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麻池古城风云录》 作者/朱丹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9 10:30:06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文化包头》
播出频率:综合广播(AM558 FM94.9)
播出时间:周六、日12:00-13:00


麻 池 古 城 风 云 录

朱 丹 林
岁月给了九原麻池一段沉淀的历史,麻池则以静默的姿态站立两千余年,在生命里雕刻着时光的痕迹,回报以绽放的传说……麻池古城冲破了那段残缺断续的城墙包围,重现它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早春时节,黄河的冰凌还没有融化,树洼里还保留着深冬的残雪,我便在料峭的寒风中,驱车来到了麻池古城。   
站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古城墙上,看着眼前模糊难辨的古城废墟,和天空中飞驰翻卷的云朵,我的思绪,也如高天上的流云,在历史的长河里游荡,那一页页泛黄的青史典籍,开始在我的脑海里作“意识流”……   
尽管眼前的麻池军镇,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应当起于秦,兴于汉。但我首先想到的,还是《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公元前300年左右,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它在打败了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之后,势力迅速深入河套地区。
今天,在属于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包头境内,保留了多段赵长城遗址。这些长城,便是赵国的“边墙”。赵国甚至还曾经想过,利用河套地区,从东北进攻秦国。不过,战国时代的麻池古城地区,还是一片茫茫的草海,无人烟,更无城郭。它仅仅是赵国在边地训练骑兵和放牧马群的天然草原。
麻池古城真正开始兴起,是在秦代。秦始皇33年,嬴政命令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里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一仗保卫了秦国北部边疆的安宁!同时,秦设九原郡,管理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北部的沿黄河一带,并且沿着阴山,修建长城。同时修筑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到以内蒙古包头境内麻池古城为终点的秦直道!   
今天麻池古城的北城,正是当年的秦直道终点的重要军镇!站在麻池古城上,至今还能看到三个高大的土堆。当地的农民用土话叫“大圪旦”、“二圪旦”和“三圪旦”,这就是秦代直道终点的祭台。它的建筑风格,和直道起点陕西淳化县的林光宫祭台,式样完全一致。
可以遥想当年,30万秦军将士和无数刑徒、民夫,“车粼粼,马啸啸”,就是从麻池古城的祭台前点火燎天,然后向北,穿过石门(今天的昆都仑沟),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因病在沙丘(今河北邯郸广崇县)去世。此时,秦直道的城障和烽火台还没有修完。秦始皇的遗体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这位“千古一帝”在麻池古城绕了一圈,然后沿秦直道回到咸阳,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不过,“始皇帝死而地崩”,秦王朝是个短命的“帝国”,因为“仁义不修”,仅仅22年,就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  
西汉初建,国力疲弱,无力抗击匈奴。但经过高祖、文帝、景帝到汉武帝,四位君王7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大增,出现了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于是,汉武帝展开西汉帝国强有力的臂膀,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从公元前155年至前133年,汉武帝六次多路出击,汉军捣毁了单于庭,“获金人”(匈奴人祭拜天地的黄金铸偶像人),封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的肯特山),“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汉武帝设五原郡(包头市固阳县)、云中郡(托克托县)、高阙郡(巴盟临河石计山口)、朔方郡(乌拉特前旗)、定襄郡(呼和浩特南和林格尔县)。而包头的麻池古城,则是五原郡治下的一个防御匈奴的重要军镇,当时叫临沃城。此时强盛的西汉王朝如日中天,真可谓“圣风之靡,英华浮沈,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噫吁戏!“盛哉乎斯世”!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失我燕支山 (阴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从漠北极苦奇寒之地传来的牧人歌声,是匈奴种族留下唯一的文学作品。在霜雪满地,皓月中天的夜晚,伴着呜咽的胡笳之声,这是怎样的无奈与怆惊。   自楚汉之争后,冒顿、刘邦的白登山之战,汉、匈两族兵戈相刃,已历150年。战争使双方都已疲敝之极,“和为贵”,这是两个族群中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深深感到的一种需要,也是水到渠成的历史必然。   
当时的大漠草原,连年发生虫灾和干旱。匈奴贵族的上层,又发生“五单于争位”的内部战争,整个蒙古高原上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于是,杰出的匈奴领袖呼韩邪单于,决定内附中原。
消息传到京城,全城张灯结彩,皇宫中喜气洋洋,和天地之戾气,化干戈为玉帛。。皇帝下令:于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等郡直到京城(即今内蒙古包头市,乌拉特前旗、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甘肃庆阳到西安),沿途汉军着礼服,列于道旁,以最高待客礼,欢迎呼韩邪进京。汉宣帝在未央宫接见呼韩邪,授其金印“匈奴单于玺”,皇帝还将匈奴王的地位高置于汉宗贵胄的各诸侯王之上。   
至此,大漠草原地区(今蒙古高原),,,通俗地讲,就是蒙古高原正式进入中国的版图。于是,便有了美丽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公元前33年,宫女王嫱自感入宫数年,“不得面御”,乃“自请出掖庭(后宫)求行”。汉元帝将她嫁给呼韩邪,并封其为“宁胡阏氏”。昭君怀抱汉宫琵琶,在风雪之中跋涉千里,“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奶酪”。在包头的麻池古城居住有七到八年。由于昭君出塞,使得当时汉匈两族“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和平宁静的边疆有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与发展繁荣。   
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郊区麻池乡的召湾一带,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金、银质的虎、豹、骆驼等镂空花饰片,狩猎图案的简型器皿,这些文物都具有匈奴文化的典型特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是汉代的瓦当,上面有阳文篆刻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单于天降”,这些瓦当,最好地证明了昭君出塞时,王昭君与呼韩邪来过麻池古城,同时也说明那个时代,胡汉和亲,互通关市,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的真实景象。 另外一个佐证是南北朝时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庚信,在他的《昭君词应诏》里写道:“敛眉光禄塞,回望夫人城”。这里夫人城,和“单于和亲”的瓦当对照,应当就是指麻池古城。   
还有,唐代诗人杨凌在他的《明妃曲》里也写过:“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这首唐诗也生动地描述和说明了汉元帝胡汉和亲时,王昭君曾经走过秦直道的故道,在麻池古城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他们穿过昆都仑沟,到达漠北草原的诺水(今天包头达茂旗境内的艾不盖河),因为北匈奴的侵扰,,西行到鸡鹿塞(今杭锦后旗西)安居。
今天麻池古城遗址的总面积有90余万平方米,是包头地区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城郭遗迹。古城城垣高6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分南北两城。并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北城东西800米,南北550米。南城东西660米,南北675米,比北城向东突出360米,其余与北城相连。   
汉代的临沃城在清初名字变了。因三湖湾一带盛产青麻,当时共有13个沤麻池,村庄遂称之为麻池村。当地农民也不知道“临沃城”,便把这里叫成“麻池古城”。 寒风依然料峭,太阳已经西斜。早春的残阳无力地照在荒草凄凄的古城墙上,两千年多的历史风云早已吹过。然而,那段胡汉和亲,民族团结的远古佳话,却在内蒙古草原上世代地流传。   
在晚风荡起的轻雾里,我仿佛看到怀抱汉宫琵琶的王昭君,骑在马上渐渐远去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浓雾中……
朱丹林: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包头文联《鹿鸣》杂志文化顾问,《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951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随父母支援包钢来包定居。1968年下乡插队。
1977年发表作品至今,有多种著述面世。
代表作:《大九原》、《七条彩带》、《郎窑红》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