧,谓刹那顿悟无我义,这在最初的欲界定中便有可能发,依此顿悟的智慧修心,便可断尽烦恼成“慧解脱阿罗汉”。《摩河止观》卷九引《成实论》云:

有欲界定能发无漏,无漏发疾,倏如电光。

五门的十二因缘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顿止观、宗及大手印的观心等,皆从此门而入。但宗喀巴据印度多数论典,认为毗婆舍那必由奢摩他定心上修观而得,其《道次第广论》卷十一说:

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违诸大德所造论典,非诸智者所凭信处。

但这仅指未证奢摩他、毗婆舍那者而言,若已证得者,无妨随意入一门或止观互用。真言宗一行、空海,也都主张密法修习须从有相瑜伽入手,证奢摩他,然后在止心中修观,入无相瑜伽。

3、定慧不二顿悟门。既不系心一缘以修止,又不以闻思慧分析而修观,唯径直调心令与真如相应,明心见性,得般若正见,然后定于所见证心性上而修定慧一体的一行三昧,入止观双运境。《阿含经》中所说不依一切而修定的“空三昧”、南的一行三昧、光明大手印顿入法、大圆满澈却等,皆属此类。《坛经·定慧品》惠能言: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便是对此类特质的最好说明。

天台宗智顗对修的次第有其独特的看法,认为修行者依何次第入门修持,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根性,从止、观、顿、渐诸门中选择自己喜乐、易掌握的一门深入,不必定一个止观次第的死框框。《释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说:

若论初心学人,随所欲乐,便宜对治,易入泥洹者,从诸方便初门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

他把各类人修的次第归纳为四种:

⑴.次第。依从止入观门,循序渐修。

⑵.非次第。顿入观门或定慧不二之顿悟门,顿观顿悟,不必依止观次第。

⑶.次第非次第。在从止门入手修习时,从任何一定心中修观,都有可能顿悟得慧,慧必助长定,这是次第中的非次第。

⑷.非次第次第。顿悟之后,须依次第渐修止。即使依顿悟所得慧修持,成“慧解脱阿罗汉”,仍须依次第修止,证入四八定,发六神通。

《小止观》还说,坐过程中,应根据心念的沉浮、粗细等情况,灵活运用止观二法。若初修止时心散乱不可禁制,可修观,反观妄念以对治散乱。若心起烦恼,应针对所起烦恼而修观。如此修观时若制止散乱的效果不佳,可改用数息法修止。这叫“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若坐中心沉没昏睡,可修观对治,使思维活跃,昏沉即除。若心念轻躁不安,可修止摄之。这叫“对治心浮沉病修止观”。虽为对治心沉而修观,而心不明净,效果不佳,可试修止以止之,若觉效果好,即用止安心。若虽对治心浮动而修止,觉效果不佳,当试修观,修观时觉心神明净,寂然安稳,即用观安心,这叫“随便宜修止观”。以止观对治粗乱心,能入定,但由定之空寂或快乐生偏邪贪着之细心,可修止以止之,止不住时当修观。这叫“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从止观二门入定,若定中观慧微少,应修观;修观时虽智慧清明,却定心微少,此宜修止。以止现二门随时调心,令定慧均等,这叫“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这种根据定中各层次上心的粗细、浮沉、偏正而随宜运用止观二门予以调整,令达定慧均等的说法,较只强调从一门入而死板制心者,似更实用于实修。

摘自:≪学与东方文明≫

章 定的基本方法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指导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及道教,主要长于思想、定学、心理学、中国近现代、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的智慧》、《新编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个人微信号:xinyichangongyi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