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十三五”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项目四大看点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02 12:06:37

文 | 李树君

导读

“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项目喜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项目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

、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薯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开展薯类产后高效减损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开发;重点研发满足马铃薯主食化需求的产地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并集成示范;建立适合于薯类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储运加工体系,支撑薯类主食化健康发展,实现薯类技术全产业链升级。

1. 项目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整体性、协调性,突出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马铃薯和甘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特点,我国种植面积约8500万亩,总产量8500万吨左右,均位居世界首位。我国薯类传统消费习惯以鲜食和菜肴为主,仅10%用于工业化加工。近年来,薯类加工业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技术装备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加工比例低、产品品种单一、综合利用率低等不足问题。

针对薯类主食化原料品质保障难、加工工艺适应性差、设备耗能高与质量控制弱、加工产业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开展薯类产后储运减损、全粉加工、主食化提升、原薯主食制品、挤压重组方便主食等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实现从适宜加工的品种与选育与评价、储藏保质、加工上市等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符合农业供给测改革、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大政方针,利国利民。

2. 项目以原料先导,工艺突破,装备保障,集成示范,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项目以薯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开展薯类产后高效减损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开发;重点研发满足马铃薯主食化需求的产地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并集成示范;建立适于薯类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储运加体系。

项目将开展薯类加工品种的筛选、开发薯类储运加工工艺,采用模拟仿真、关键部件实验与优化、整机试制实验、验证与考核,完成智能醒发、高效干燥、自动化包装等核心装备的研制和样机定型。在青海、山东、河北、贵州、四川、新疆、内蒙、甘肃等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联合示范区开展主食、原薯制品、挤压制品等加工与储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项目采用储运减损、工艺开发、装备研制、精益制造、集成示范,横向优势联合、纵向全产业链融合的储运加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理念。以“一主线、五结合”为技术路线,紧密衔接、互为支撑和产业链一体化设计,最终实现六大技术创新。一主线即储运加体系+互联网;五结合:原料与技术结合、工艺与装备结合、集成与示范结合、加工与市场结合、目标与产业结合。

3. 项目重点构造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友好,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通过该项目五年(2016-2020)的实施,将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创制核心关键技术装备,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建设薯类生粉、主食制品、原薯制品、挤压重组方便主食制品示范基地(点)及成套生产线;建设新型智能储藏库(窖)、构建适用于新型经营主体的薯类储运加工一体化运作模式。基本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项目新技术及装备应用与推广,将实现减损、增收、降耗、食品等收入总计20亿元以上,带动产业200亿元以上,大幅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为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将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增加薯类产品经济附加值、改善居民膳食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薯类主食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 项目集国内优势团队,科研平台于一体,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示范项目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是最早从事薯类综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集成成套、工程建设的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联盟、学会等12个平台。团队由7所国内粮食、食品、功能营养、储运技术专业综合实力最强的知名高校,8家长期从事薯类种质资源和产后储运加技术研究应用的优势院所,10 家最具实力的薯类装备制造和薯制品生产龙头企业组成。团队拥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华北分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同时,拥有北京市粮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薯类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冷链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面制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20个。团队之间已长期在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企业项目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研生产合作。团队采用一个组织主体、三大实施主体、六大实施机制有效保障项目顺利监督与实施。

锐创动力∣一个科研服务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